刘霞;邵吉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胰腺表面涂抹正常或缺氧预处理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治疗作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8周龄C57雄性正常小鼠随机分为5组:PBS组、iPSC组、STZ(链脲佐菌素注射造模)组、STZ+iPSC组和STZ+hpc-iPSC( STZ注射造模后给予缺氧预处理iPSC)组,每组10只。细胞在涂抹于胰腺之前用PKH-26红色荧光染色、包裹于低熔点琼脂糖之内。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直到第35天处死动物。发现与单纯STZ组相比,iPSC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面积和胰岛/胰腺体积比,改善糖耐量和葡萄糖曲线组异常。 hpc-iPSC 的作用比iPSC更显著。 STZ+iPSC组小鼠的胰岛内存在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STZ+hpc-iPSC组胰岛内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多于STZ+iPSC组。其余各组胰岛内均未观察到红色荧光阳性的细胞。胰腺表面涂抹iPSC或缺氧预处理的iPSC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小鼠生存率,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护胰岛。 hpc-iPSC的治疗作用起效更早,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明;王新红;康雪玲;李宁;全晶;孟丹;向萌;陈思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施加于内皮细胞的血流剪切力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对血管稳态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重要影响。但这一力学信号由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的传递机制待阐明。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microRNA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交互作用。我们推测:作用于内皮细胞的流体剪切力通过诱导流场特异性的microRNA分泌,调控平滑肌基因表达和表型转换以及血管功能。利用体外流体剪应力加载模型、共培养合并流体加载模型、小鼠血流扰流模型等研究系统,我们发现保护血管的层流和损伤血管的扰流可差异性地调控miR-126、miR-143/-145、miR-155等microRNA的分泌;层流抑制miR-126的分泌,扰流则促进其分泌,其机理涉及剪切力对分泌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转位的调控;内皮细胞分泌的miR-126可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去分化表型、促进小鼠颈总动脉新生内膜增厚。研究结果确认了胞外microRNA在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增进了对动脉硬化发生机制的了解。
作者:朱娟娟;Yi-shuan LI;钱煦;周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酸中毒诱导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功能损伤的机理。方法:制备小鼠大脑冠状切片,灌流pH为7.35~7.45的人工脑脊液,选择感觉皮层GABA能神经元为正常组,全细胞电流钳模式记录其动作电位的阈电位( Vts )、绝对不应期( ARP)和动作电位的锋间距( ISI),电压钳模式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s),将灌流人工脑脊液pH调为6.75,模拟胞外酸中毒为胞外酸中毒组;通过玻璃微电极胞内灌注酸性电极液,模拟胞内酸中毒为胞内酸中毒组,观察上述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胞内外酸中毒均能使GABA能神经元ISI和ARP延长(P<0.01),Vts升高(P<0.01), sEPSCs幅度和频率增加(P<0.01),sIPSCs幅度和频率减少(P<0.01)。结论:酸中毒通过影响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内在特性和突触传递,进而诱导其功能损伤。
作者:黄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PHSML)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TAVECs)通透性以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 mmHg,1.5 h),液体复苏后,常规方法引流PHSML,分为0~3 h和3~6 h两个亚组;原代培养大鼠TAVECs并传代,检测CD31表达;分别观察4%和10%的PHSML对TAVECs形态(光镜、扫描电镜)和活性( MTT法)的影响,并以LPS作阳性对照;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PHSML对TAVECs跨细胞电阻( TEER)以及FITC-白蛋白透过率的影响;检测F-actin表达。结果:原代培养TAVECs呈CD31阳性表达;4%和10%的PHSML 0~3 h或3~6 h以及LPS均在不同程度上使TAVECs出现结构损伤与活性降低,TEER与F-actin表达降低,FITC-白蛋白荧光通透系数增加。结论:失血性休克肠淋巴液可损伤TAVECs,增加TAVECs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F-actin表达有关。
作者:郭亚雄;孙改霞;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株生长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并对其细胞凋亡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采用MTT法测定了不同浓度PKC抑制剂在不同时间下对GIST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染色法下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GIST细胞形态学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 PKC抑制剂对GIS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促进凋亡的作用,并与时间和剂量呈正相关。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胞浆内出现空泡,细胞核固缩等现象。经PKC抑制剂作用后,GIST细胞的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PKC抑制剂能显著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的增殖,并在内质网应激参与下促进其细胞的凋亡。
作者:方学森;李香丹;杨莎莎;金头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随着大气臭氧层逐渐变薄,人类接触的紫外强度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疾病日益增多,如皮肤癌、白内障、衰老等。紫外线照射细胞后,产生各种氧自由基,通过引起脂质过氧化而损伤多种细胞膜相结构,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和基因的改变或突变。寻找有效的抗氧化、抗紫外线制剂十分必要。枸杞多糖是从茄科植物宁夏枸杞中提取的生物活力多糖,含有多种单糖成分,通过预处理和作用于受紫外线照射的RAW264.7细胞,分别用MTT法、中性红吞噬法和Griess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细胞的吞噬能力和NO的分泌量。结果显示紫外线可以造成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发生氧化损伤,经枸杞多糖处理的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和吞噬能力显著提高,NO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提示枸杞多糖可以减轻受紫外线照射的细胞损伤程度,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反应有关。 RAW264.7细胞是一种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具有吞饮和抗体依赖分解绵阳红血球和肿瘤细胞的能力,枸杞多糖保护RAW264.7细胞的作用是否还影响了免疫细胞的功能,有待深入探讨。