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C通过调控胞浆抗氧化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减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刘协红;蔡姣迪;肖献忠;张华莉

关键词:调控, 胞浆抗, 氧化蛋白, 氧化还原状态, 心肌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细胞内, 预处理, 磷酸化, 技术检测, 乙酰半胱氨酸, 氧化型, 抗氧化, 还原型, 荧光染料, 细胞活力, 通路蛋白, 谷胱甘肽, 保护作用, 试剂盒
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 NAC)是否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内抗氧化通路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在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用H2 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导致氧化应激损伤。采用CM-H2 DCFDA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内ROS变化情况;谷胱甘肽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和GSSG的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rx1、GR、Prx1和PTEN的氧化还原状态;还原Western blot检测ASK1和AKT的磷酸化。结果:NAC预处理组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时的细胞活力和GSH/GSSG比值,并且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非还原Western blot显示H2 O2刺激使还原型Trx1明显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显著增多,NAC预处理可以增加还原型Trx1,减少氧化型GR、Prx1和PTEN。还原Western blot发现,NAC预处理之后, H2 O2诱导的ASK1磷酸化明显减少,而H2 O2诱导的AKT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NAC通过减少胞浆内抗氧化蛋白的氧化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硫化氢通过PTEN/Akt/FoxO3 a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

    目的:探讨PTEN-Akt-FoxO3a信号通路在H2 S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HUVECs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NaHS组;③oxLDL组;④NaHS+oxLDL组。 Hoechst 33258染色和AO/EB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TEN、p-PTEN、Akt、p-Akt、FoxO3a、p-FoxO3a和Bim蛋白的表达。结果:NaHS+oxLDL组较oxLDL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与oxLDL组相比,NaHS+oxLDL组显著增加细胞PTEN、Akt和FoxO3a蛋白的磷酸化,减少Bim蛋白表达( P<0.05);FoxO3a核转位显著减少( P<0.05)。结论:硫化氢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凋亡,其机制与激活PTEN/Akt/FoxO3a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任重;唐蕙;彭娟;肖卫晋;任晓晴;王佐;刘录山;屈顺林;姜志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初步证实铁超载对肝纤维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给予硫酸亚铁2μmol/L负载24 h,正常对照组给予DMSO 2μmol/L。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铁在HSC-T6中的分布面积,流式细胞术检测HSC-T6增殖, TUNEL法检测HSC-T6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C-T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铁超载组HSC-T6内铁染色阳性的平均面积为39.02%±2.03%,平均增殖率为61.02%±2.21%,平均凋亡率为13.01%±0.95%,MMP-1和TIMP-1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38.82%±7.62%和179.88%±17.52%。结论:铁超载导致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率大于其凋亡率,并且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因此推断铁超载促进了肝星状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了肝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药物耐受性

    目的:研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离AML患者及对照MSC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阿糖胞苷药物处理,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超速离心提取MSC的外泌体( exosome),电镜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还将外泌体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骨髓单个核细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AML患者的MSC及其外泌体共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被药物诱导凋亡细胞的数量减少,细胞存活率增高。结论:AML来源MSC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有一定的药物耐受性诱导作用,外泌体可能作为载体在此过程中运输某些信号传递分子。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P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目的:探索CPBL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随机抽取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为实验组(n=55),采用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抽取2个班为对照组(n=61),以传统教学为主。(2)教师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熟悉、思考过程。然后带实验组赴医院接触患者,体会患者病痛,增强学习责任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与患者互动,从中感受临床实际问题的复杂。随后开展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结果:问卷调查显示:98.2%学生认为以CPBL为主的教学法提高了学习责任感;91%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92.7%学生提高了听课效率,增强了求知欲;87.3%学生认为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期末测试平均成绩实验组(86.22±7.59)分,对照组(83.47±8.35)分,经U检验差异显著(P<0.05)。结论:C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临床阶段学习做好铺垫。也给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与临床实践相接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维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姜黄素在HIV-1 gp120致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gp120 V3环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1 mol/L姜黄素或10 mol/L尼莫地平单独或分别与1 nmol/L gp120 V3环共同作用于大鼠海马脑片1h后,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分别记录Schaffer侧支-CA1区神经元的输入/输出曲线(input-output curve,I/O curve)、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易化( 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结果:各组药物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基本传递、突触前膜效应未产生明显影响( P>0.05),但gp120 V3环可显著抑制LTP的诱发,抑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尼莫地平与姜黄素可拮抗gp120 V3环对海马脑片LTP的抑制作用,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是通过减少Ca2+内流拮抗gp120 V3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LTP的抑制作用,维持LTP稳定,改善突触可塑性。

