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光学双标测技术探讨缺血-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金红花;Beth Gabris;Guy Salama

关键词:光学, 标测, 术探讨, 缺血再灌注, 心律失常, 活动电位,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离体大鼠心脏, 荧光试剂, 电压敏感染料, 浓度变化, 激发波长, 发射波长, 传导速度, 运动伪影, 心脏疾病, 心脏灌流, 心脏表面, 心肌缺血, 室颤
摘要:在多种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缺血、室颤及房颤等疾病中,活动电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传导速度及活动电位期间都会发生改变。利用电压敏感染料和钙离子荧光试剂即光学标测技术可以无损伤、多位点同时记录离体心脏活动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本研究主要是在离体大鼠心脏上同时灌注电压敏感染料RH237(激发波长540 nm/发射波长585 nm)和钙离子荧光试剂Rhod 2-AM (激发波长540 nm/发射波长585 nm)。为了降低运动伪影,对心脏灌流blebbistatin之后,用2个CMOS相机实时记录心脏活动电位和钙离子浓度变化,然后停止灌流,诱发心脏整体缺血模型之后进行再灌注,同时记录心脏缺血期间及缺血再灌注诱发室颤时的活动电位、传导速度及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用RH237和Rhod 2-AM可以同时记录心脏表面活动电位和钙离子浓度,两种荧光试剂RH237与Rhod 2-AM无交叉影响。该方法是研究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强有力工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hoP/Q基因缺失对其致病性的影响

    目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APEC)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PhoP/Q二元调控系统是存在于APEC的信号调控系统。探讨PhoP/Q对APEC致病性的调控作用。方法:筛选出含有phoP/Q基因并对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敏感的菌株AE17,采用Red同源重组法对AE17的phoP和phoQ基因进行敲除并同步回复,比较构建的缺失株、回复株及原始株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生物学特性、对鸡胚成纤维细胞黏附入侵力、LD50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指标。结果:phoP/Q基因缺失显著降低APEC的运动力,对其13个毒力基因转录水平呈现上调或下调;能明显下调APEC致病性。结论:phoP/Q基因对APE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作者:涂健;黄博言;祁克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早临床教育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病理生理学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密切相关。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加入多层次的临床内容,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开展早期临床病例采集。学生在课余时间,联系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患者,跟踪病程的全程,分析病因、机制,完成病例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为课程成绩之一。(2)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典型病例。精选适合于教学的临床病例,编写案例讲义,将病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3)引进临床内容的新进展例。如在讲解缺氧时,引入高压氧治疗缺氧的新进展;讲解应激时,让学生查阅抑郁症等应激相关性疾病的新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张坤;韩丽莎;胡海;王艳国;张圆;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R-630通过靶向MTDH抑制乳腺癌进程

    目的:研究miRNA-630(miR-63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乳腺癌病人标本及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等方法对其在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及 BT549中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miR-630的MDA-MB-231细胞株,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转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对miR-630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miR-630在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以及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降低;在 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过表达miR-630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侵袭能力。在体内实验中,稳定过表达miR-630抑制MDA-MB-231细胞的肺转移能力。后, MTDH被鉴定为miR-630的靶基因,参与miR-630赋予细胞的各种功能。结论:miR-630通过靶向MTDH在乳腺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作者:周佽想;王辰龙;于安路;陈国强;赵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转录因子Slug对肝癌肿瘤干细胞特性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肝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第5和死亡率第3的癌症,其肿瘤侵袭转移和对传统化疗药物的耐受是目前治疗面临的难题。转录因子Slug主要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细胞中发挥功能,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Slug在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EMT)中通过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促进正常上皮细胞向肿瘤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关于Slug在肿瘤干细胞和药物耐受性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在已具有间质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中通过划痕、小室转移等实验检测发现抑制Slug表达对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无影响;而通过流式细胞术将肝癌细胞中侧群细胞( side population)分选出进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Slug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而在非侧群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同时细胞成球实验发现抑制Slug表达可以明显增强肝癌细胞的非锚定依赖生长的肿瘤干细胞特性。随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发现,抑制Slug表达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一步研究抑制Slug表达导致耐药的分子机制时发现Slug在mRNA水平影响ABC蛋白泵家族多个蛋白的表达并且在使用ABC蛋白抑制剂后,Slug低表达的细胞恢复了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了Slug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新的生物学功能,为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作者:赵新宇;符容婕;王晓博;黄雷;赵克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上腺素能信号在乳腺癌赫赛汀耐药中的意义及其机制研究