实验对枸杞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者:黄庚娣;贺芳;韩魁;霍佳宁;范琳琳;邢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为了研究在缺氧条件下,L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PGDS)对心房钠尿肽( ANP)分泌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参与了内源性内皮素1( ET-1)调控ANP分泌的过程,本实验采用左心房离体灌流模型,利用放射性免疫检测ANP和ET-1分泌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L-PGDS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和ANP 分泌量增加的同时,L-PDGS蛋白的表达也出现了上调现象。使用内皮素A型受体和B型受体抑制剂可以明显地减弱缺氧条件下ANP和L-PGDS的增长程度。而经L-PGDS的酶抑制剂处理之后,缺氧对ANP分泌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部分消弱。因此,在急性缺氧条件下ET-1促进心房ANP的分泌主要是通过与其A型和B型受体结合以及对L-PGDS活性的激活。
作者:崔百日;卞超超;洪兰;刘丽萍;崔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中职医学生的培养中也逐渐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但是,中职医学教育受到中国传统知识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片面发展阻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而采取新型的知识观、教育观,改革教育教学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者:唐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线粒体活性氧( ROS )导致的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解偶联蛋白2(UCP2)具有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内皮氧化应激的作用。辣椒素激活TRPV1上调UCP2可以改善代谢相关的血管功能损害。但其是否能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拮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方法:ApoE-/-、TRPV1-/-/ApoE-/-和UCP2-/-/ApoE-/-小鼠给予普食、高脂和高脂加辣椒素饮食。观察小鼠生存情况,干预结束后检测冠状动脉功能和形态,分析内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测定PKA、UCP2和eNOS等蛋白的表达。结果:(1)膳食辣椒素减少高脂饮食介导的 ApoE-/-小鼠血管内膜 ROS 的生成,改善血管功能和预后, TRPV1-/-/ApoE-/-和 UCP2-/-/ApoE-/-小鼠无效。(2)辣椒素激活TRPV1促进PKA磷酸化并上调UCP2表达。(3)激活内皮细胞TRPV1显著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减少线粒体ROS生成并与PKA/UCP2通路相关。结论:(1)膳食辣椒素激活内皮细胞TRPV1上调UCP2表达,通过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血管内皮TRPV1可以作为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线粒体功能的靶点。
作者:熊诗强;马丽群;王沛坚;高鹏;黎黎;杨涛;路宗师;崔元廷;刘道燕;祝之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尿素通道蛋白B( urea transporter B, UT-B)是介导尿素快速跨膜转运的膜蛋白,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老龄小鼠发生心肌肥大,本研究拟探讨UT-B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PCR检测mtDNA 基因D-loop区域多态性/突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ROS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复合体I和IV活性明显下降,通过复合体Ⅴ产生的ATP量明显降低;线粒体mtDNA发生多处突变,线粒体损伤标志线粒体DNA/核DNA的比率显著下降。 UT-B基因敲除小鼠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而心肌ROS水平增加约31.42%。结论:UT-B基因敲除后可导致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其老龄后发生心肌肥大的机制之一。
作者:杜艳伟;付双;刘莲勤;杨方圆;赵雪俭;杨宝学;张灵;孟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报道Hcy可以升高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主要运用了Ca2+成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我们首先发现Hcy体外刺激小鼠血管环可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释放增加,在AT1受体敲除小鼠的血管环中被明显抑制。 Hcy可激活AT1受体经典的Gq信号通路及β-arrestin-2信号通路,并引起AT1受体内化。本文找出了Hcy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受体,并发现Hcy可通过AT1受体加重血管炎症损害。
作者:李拓圯;孙金鹏;孔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2(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2, CLCA2)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14只雄性SD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PASMCs原代培养,应用小鼠抗大鼠SM α-ac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经培养鉴定PASMCs随机分为常氧组(N组,n=6)、低氧组(H组,n=6)、DMSO对照组(D组,n=6)、U0126干预组(U组,n=6)和stau-rosporine aglycone干预组( SA组,n=6);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LCA2蛋白的表达,选用RT-PCR技术测定CLCA2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H组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1);与D组比较, U组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1),SA组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蛋白的表达轻微下调(但P>0.05)。结论:低氧可上调大鼠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能上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激活剂staurosporine aglycone可下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林静;赵美平;张聪聪;郑梦晓;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RB3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诱导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GSK-3β通路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测糖尿病大鼠模型发病不同阶段体内AGEs水平、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情况与β细胞凋亡的关系。细胞水平上,检测AGEs处理后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TRB3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沉默或过表达TRB3对AGEs诱导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内和体外的凋亡检测均采用TUNEL染色法。通过分子机制研究探讨AGEs以及TRB3对GSK-3β通路的影响。结果:随着AGEs水平的增加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应用AGEs刺激INS-1细胞其TRB3表达水平也相应增高,而干扰或过表达TRB3后可以减弱或增强AGEs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 AGEs诱导TRB3表达的同时GSK-3β活化并加重了INS-1细胞的凋亡,而抑制GSK-3β通路后明显减弱这种效应并保护AGEs导致的凋亡β细胞。结论:TRB3通过激活GSK-3β通路参与AGEs诱导的β细胞凋亡。