    作者:陈桂玲;刘思思;江明亮;行妍妍;林丽清;董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ZBTB20是甲胎蛋白基因的一个序列特异性转录阻遏子

    目的:探究ZBTB20结合甲胎蛋白( AFP)基因启动子发挥转录抑制作用的关键序列。方法:依赖ELISA的DNA-蛋白实验、传统的凝胶阻滞实验( EMSA)、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定量PCR技术。结果:AFP基因启动子-104/-86区域是ZBTB20可以结合的小有效关键序列。我们利用定量PCR检测了ZBTB20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肝脏中HNF1α、C/EBPα、HNF3α、NF1、p53等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ZBTB20通过结合AFP基因启动子-104/-86区域从而发挥了对AFP基因的转录抑制的作用。

    作者:张海;曹冬梅;周露婷;张晔;谢志芳;章卫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TERT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环黄芪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端粒酶逆转录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中TERT蛋白的表达。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缺血侧半暗带区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TERT的表达升高(P<0.05)。环黄芪醇组较模型组TERT表达升高(P<0.05)。模型组、端粒酶抑制剂组、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的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均上升(P<0.01);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环黄芪醇组相比,端粒酶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上升(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环黄芪醇组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该作用是通过促进TERT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高维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期低剂量镉致正常肝脏细胞异常增殖及其与caspase-8甲基化的关系

    目的:应用L-02细胞建立长期低剂量镉转化细胞模型。观察转化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转化细胞增殖、凋亡和甲基化的改变,探讨长期低剂量镉导致细胞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分析、Western blot、细胞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和MSP。分组:对照组、CDT-L-02组、5-aza组和CDT-L-02+5-Aza组。结果:(1)1μmol/L氯化镉培养L-02细胞第2周时,细胞长轴逐渐变长;10周时,细胞从方形变成长梭形;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细胞DNMT1表达稳定升高, caspase-8表达稳定下降。与对照组L-02细胞相比,转化细胞的增殖率,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2)转化细胞在甲基化抑制剂5-Aza的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增加;DNMTs、caspase-8与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在5-Aza的作用下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基因组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也有所恢复。结论:长期低剂量镉能促进正常肝细胞L-02增殖增加,凋亡减少,导致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其机制是提高了基因组DNA和caspase-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

    作者:王玥;郭花;张平;刘莲勤;刘亚男;王波;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的改变及低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的改变及低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喂饲ApoE-/-小鼠,分别于0、4、8和12周处死。 HE和油红O染色法观察As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LC3和p62蛋白表达;将HUVECs置于体外灌流系统,分别以低剪切应力(5 dyn/cm2)和正常剪切应力(15 dyn/cm2)处理1 h,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及自噬流的影响。结果:随着As病变进程的发展Beclin 1、LC3和p62含量显著增加。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Beclin 1和LC3-II/LC3-I的蛋白表达降低;p62表达增加;巴伐洛霉素孵育2 h后,低剪切应力组LC3-II/LC3-I无明显变化,而正常剪切应力组LC3-II/LC3-I明显增大。结论: As进程中血管细胞自噬障碍,低剪切应力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