    治疗性抗体赫赛汀可特异性地靶向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目前已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耐药成为制约其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心理及情绪因素对肿瘤的进展及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长期处于慢性应激反应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相关激素儿茶酚胺的水平持续升高。我们发现,儿茶酚胺的重要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与Her2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形成正反馈表达调控环路,增强促生存信号。由此推断β2-AR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的反应性。本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并对其机制进行解析。临床样本检测的结果表明,β2-AR表达水平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反应性之间呈负相关,β2-AR高表达患者的赫赛汀病理完全反应率显著低于表达β2-AR低表达患者组。体内外实验亦证实,儿茶酚胺刺激通过激活β2-AR介导信号通路显著拮抗赫赛汀的抑增殖效应。儿茶酚胺刺激激活β2-AR介导信号网络,导致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诱导乳腺癌细胞对赫赛汀产生抗性。本项研究对于乳腺癌新型治疗方案的建立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丹;杨争艳;王涛;郭靓;陈泓宇;邓悫;刘彦君;赵敏;王晓萌;杜楠;郭宁;施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NADPH氧化酶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腹主动脉结扎复制高血压模型。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 model);假手术组( sham):除不缩窄腹主动脉外,其余操作同腹主动脉缩窄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 rhEPO,腹腔注射4000 U/kg,每周2次)。8周后,心动超声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心功能; 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x2和Nox4 mRNA 表达, Western blot 观察心肌Nox2、Nox4和炎性因子CD45、F4/80、TGF-β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组LVEF、LVFS、LVESP及±dp/dtmax升高, LVESD、LVEDD及LVEDP下降;同时,EPO可降低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纤维化,降低心室肌中NADPH氧化酶活性及心肌炎性反应。结论:EPO通过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抑制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心肌炎性反应,抑制压力超负荷所致大鼠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ISO所致大鼠急性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灯盏细辛组,每组各10只。每组大鼠提前给药1周,灯盏细辛组剂量为50 mg? kg-1? d-1,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天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后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ISO)造模,注射剂量2 mg? kg-1? d-1,连续注射2 d。造模后取血和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MD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灯盏细辛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MDA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1)。结论:灯盏细辛能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表明灯盏细辛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苏娟;秦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和抑制HNF4α而抑制血管紧张素II引起的TGF-β1产生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线降糖药二甲双胍( metformin)可通过激活AMPK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et-formin能否通过激活AMPK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产生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0周龄野生型C57BL/6和AMPKα2-/-小鼠,皮下植入微渗泵给予Ang II (3 mg? kg-1? d-1)7 d,同时皮下注射metformin(200 mg? kg-1? d-1)。原代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 AMCF)。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ChIP)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野生型C57BL/6小鼠,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及TGF-β1的产生,而在AMPKα2-/-小鼠中,metformin则不能抑制Ang II引起的纤维化和TGF-β1产生。在野生型AMCF,metformin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的产生,Compound C( AMPK抑制剂)能够逆转metformin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Ang II上调肝细胞核因子4α( HNF4α)蛋白表达,增加HNF4α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NF4α作用于TGF-β1基因启动子区,并介导其转录。 HNF4α腺病毒过表达可增加AMCF中TGF-β1的产生;相反,通过慢病毒转染HNF4αsiRNA后,Ang II引起的TGF-β1生成增加被抑制。这些结果提示HNF4α介导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 Metformin可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蛋白上调,Compound C可以逆转此作用,同时ChIP结果也表明metformin能够抑制Ang II引起的HNF4α与TGF-β1的结合。结论:Metformin通过激活AMPK抑制HNF4α蛋白表达及其与TGF-β1转录区的结合,进而抑制Ang II引起的TGF-β1转录表达增加。

