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poB100和SREBP-1 c mRNA的影响

梁衍锋

关键词:灵芝孢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预防及治疗, 统计学意义,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治疗组, 小鼠肝脏, binding protein, liver disease, 模型, 治疗效果, 载脂蛋白, 分子水平, 方法对比, 比较差异, 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小鼠肝脏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 ApoB100)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灵芝孢子对于NAFLD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比正常组、NAFLD模型组、灵芝孢子预防组、灵芝孢子治疗组中肝脏ApoB100及SREBP-1c的mRNA表达。结果:ApoB100及SREBP-1c mRNA在模型组表达增高,而在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芝孢子预防组和灵芝孢子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模型组肝脏中ApoB100及SREBP-1c 的表达明显增高;灵芝孢子预防及治疗小鼠NAFLD过程中对于其肝脏ApoB100及SREBP-1c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生物钟基因Clock对iPSCs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对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我们将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TetO-FUW-OSKM慢病毒转染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中,利用PCR、免疫荧光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拟胚体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多能性。通过RNAi技术抑制Clock基因表达,观察Clock基因对iPSCs分化的影响。结果:小鼠MEF在转染后12 d形成典型的小鼠ESC样克隆。 RT-PCR显示iPSCs表达多能性基因Nanog、Sox2、Oct4、Dax1、Esg1、ERas、Zfp296和Klf4;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有Oct4和SSEA1的表达;培养可见拟胚体的形成。因此,我们成功将小鼠MEF重编程为iPSCs。细胞非定向分化实验发现,转染48 h后,对照组克隆边缘不光滑,有伪足伸出,提示iPSCs存在分化;Clock-siRNA组的iPSCs克隆仍保持边缘光滑,极少有伪足伸出,RT-PCR提示多能性基因Sox2、Oct4和Klf4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生物钟基因Clock可能参与了iPSCs的分化过程。

    作者:赵冉;杨羊;徐晨;李二敏;陆超;孙宁;钱睿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浓度H2 O2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的博弈决定了其在心肌缺血/复灌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目的:再灌注初期活性氧的大量释放被认为是造成这一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ROS也作为启动者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等措施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如何界定ROS起损伤或保护作用的浓度界限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本实验旨探讨ROS 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复灌模型来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 H2 O2)预处理和后处理模型验证ROS 诱导心肌保护作用的浓度依赖关系。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 方法研究R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中对保护性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通路不同的浓度依赖的调控模式。结果:研究发现证明了浓度是决定ROS不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ROS导致心肌I/R损伤和保护作用的浓度阈值和其内在机制,其终表现是不同浓度ROS启动/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还为解释ROS矛盾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基于ROS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刘金龙;王志华;顾珊珊;谭吉良;杨黄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钙网蛋白经FAK-F-actin通路减轻微波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目的:当今社会微波的广泛应用及其生物效应引起医学关注,课题组前期证实遍布全身的微血管是微波损伤的重要靶点和影响脏器损伤、修复及预后的重要原因,本工作旨在探讨外源性钙网蛋白( calreticulin, CRT)对微波所致急性损伤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用KM小鼠于微波辐射前1天,腹腔给予重组CRT蛋白,辐射后1天行活体耳廓、骨骼肌微循环观察、血浆及骨骼肌活性物质测定、HE及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微波辐射可引起微动静脉管径变细、血流减慢、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急性广泛性微血管损伤,而外源性CRT明显减轻微血管损伤,血管组织FAK表达及FAK (Tyr397)磷酸化、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与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比例增加。结论:证实外源性CRT促进FAK(Tyr397)磷酸化,调节肌动蛋白排布,维持细胞骨架正常结构,改善微血管功能,减轻微波辐射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作者:徐菲菲;刘秀华;李玉珍;宋丹丹;刘蜜;陶天琪;李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栓素A2通过激活p38 MAPK/JNK通路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增殖

    目的:探讨血栓素A2( TXA2)受体TP拮抗剂对2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及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种抑制剂及激动剂刺激RPMI-8226及U266后,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及caspase-3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通过real-time PCR检测DP1-2、EP1-4、FP、IP、TP及CDK1、cyclin B1的mRNA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OX-1、COX-2、CDK1、cyclin B1、p-JNK、T-JNK、p-p38 MAPK、T-p38 MAPK的蛋白表达;LC/MS/MS方法检测PG产量。结果:(1)在COX下游受体中,只有TP拮抗剂能够明显抑制2种骨髓瘤细胞的增殖(P<0.05)。(2)同时,其还能够促进细胞停滞在G2/M期,并导致cyclin B1/CDK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5)。(3) p38 MAPK及JNK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TP激动剂导致的细胞增殖增加,并下调其导致的p38 MAPK/JNK磷酸化及cyclin B1/CDK1的蛋白增加( P<0.05)。(4)TP拮抗剂能够提高骨髓瘤细胞凋亡率,并显著增加caspase-3活性(P<0.05)。结论:(1) TP拮抗剂能够抑制2种骨髓瘤细胞的增殖。(2)这种抑制是通过p38 MAPK/JNK通路下调cyclin B1/CDK1蛋白表达从而使细胞阻滞在G2/M期实现的。(3)也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作者:刘倩;余鹰;于昱;熊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金丝桃素介导的声动力诱导THP-1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金丝桃素结合低频超声( HY-SDT)对THP-1巨噬细胞产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HY定位、活性氧( ROS )产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 )开放和 LC3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 MMP )。Hoechst-PI染色、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自噬与凋亡。 Western blot( WB)检测Bax与cytochrome C转位以及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HY在THP-1巨噬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均有分布。 HY-SDT后2 h细胞内自噬增加;6 h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ROS和MDA升高,MMP降低,自噬抑制剂3MA导致凋亡率进一步升高。 WB显示SDT后早期LC3-II和Beclin 1表达增多,随后Bax和cytochrome C发生转位,Bcl-2下调,线粒体-caspase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多。 NAC可明显抑制ROS增加、MMP下降、mPTP开放和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结论:HY-SDT通过产生ROS早期增加自噬,随后促凋亡因子Bax从胞浆转位锚定在线粒体上,增加Bax/Bcl-2比值,诱导mPTP开放,释放cytochrome C,从而诱导凋亡。