    作者:李小红;杨沁;李荣庆;王佐;姜志胜;危当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抗自身免疫血清对NOD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I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抗自身抗体的抗血清,用以验证对I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和结果:我们用亲和层析方法提取纯化6~8周龄I型糖尿病( NOD)小鼠血清中的总IgG。以此总IgG作为抗原与免疫佐剂混合,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抗总IgG的抗血清,我们将它命名为NIgG抗血清。将此抗血清一次性注入发病前的6~8周龄的NOD小鼠体内,观察至32周,发现此抗血清能有效地控制NOD小鼠血糖的增高,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延迟糖尿病的发生以及控制胰腺中胰岛体积的萎缩。 NIgG治疗的NOD小鼠,32周龄时胰岛体积、胰岛周围炎症浸润和血糖浓度与未经治疗的6~8周龄的NOD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NIgG治疗阻止了NOD小鼠的病情进展。 NIgG抗血清治疗组和对照组脾脏中分泌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占总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组中下降。结论:NIgG抗血清一次性静脉注射治疗能有效防治NOD小鼠的糖尿病。

    作者:栾丽娟;薛蓉;陆超;催安凤;全晶;向萌;王新红;孙宁;孟丹;陈思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炎症下调的miR-7促进胃癌发生

    目的:检测miR-7在野生型、胃炎模型和胃癌模型小鼠胃组织及人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了其对胃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炎组织中依赖性表达变化的miR-7的表达,并转染高表达miR-7的质粒制备高表达miR-7的AGS/miR-7细胞,检测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胃炎组织中和胃癌组织中的miR-7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胃组织,胃癌组织中的miR-7表达明显低于胃炎组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小鼠胃组织miR-7的表达明显受抑制;高表达miR-7的AGS/miR-7细胞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结论:炎症可抑制miR-7的表达,下调的miR-7促进细胞增殖和软琼脂克隆形成是炎症促进胃癌发生可能的新机制。

    作者:叶晶;孙沛林;朴英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试验在ICU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 G试验含量增高者13例,占总数的26%,G试验含量正常37例,占总数的74%。 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3例, G试验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2例,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G试验含量正常组( 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37.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0.5%。结论: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特异性强,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张格睿;万献尧;秦永新;代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通过AMPK依赖及非依赖途径抑制肾脏纤维化

    目的:明确二甲双胍是否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依赖的方式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方法:采用WT及AMPKα2-/-小鼠, UUO手术制备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手术组术前3 d及术后7 d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2 g? kg-1? d-1。利用组化染色、肾功能检测、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评价模型。结果:(1)WT小鼠,二甲双胍能够抑制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P<0.01),其机制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2)AMPKα2-/-小鼠,二甲双胍仍有部分抑制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但差异不显著。(3)二甲双胍不能抑制AMPKα2-/-小鼠肾脏组织中TGF-β1的产生。(4)二甲双胍有抑制UUO诱导的TGF-β1下游Smad3磷酸化的趋势。结论:二甲双胍通过AMPK依赖及非依赖的途径抑制UUO诱导的肾脏纤维化。

    作者:冯晔囡;张幼怡;肖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牛樟芝对酒精性脂肪肝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牛樟芝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只雄性6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牛樟芝组。3组动物每日灌胃1次,模型组按10 mL/kg体重给予30%乙醇;牛樟芝组在造模同时给予500 mg/kg牛樟芝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取材,对小鼠肝指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肝脏病理形态学及脂质合成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造模组小鼠肝指数、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牛樟芝组与之相比显著降低以上指标( P<0.05)。肝脏HE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造模组肝细胞形态紊乱、出现脂肪变性、有明显的脂质沉积;牛樟芝组较之,肝脏细胞形态良好、脂质沉积明显减少。肝脏PCR结果表明,牛樟芝组可显著降低由酒精引起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脂肪酸合成酶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mR-NA水平的增高( P<0.05)。结论:牛樟芝对酒精性肝损伤及肝脏脂质沉积具有抑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有关。