    作者:陈瑞飞;肖晗;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测定n-3 PUFA代谢谱,以期寻找有效的代谢产物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 ND)、45%的高脂饮食( HFD)和添加3%n-3 PUFA的高脂饮食( HFD+n-3 PUFA)喂养4 d。结果:短期HFD增加了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均被n-3 PUFA显著改善。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靶向检测小鼠血浆的n-3与n-6 PUFA代谢谱发现,高脂饮食可降低EPA的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而n-3 PUFA可显著增加这些代谢产物,提示n-3 PUFA可能通过HEPEs和EEOs发挥其保护作用。然而在原代肝细胞中,EPA、HEPEs或EEQs不能改善软脂酸诱导的脂质沉积。脂肪炎症在HFD引起的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n-3 PUFA可显著改善短期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炎症。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活化在HFD诱导的脂肪炎症中至关重要,HEPEs和EEQs可以明显抑制软脂酸刺激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及JNK信号通路激活。结果:n-3 PUFA可以通过增加其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改善短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炎症,继而改善肝脏中的脂质沉积。

    作者:刘雯丽;王春炅;姚柳;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 a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重链(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heavy chain, BoNT/A HC)对Neuro-2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方法:(1)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oNT/A HC,于3个时点收集细胞做免疫荧光检测轴突长度和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2)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一浓度的BoNT/A HC,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平均吸光度对磷酸化ERK1/2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oNT/A HC作用3个时点后轴突长度及有突起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效果不显著,其余浓度皆显著增高( P<0.05);BoNT/A Hc组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10 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点均有意义( 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BoNT/A HC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增长,还可以促进细胞长出突起,并使再生信号蛋白磷酸化ERK1/2的表达增加,表明A型肉毒素重链对Neuro-2细胞的促神经突起再生作用可能与ERK1/2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高美玲;李夏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G53通过调节NF-κB活性调控心脏辅助亚基KChIP2表达

    瞬间外向钾电流(Ito,f)是心肌细胞AP复极化1期的重要电流。 Ito,f由形成电流孔道的α亚基Kv4和调节β亚基KChIP2组成。研究发现,MG53是一种肌特异性的TRIM家族蛋白,在心电稳定性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发现,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使MG53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过表达,Ito,f显著增大;而通过RNAi降低心肌细胞MG53表达时,Ito,f明显减小。相应地,MG53对心肌细胞 KChI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过表达MG53增加KChIP2的mRNA和蛋白水平,而MG53低表达则减少KChIP2的mRNA 和蛋白水平,但不影响Kv4的表达。过表达MG53,抑制NF-κB活化,而抑制MG53的表达,则促使NF-κB活化入核。过表达NF-κB激活剂 IKKβ抑制了MG53过表达引起的KChIP2表达增加。而过表达NF-κB抑制剂IκBα则抑制MG53低表达引起的KChIP2表达降低。这一发现率先揭示MG53作为一种新的心脏内在的Ito,f调节分子,在正常与疾病心脏电生理稳定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檗碱通过减少O-GlcNAc修饰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并调节线粒体功能

    目的:小檗碱( berberine, 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中药黄连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BBR调节血脂代谢、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功能异常,其机制与激活AMPK有关。氧位β-N-乙酰葡萄糖胺( O-linkedβ-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蛋白修饰,调控多种信号途径的蛋白磷酸化。 BBR对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是否与O-GlcNAc修饰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BBR是否减少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O-GlcNAc修饰及其机制。方法:正常糖( NG,5 mmol/L)与高糖( HG,25 mmol/L)培养HUVECs给予BBR。结果:BBR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减少HG诱导的HUVECs蛋白O-GlcNAc修饰。 BBR(50μmol/L)上调HG诱导HUVECs的OGA而非OGT的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OGA抑制剂PUGNAc(100μmol/L)可逆转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进一步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 (CC;100μmol/L),BBR对O-GlcNAc修饰的降低明显逆转。分别使用DHE、MitoSOX和JC-1、Rhodamine 123检测ROS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 BBR显著降低HG诱导的HUVECs线粒体来源ROS(P<0.01),升高MMP (P<0.01)。使用CC和PUGNAc,BBR作用被逆转。结论:上述结果提示BBR通过激活AMPK减少O-GlcNAc修饰,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

