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张萍;徐知遇;陈英杰;陆忠兵
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目的:研究4-羟基维胺酯( N-4-hydroxyphenyl retinamide,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单用小白菊内酯组、单用4-HPR组和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与GADD153的表达。结果:4-HPR联合应用小白菊内酯与单用药组相比有明显的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联合用药与单用药组相比GRP78与GADD1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小白菊内酯增强4-HPR诱导的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其凋亡机制与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
作者:刘兰;杨莎莎;李香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能否早期发现和诊断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ISO给药后3 d和ISO给药后7 d组。 ISO组为一次性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分别于给药后3 d和7 d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评价小鼠心脏功能。结果:(1)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得ISO给药后3 d组FS和E/Em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7 d FS仍无明显差异,而E/Em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在给药后3 d即观测到心脏径向应变( radial strain,RS)和纵向应变( longitudinal strain,L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给药后7 d组的RS和LS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斑点追踪方法能够早期诊断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
作者:安祥博;张幼怡;宋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RB3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诱导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GSK-3β通路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测糖尿病大鼠模型发病不同阶段体内AGEs水平、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情况与β细胞凋亡的关系。细胞水平上,检测AGEs处理后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TRB3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沉默或过表达TRB3对AGEs诱导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内和体外的凋亡检测均采用TUNEL染色法。通过分子机制研究探讨AGEs以及TRB3对GSK-3β通路的影响。结果:随着AGEs水平的增加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应用AGEs刺激INS-1细胞其TRB3表达水平也相应增高,而干扰或过表达TRB3后可以减弱或增强AGEs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 AGEs诱导TRB3表达的同时GSK-3β活化并加重了INS-1细胞的凋亡,而抑制GSK-3β通路后明显减弱这种效应并保护AGEs导致的凋亡β细胞。结论:TRB3通过激活GSK-3β通路参与AGEs诱导的β细胞凋亡。
作者:王猛;方妮;张文健;许世清;王在;刘虹麟;房青;彭亮;娄晋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的发生机制,明确毛壳素( Chaetocin)在H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sham组和低氧毛壳素组,运用低压氧舱模拟5000 m海拔低氧28 d复制小鼠HPH模型。导管法检测小鼠右心室压力,并分离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肺血管结构。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给予毛壳素及低氧(1%O2)处理,运用报告基因、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等方法检测去乙酰化酶SIRT1及凋亡相关指标。结果:毛壳素可改善低氧诱导的小鼠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重构,并显著降低小鼠右心室压力,同时逆转低氧诱导的肺组织中SIRT1以及caspase-3、8的表达下调。体外细胞实验也发现毛壳素可显著激活平滑肌细胞中SIRT1的转录和表达,上调caspase-3、8的表达,并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结论:毛壳素可显著改善低氧诱导的小鼠肺血管重构,防止右心室肥厚,并降低右心室压力。其机制与上调SIRT1及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陈德伟;徐刚;高文祥;陈建;王授衔;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Bcl-2-modifying factor ( BMF)在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上,采用LDH活性检测和TUNEL法观察细胞损伤,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线粒体分裂和BMF在细胞中定位,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BM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BMF定位在胞浆的细胞骨架,当用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后,BMF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BMF从胞浆转位至线粒体,伴随着线粒体分裂增加(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用BMF-siRNA腺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进行过氧化氢处理,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减少( P<0.05)。用adBMF感染心肌细胞,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分裂明显增多(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BMF可以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在胞浆中的表达。结论:BMF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与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李玉珍;宋丹丹;刘秀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 APS)对L6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6成肌细胞,采用2-脱氧-[3 H]-D-葡萄糖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的AMP含量,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160 kD的Akt底物(AS160)的磷酸化水平;脂质体法瞬时转染4P突变型AS160(AS160-4P)质粒。结果:APS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刺激L6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但可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或转染AS160-4P质粒所抑制;APS可以提高细胞内的AMP含量;APS可以提高AS160的磷酸化水平,且这一作用可被Compound C抑制。