    作者:徐璐;祁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间歇性低氧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发小鼠NAFLD;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磷酸化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 p-AMPK)的表达水平并确定起效时间;常规病理学观察肝脏病变程度,血液生化测定肝功能、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较观察间歇性低氧与二甲双胍对小鼠NFALD病理学进程的影响。结果:高脂高糖饮食诱导4周成功复制小鼠可逆性NFALD模型;置15%低氧环境1 h即可激活肝细胞AMPK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严重肝脂肪变,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明显降低,且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低氧组和二甲双胍组的肝脂肪病变程度均明显减轻,其血清ALT和AST水平亦显著降低,体重增长与空腹血糖也有所提高,但血脂的变化水平不明显。结论:间歇性低氧干预能有效延缓脂肪肝的病理进程,并具有护肝作用,其抗脂肪肝的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相似。

    作者:徐立;黄永红;罗志军;徐方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益母草水苏碱经Nox2/ROS/mTOR途径降低心肌过度自噬

    目的:探讨益母草水苏碱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自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胸主动脉结扎法( TAC)诱导心衰模型。采用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磷酸化AMPK及mTOR的表达,免疫荧光法双标记检测Nox2的活化状态,H2DCF检测胞浆ROS产生变化,GFP-RFP-LC3慢病毒转染检测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变化。结果:整体水平上,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功能下降,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加( 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水苏碱组心功能得到改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下降( P<0.05)。细胞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增多,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表达、胞浆ROS产生、磷酸化AMPK及mTOR明显减少( 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水苏碱组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减少,自噬相关蛋白、Nox2亚基表达、胞浆ROS产生、磷酸化AMPK及mTOR增加( P<0.05)。结论:益母草水苏碱通过抑制Nox2活化和其亚基的表达,使ROS产生减少,并且经磷酸化AMPK-mTOR途径抑制自噬的过度激活,从而改善心功能。

    作者:曹童童;陈会花;章忱;郭炜;卫洪昌;吕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纤连蛋白/整合素β对短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TN161为整合素β的拮抗剂。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ND+ATN161组,高脂饮食(HFD)组,HFD+ATN161组,处理5 d后检测脂肪肝表型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用纤维连接蛋白( FN)和ATN161处理HepG2细胞后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FD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 TG)和胆固醇( CHO)含量增加;HFD+ATN组肝脏TG和CHO含量进一步增加。 HFD组小鼠肝脏FN表达量升高,肝脏X受体( LXR)下游靶基因( CHREBP、SREBP1、SCD1、ACC和FAS)表达量下降;HFD+ATN组小鼠上述基因表达量均有所回升。予FN处理的HepG2细胞中,LXR下游靶基因表达量下降,表明LXR活性被抑制;ATN处理可恢复FN导致的LXR活性抑制。结论:FN与整合素β结合可抑制LXR活性,抑制整合素β可进一步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作者:张菲菲;张学娇;姚柳;王春炅;艾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心房钠尿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心房钠尿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ANP组;通过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计算出各组缺血心脏的梗死面积,并利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各组心脏组织中乳酸( L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ANP组(0.03μmol/L)的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的MDA含量及LD含量明显高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而SOD活性则明显低于ANP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AN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缺血再灌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李英;洪英姬;洪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践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综合实验应用高端模拟人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当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中十分盛行项目教学法,综合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护理相关救护知识编制案例,借助高端模拟人创建临床“失血性休克模拟病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病人”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救治。自设问卷对参与教学实践的1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有91.6%的学生喜欢新教学方式,认为“有助于提高临床观察能力”的占97.1%,“有利于尽快适应临床教学”占95.3%。授课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高端模拟人将机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整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接轨的良好保证。

    作者:韦义萍;廖海涛;常维纬;佘佐亚;兰园淞;邓婷;李丽婵;高文;陈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