    作者:杨红燕;秦兴华;杨兴斌;董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地区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新疆耐异烟肼、耐利福平、耐链霉素、耐乙胺丁醇、耐多药结核杆菌及药物敏感菌株分别行RT-PCR,测原始状态及抗痨药物选择压力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复制各菌株动物模型并从肺、肝、脾分离菌株,测PhoP和PhoR基因表达及差异。结果:耐药结核杆菌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药物敏感菌株显著升高;各菌株药物选择压力作用下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上调;各动物模型肺、肝、脾分离菌株PhoP和PhoR基因转录水平较原始状态显著升高。结论: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与新疆地区耐药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君;柳小玲;李文娟;吴芳;章乐;吴江东;张万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运动训练能够抑制异丙基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炎症反应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能否抑制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10组(n=6),分别为安静对照组、安静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跑步训练对照组、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24 h组、3 d组和7 d组。 ISO组均为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跑步训练组为应用小鼠跑步机训练6周,速度12 cm/s,时程90 min,每周运动5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心重胫骨长度比、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心脏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1)小鼠呼吸代谢系统测得跑步状态下75%大氧耗量对应速度为12 cm/s,ISO对小鼠氧耗量没有影响。(2)跑步训练给ISO 1 h组及24 h组与安静给ISO 1 h组及24 h组相比,IL-18和IL-6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IL-18和IL-1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的同时,IL-1β蛋白水平亦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与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 IL-18、IL-1β和IL-6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且TNF-α也明显降低(P<0.05)。(3)在给予ISO 24 h后,跑步训练组与安静组相比心脏TGF-β1蛋白水平即明显降低( P<0.01);跑步训练给ISO 3 d组与安静给ISO 3 d组相比,心脏切片免疫组化Mac-3染色显示巨噬细胞浸润面积明显减少(P<0.01),同时心脏TGF-β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4)跑步训练给ISO 7 d组和安静给ISO 7 d组相比心脏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心脏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I型胶原产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够抑制ISO诱导的小鼠心脏炎症反应。

    作者:安祥博;宋峣;张幼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生物钟基因Clock对iPSCs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对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我们将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TetO-FUW-OSKM慢病毒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中,利用PCR、免疫荧光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拟胚体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多能性。通过RNAi技术抑制Clock基因表达,观察Clock基因对iPSCs分化的影响。结果:小鼠MEF在转染后12 d形成典型的小鼠ESC样克隆。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Sox2、Oct4、Dax1、Esg1、ERas、Zfp296和Klf4;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有Oct4和SSEA1的表达;培养可见拟胚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成功将小鼠MEF重编程为iPSCs。细胞非定向分化实验发现,转染48 h后,对照组克隆边缘不光滑,有伪足伸出,提示iPSCs存在分化;Clock-siRNA组的iPSCs克隆仍保持边缘光滑,极少有伪足伸出,RT-PCR提示多能性基因Sox2、Oct4和Klf4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生物钟基因Clock可能参与了iPSCs的分化过程。

    作者:赵冉;杨羊;徐晨;李二敏;陆超;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HE1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目的:探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病理生理变化和钠氢交换蛋白(NHE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检测AML来源MSC中NHE1的表达量;检测在有无NHE1抑制剂情况下AML来源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MTT检测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其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NHE1、JAK、AKT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AML患者MSC的增殖、迁移及成骨能力减弱, NHE1表达量增高,抑制NHE1活性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这些能力;MSC细胞S期明显延长,G2期明显缩短;p-AKT和p-JAK表达量均降低。结论:AML来源MSC存在异常, NHE1、JAK和AKT不同程度参与AML患者MSC生物学异常。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r-/-)小鼠喂养西方饮食(western diet, WD)6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并在饮食中添加或不添加3%omega-3 PUFA进行干预。使用液相质谱联用检测血浆中PUF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油红O染色分析测定动脉树斑块面积及主动脉根部斑块脂质含量,HE染色分析主动脉根部斑块大小,天狼星红染色分析主动脉根部斑块胶原纤维含量,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含量。结果:(1)与WD组相比,omega-3组小鼠动脉树斑块面积比例显著降低。(2)Omega-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脂质含量和巨噬细胞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含量显著上升,斑块不稳定指数下降(P<0.05)。(3)Omega-3处理组血清中omega-3 PUFA显著增加,分析代谢产物发现EEQ和18-HEPE水平显著增加。结论:Omega-3处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代谢产物水平变化相关。

    作者:刘亚晋;李丹;张栩;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