    作者:李雪松;郑龙彬;寇佳媛;田野;杨力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DCD5对肥厚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建立大鼠心肌肥厚病理模型;苯肾上腺素( PE)刺激分离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RT-PCR和蛋白印迹实验分别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含PDCD5 cDNA腺病毒或PDCD5 shRNA腺病毒转染心肌细胞以过表达或敲低PDCD5;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及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检测活化T细胞核因子( NFAT)与PDCD5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在AAC所致肥厚心肌组织及PE刺激的肥大心肌细胞中,PDCD5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DCD5过表达可抑制PE诱导的心肌肥大,而敲低PDCD5则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并加重PE刺激的心肌肥大。肥大心肌细胞中NFAT表达量增高,升高的NFAT可与PDCD5启动子结合,上调PDCD5表达量。结论:心肌肥大过程通过NFAT信号通路上调PDCD5表达量,增高的PDCD5反馈性抑制心肌肥大,从而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作者:叶菁菁;郑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

    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目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因此对心衰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新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在野生型小鼠心衰过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代谢中间产物支链酮酸累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象也在人的衰竭心脏中得到证实。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基因表达抑制受到转录因子KLF15调控。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支链氨基酸代谢缺陷损伤心脏的收缩功能并促进了心衰的发展。支链酮酸可以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在心脏中诱发氧化应激并干扰糖脂代谢。因此病理状态下心脏中的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形成一个正向恶性反馈环。这一研究发现了心衰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作者:孙海鹏;周美佚;刘云霞;黄莹;王义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利用脂质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代谢产物心肌梗死后保护心功能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PUFA)的鱼油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脂质代谢组学研究心肌梗死小鼠模型中n-3PUFA代谢谱及具体产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运用富含EPA/DHA的鱼油饲料喂养C57BL/6小鼠3周,普食喂养作为对照组。造心梗模型,利用高通量PUFA靶向代谢组学平台,检测血浆、组织等n-3PUFA代谢产物、心肌梗死面积、心脏功能等。同时利用Fat-1转基因小鼠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得到70余种PUFA代谢产物。发现鱼油喂食与Fat-1转基因组的体内n-3PUFA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增高,而n-6PUFA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降低。不同处理组心肌梗死7 d后,发现转基因组和鱼油喂食组心梗面积较对照组小,心功能较好。细胞实验证明EPA对心肌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将要验证不同代谢通路产物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酶活性变化。结论:n-3PUFA具有保护心梗后心肌损伤作用,通过代谢组学可以发现具有保护作用的代谢通路及产物。

    作者:房煊;张栩;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测定n-3 PUFA代谢谱,以期寻找有效的代谢产物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 ND)、45%的高脂饮食( HFD)和添加3%n-3 PUFA的高脂饮食( HFD+n-3 PUFA)喂养4 d。结果:短期HFD增加了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均被n-3 PUFA显著改善。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靶向检测小鼠血浆的n-3与n-6 PUFA代谢谱发现,高脂饮食可降低EPA的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而n-3 PUFA可显著增加这些代谢产物,提示n-3 PUFA可能通过HEPEs和EEOs发挥其保护作用。然而在原代肝细胞中,EPA、HEPEs或EEQs不能改善软脂酸诱导的脂质沉积。脂肪炎症在HFD引起的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n-3 PUFA可显著改善短期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炎症。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活化在HFD诱导的脂肪炎症中至关重要,HEPEs和EEQs可以明显抑制软脂酸刺激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及JNK信号通路激活。结果:n-3 PUFA可以通过增加其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改善短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炎症,继而改善肝脏中的脂质沉积。