结论:APS可以刺激L6成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其机制可能与活化AMP-AMPK-AS160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鲍芳;吴胜英;欧阳静萍;刘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甘氨酸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和结果:我们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50 mg/kg)腹腔注射(连续5 d) C57小鼠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完成后腹腔注射给予小鼠80 mg/kg、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实验结果显示,80 mg/kg甘氨酸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无明显保护作用,400 mg/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显著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且随着检测周数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此外,我们检测了各组小鼠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及GSIS,400 mk/kg和800 mg/kg甘氨酸能有效保护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提取各组小鼠胰岛细胞蛋白,检测其凋亡情况,800 mg/kg甘氨酸组小鼠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接着我们检测各组小鼠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及ROS水平,检测结果显示800 mg/kg甘氨酸组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明显较低。结论:甘氨酸能显著降低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胰岛细胞内Ca2+浓度和ROS水平,从而减少胰岛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科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AS-1是否可通过调控肝组织慢性炎症和IR改善NASH,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方法:在体实验,db/db小鼠MCD饮食4周复制NASH模型;体外实验,给予枯否细胞FFA与LPS共刺激,原代肝细胞IL-1β刺激。结果:与MCS对照饮食组相比,AS-1可明显降低MCD饮食组小鼠血浆中ALT水平,减少肝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以及糖异生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 AS-1可降低NADPH氧化酶mRNA水平和MDA含量。体外细胞实验发现,AS-1不仅可抑制FFA与LPS共刺激诱导枯否细胞pro-caspase-1裂解、caspase-1酶活化及IL-1β分泌。而且能够改善IL-1β诱导的肝细胞IR,抑制IL-1R与MyD88的结合及ERK/JNK/p38的磷酸化。结论:AS-1能够通过抑制肝组织炎症和改善IR,从而对NASH肝脏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与AS-1抑制IL-1R对MyD88的招募并影响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NADPH 氧化酶,抑制NALP3炎性小体活化以及IL-1β的分泌和功能的发挥有关。
作者:王晓露;高云;李建涛;宋娟;阙琳俐;李跃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理论,探讨中医学理论模式及其科学内涵。方法:CAS理论同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的比较。结果:(1) CAS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都是CAS。阴阳五行理论初是古人对生态现象描述而形成的古代生态系统理论,进而升华到一般方法与哲学层面,并作为对系统性事件认识的一般性模式和范式,而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框架而建构的。因此,CAS理论可以用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2)CAS理论对系统的描述思想、理论及方法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对系统的描述思想、理论及方法存在某些相似之处。(3)CAS理论对系统描述的某些概念,如主体、标识等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对系统描述的某些概念,如阴阳理论中的阴阳属性、五行理论中的五行属性,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脏腑属性等均存在一定相似之处。结论:(1) CAS理论建构系统及系统某些要素的特征与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建构及其某些要素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共性。(2) CAS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系统思想、理论与方法。
作者:蔡子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化疗时为缓解过敏反应而常规联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否影响其疗效。方法: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单用紫杉醇、单用异丙嗪、异丙嗪+紫杉醇4组,6.5 mg/kg异丙嗪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0.5 h后,再予腹腔注射10 mg/kg紫杉醇或生理盐水(每3 d 1次,共4次),测量肿瘤体积和瘤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血管标志物CD31的表达;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的增殖情况;Annexin V/PI流式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上述4组瘤体体积增加量和瘤重分别为461.52 mm3(0.451 g)、314.66 mm3(0.320 g)、571.81 mm3(0.503 g)和462.47 mm3(0.454 g)。单用异丙嗪组瘤体CD31的表达量高,异丙嗪+紫杉醇联用组者亦明显多于单用紫杉醇组。异丙嗪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VEGF的表达和紫杉醇诱导的凋亡没有影响。结论:卵巢癌化疗时使用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会降低化疗药的效果,机制可能与异丙嗪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李于鑫;杜安通;范梦迪;朱晓彤;陈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Toll样受体9(TLR9)配体CpG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不同浓度MT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然后采用CpG刺激细胞;通过定量PCR检测MT受体MT1和MT2表达,通过ELISA和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蛋白的活化。结果:MT可上调巨噬细胞MT1和MT2的表达,MT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TNF-α、IL-6和IL-12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MT1/2受体抑制剂Luzindole研究发现MT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T1/2受体,检测信号转导蛋白发现MT可显著抑制CpG刺激的巨噬细胞ERK和AKT磷酸化,提示MT通过下调巨噬细胞ERK和AKT活化从而抑制CpG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MT能抑制TLR9触发的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通过下调ERK和AKT活化,本研究进一步阐明MT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王国权;刘凯;王寿棋;许熊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是一种1型糖尿病治疗热点靶位自抗原。但是,GFAP自抗体与1型糖尿病表型之间的关联仍然不清楚。经过对GFAP自抗体效能评估,我们筛选出了适当的GFAP抗原序列并设计新型多肽疫苗对于1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结果:我们发现在1型糖尿病模型( NOD)小鼠,GFAP自抗体与空腹C多肽分泌呈负相关趋势。17周龄的NOD小鼠中阳性GFAP自抗体能呈周龄依赖性预测30周龄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病。另外,通过自抗体结合实验,我们从4种候选多肽中筛选出C4多肽有效结合糖尿病小鼠的GFAP抗原。每只50μg的多肽量注射NOD小鼠,成功抑制了血糖的升高和增加了空腹C多肽分泌。在胰脏病理学分析中,GFAP疫苗有效抑制了T 细胞对胰岛的侵入。为了清楚GFAP疫苗的机制,我们检测了T细胞活性和分化,通过IgG子类别检测和ELISpot方法,我们发现原始T细胞从毒性Th1细胞向体液反应Th2细胞方向分化。结论:GFAP是一种有效的1型糖尿病预测靶位点蛋白,为今后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方案。