作者:王猛;方妮;张文健;许世清;王在;刘虹麟;房青;彭亮;娄晋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从代谢调节角度探讨高原环境对人体血浆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集60名健康成年男性在平原和进入高原(海拔5300 m)第4天的血浆样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进入高原前后的差异代谢物,Metabo Analyst 3.0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ELISA测定代谢通路中关键调节酶。结果:进入高原后受试者血浆中50个代谢物、8条代谢通路和5种关键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8条代谢通路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代谢、能量代谢、胆酸代谢和血红素代谢。 ELISA结果显示调节以上代谢通路的5种关键酶进入高原后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类习服高原早期血浆中代谢物组、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调节酶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结果对寻找促进高原习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阻断或修饰相关代谢通路将有望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促进高原习服。
作者:廖文婷;刘宝;陈建;崔建华;高伊星;刘福玉;徐刚;孙滨达;张二龙;袁志兵;张钢;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人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EH)重度感染患者的血浆中CD35、CD58、CD59免疫相关因子和IgM的测定,观察人附红细胞体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对NO、SOD和MDA指标的检测,观察人附红细胞体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内蒙古国际蒙医院患者的血液,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以及PCR 检测的方法,鉴定并筛选出30名重度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患者,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ELISA试剂盒对2组血样分别检测。结果:附红细胞体感染患者SOD活性下降,NO和MDA含量升高,血浆中CD35、CD58、CD59和IgM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自由基产生增多而清除减少,是人附红细胞体重度感染时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因素之一;(2)附红细胞体感染破坏红细胞,红细胞膜上的CD35、CD58和CD59脱落致血浆含量增高,使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失平衡,可能是该病易引起其它病原体继发感染的免疫学理论依据之一。
作者:赵文军;陈瑶;刘志跃;邰秀珍;杨殿相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启发医学本科生《病理生理学》创新性学习思维的影响。方法:将2012级麻醉本科2个班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翻转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以PPT等多媒体手段系统全面地讲解各章节内容。翻转教学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思考,课堂上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针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并完成课堂练习。结果: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翻转教学组(82.5±4.6)比传统教学组(78.2±5.1)平均成绩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翻转教学组91.4%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认为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更有利于释疑、解惑,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更深入。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医学逻辑思维方法,提高了《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心脏中颗粒型鸟苷酸环化酶( pGC)激活的cGMP-PDE3-cAMP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心房动力和ANP分泌的影响。方法:制备快速起搏心房家兔房颤模型,检测心脏组织中pGC表达和PDE活性、cGMP及cAMP浓度变化;观察CNP联合应用milrinone对灌流液中ANP、cGMP和cAMP水平以及心房动力的影响。结果:(1)NPR-B/pGC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PDE活性明显抑制;心房组织中cGMP和cAMP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2) CNP增加灌流液中cGMP和cAMP浓度,抑制ANP分泌;房颤模型心房中CNP增强cGMP的产生,而抑制cAMP形成,且CNP对ANP抑制效应减弱,milrinone预处理阻断CNP诱导的cAMP水平升高,增强CNP对心房动力的抑制效应。结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pGC-cGMP-PDE3-cAMP信号系统发生改变,对房颤心房ANP分泌功能改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程瑜;李香丹;玄春花;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抗缺氧(H/R)/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新机制。方法:对各实验组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活力与凋亡,p-Akt、p-GSK-3β、Bcl-2、Bax、caspase-3前体(32 kD)和活性体(17 k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相比,H/R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活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下调p-Akt、p-GSK-3β、Bcl-2和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上调Bax和caspase-3活性体蛋白表达;FGF-2可显著改善H/R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及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其作用能被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PKB/Akt特异性抑制剂SH-5拮抗。结论:FGF-2抗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I3K-PKB/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国华;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