    作者:刘雯丽;王春炅;姚柳;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1)Hcy处理人巨噬细胞,检测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培养上清IL-1β浓度;通过 NLRP3 siRNA 干扰,观察 Hcy 的作用是否被阻断。(2) apoE-/-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高脂组(HF)、高脂高蛋氨酸组(HFHM)、高脂高蛋氨酸+control siRNA组和高脂高蛋氨酸+NLRP3 siRNA组。检测AS面积、NLRP3炎症小体表达以及血脂、Hcy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Hcy可激活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并促进IL-1β分泌,NLRP3 siRNA干扰能阻断Hcy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高脂可诱导AS形成;HFHM组AS面积进一步增加,AS斑块处NLRP3炎症小体各成分表达增强,血浆Hcy和IL-1β水平较HF组显著增高;NLRP3 siRNA 干扰能阻断HFHM的作用。结论:Hcy能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AS的发生发展。

    作者:谭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花黄色素注射液(2.5 mg? kg-1? d-1)3 d、7 d、14 d,末次给药24 h后称取体重处死,测心指数;观察心电图的变化;Masson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7 d组和14 d组心指数下降( P<0.05)。7 d和14 d治疗大鼠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各组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均明显增长( 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蛋白在给药组表达逐渐增多,14 d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促进梗死边缘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VEGF蛋白增高有关。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医学热点话题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讨

    探讨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对WHO提出的各种世界“疾病日”的认识,结合多媒体展示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意义。以认识“世界肾脏病日”、“世界COPD日”等为例,从话题提出到相关知识引入,再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不同教学模式,如Sandwich或PBL教学对历年“疾病日”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相关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致和积极性,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使授课形式多样化,知识掌握更易形成系统,并能拓宽师生知识视野,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作者:赵爽;蒙山;卢露碧;高洁;朱名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hRNA干扰CIAPIN1基因表达对K562细胞粒系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沉默CIAPIN1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向粒系分化的影响。方法: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短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电镜观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粒系分化标志基因mRNA水平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1/2、JNK、p38 MAPK及Akt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CIAPIN1基因沉默后,K562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趋向成熟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NCF1、ORM1、C/EBPα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抑制CIAPIN1基因表达能促进K562细胞分化,ERK1/2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该分化过程。

    作者:王齐;王建;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12株人结肠癌细胞,给予不同浓度EGb761(0~600 mg/L)作用24 h,采用MTT、集落生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处理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IP-1分子表达水平和凋亡标志物PARP的表达水平变化。利用ELISA技术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EGb761在较低浓度(400 mg/L)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Gb761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加。 EGb761作用于结肠癌细胞后可导致凋亡相关蛋白RIP-1的降解。同时 EGb761通过抑制 I-κB 磷酸化而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促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能广泛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研究结果提示凋亡发生的机制与细胞内RIP-1的降解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杜吉佩;承尧;姬光瑜;郑焱江;廖诗平;张霁;王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TM/p53通路在杂色曲霉素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G2期阻滞中的作用

    杂色曲霉素( sterigmatocystin, ST)是一种致癌性真菌毒素,在人类食物中污染非常广泛。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T可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2期阻滞。普遍认为各种理化因素引发的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探讨ST诱发GES-1细胞G2期阻滞的机制,本实验研究了ST诱导的DNA损伤及损伤下游的ATM/p53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我们通过彗星实验检测到了ST引发的GES-1细胞的DNA损伤;同时发现了ATM及其下游分子Chk2和 p53的激活;通过ATM阻断剂咖啡因的预处理,我们发现咖啡因可以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和p53及下游分子的激活;另外,我们发现p53 siRNA转染至GES-1细胞可有效阻断ST诱导的GES-1细胞G2期阻滞的作用;ST还能诱导GES-1细胞凋亡。因此,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ST能够引起GES-1细胞的DNA损伤,并激活损伤下游由ATM/p53依赖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G2/M期相关调控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终诱导GES-1细胞发生G2期阻滞和凋亡。

    作者:张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葛根素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 Pue)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H2O2处理心肌H9c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用MTT法观察Pue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ue对GSK-3β和Akt活性的影响。结果:Pue明显减轻H2 O2诱发的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但是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此作用没有影响;Pue能够增加GSK-3β( Ser9)蛋白的表达,而对Akt ( Ser47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ue通过使GSK-3β失活,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诱发的心肌细胞损伤,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并未参与此过程。

    作者:徐菁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绿茶多酚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Cyt C水平及酶活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酒精灌胃复制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酶标光度分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ATP酶活力,ELISA检测胞浆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 Cyt C)。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绿茶多酚高剂量组肝指数、ALT、AST、胞浆及线粒体Cyt C水平降低,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明显升高。结论:绿茶多酚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抑制Cyt C释放及增强代谢酶活力机制相关。

    作者:程学敏;黎海娟;黄茜;黎丽芳;覃卿;赵爽;张胜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WDR26过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缺血所致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目的:观察WDR26过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所致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克隆入WDR26ORF,转染H9c2心肌细胞株;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转染pcDNA3.1-WDR26);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模型;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缺氧后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及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WDR26过表达时可以促进H9c2心肌细胞缺氧时线粒体自噬;(2)WDR26过表达时可以促进缺氧所致的Parkin向线粒体聚集。结论:WDR26参与心肌细胞缺血所致的线粒体自噬,并且通过与线粒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影响PINK-Parkin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缺血过程中起到内源性保护作用。

    作者:赵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