作者:庞正达;Hironori NAKAGAMI;Hiroshi KORIYAMA;Masayoshi HIGUCHI;Ryuichi MORISHITA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自身抗体( AT1-AA)阳性孕鼠后代40周存在胰岛素抵抗( IR),机制不明。本研究将探讨AT1-AA阳性孕鼠后代胰岛改变致IR的具体机制。方法:建立AT1-AA阳性孕鼠模型,于后代胎18 d及出生后18周、48周检测后代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观察胰岛结构改变;检测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改变。结果:(1)AT1-AA阳性孕鼠AT1-AA滴度、血压增高(P<0.05)。(2)18周及48周FBG、Fins较对照高,IR指数提示AT1-AA阳性组存在IR(P<0.05)。(3)18周及48周AT1-AA阳性后代胰岛排列紊乱。(4) AT1-AA阳性后代孕晚期胰岛胰岛素受体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但青年期表达减少( P<0.05)。结论:AT1-AA可使孕鼠后代在青年期发生胰岛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是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作者:卫明明;张苏丽;雷敬辉;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 G试验含量增高者13例,占总数的26%,G试验含量正常37例,占总数的74%。 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3例, G试验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2例,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G试验含量正常组( 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37.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0.5%。结论: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特异性强,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张格睿;万献尧;秦永新;代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FFA)激活上皮细胞钠通道(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ENaC)的分子机制,以及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H2 S对抗FFA引起ENaC异常激活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FFA能否调节细胞内钙水平和细胞内ROS水平。结果:FFA通过胰岛素受体磷酸化、NADPH、PI3K和IP3受体介导的钙释放调节ENaC活性;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的异常激活。结论:FFA通过诱导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引起细胞内钙释放,进而激活NADPH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引起ENaC异常激活。气体信号分子H2 S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抑制FFA引起的ENaC异常激活。
作者:王秋石;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双重特异性磷酸酶5(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5,DUSP5)在糖皮质激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地塞米松对内皮细胞DUSP5表达的影响;运用siRNA技术降低内皮细胞中DUSP5的表达,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刺激引起的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地塞米松抗炎作用的改变。结果:(1)地塞米松明显上调内皮细胞中DUSP5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趋势。(2)降低DUAP5的表达使TNF-α引起的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 IL-1α、IL-1β、LTβ、IL-6、IL-15、ICAM1、VCAM1和SELE)的表达减少。(3)地塞米松抑制TNF-α引起内皮细胞中包括IL-6在内的炎性因子合成,此抑制作用在DUSP5表达沉默后明显减弱。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上调DUSP5表达,使炎性刺激活化的MAPK去磷酸化而失活,从而介导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DUSP5可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作者:丁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高原肺水肿( HAPE)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是严重威胁高原人群健康的急、慢性高原病。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我们研究发现,不同时间(2~28 d)模拟高原低氧均可诱导小鼠肺组织中ICAM-1、E-selectin等细胞黏附分子(CAMs)表达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炎症介质Annexin A1、TNF-α、MCP1、IL-6等表达上调。细胞实验也发现低氧(1% O2)可直接上调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和表达,并增强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进一步研究发现,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 MKL1)可协同染色质重构蛋白Brg1/Brm及H3K4甲基转移酶复合物COMPAS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中CAMs的转录活化,从而调节CAMs的表达,影响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的聚集及肺血管炎症反应。上述结果说明低氧可直接诱导内皮细胞中CAMs基因的转录激活,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和循环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肺血管周围形成促炎微环境,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介导或促进肺血管收缩乃至肺血管结构改建,这可能是HAPE和HPH形成重要的共通的炎症机制。
作者:高钰琪;高文祥;袁志兵;陈德伟;陈建;徐刚;张钢;生宝亮;刘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 AHV-PI)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阳性对照、血栓模型和AHV-PI实验组;以70%FeCl3化学损伤法制备家兔颈总动脉血栓模型,AHV-PI实验组经耳缘静脉注入AHV-PI(0.1 mg/kg),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以PI3K阻断剂LY294002;1 h后经另侧颈动脉采血,测定凝血功能;ELISA法测定血浆纤溶酶、5-核苷酸酶(5-NT)和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的含量;流式细胞术观测荧光标识的单克隆抗体CD61(FITC-CD61)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结合率的变化;Western bloting测定血小板内Akt蛋白激酶磷酸化程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AHV-PI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颈动脉内膜比较平滑,管腔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数目和蛋白激酶Akt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血浆FIB、纤溶酶和GPIb含量下降(P<0.05),5-NT含量升高(P<0.05);FITC-CD61与血小板GPIIb/IIIa的结合率没有显著改变。结论:AHV-PI可通过降低蛋白激酶Akt磷酸化水平,阻碍Akt通路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张根葆;季娜;周淑艳;桑金凤;吴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