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种植支抗压低犬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变化

刘效文;黄敏;赵悦

关键词:种植体支抗,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骨改建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微型种植支抗使犬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应用微型种植支抗压低犬上颌右侧第二切牙的实验模型。对其施加100 g的牵引力后,分别于加力后6、12、24、36周处死。选择一侧第2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左侧上颌第2切牙不予施加力作为对照组,并选取同名牙周围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HE显示对照组中犬牙齿根尖部有大量牙骨质,而被压低牙齿根尖可见牙骨质吸收。免疫组化显示牙周组织中MMP-2的表达在加力6周后开始增加,24周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低犬切牙过程中,MMP-2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I三维重建及旋转分割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形态、位置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利用MRI三维重建及旋转分割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半月板的形态及位置进行定量测量并对比分析,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的形态、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膝骨性关节炎II、III级患者20例(共20膝)作为关节炎组,另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人10例(共10膝)作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先行MRI 3D薄层扫描,后行三维重建及旋转分割,在分割后的图像上对半月板进行定量测量,以半月板整体宽度、半月板覆盖胫骨平台宽度和半月板厚度作为量化指标进行两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内侧半月板整体宽度在所有方向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盖胫骨平台宽度从60°~12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小,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厚度在60°~13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侧半月板整体宽度及覆盖胫骨平台宽度在10°~50°及140°~170°位关节炎组显著变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厚度在120°~17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为临床上半月板的MRI检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测量发现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的形状、位置与正常人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孔令伟;崔志新;王瑜;赵景新;纪海茹;孔祥玉;金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正常成人松果体MRI研究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松果体MRI测量标准,并分析其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方法MRI扫描327例正常成人头颅,测量并分析松果体相关数据。结果松果体矢径女性(7.12±1.11)mm,男性(6.52±1.01)mm(女性>男性,P<0.05);松果体横径女性(5.72±0.98)mm,男性(5.38±1.07)mm;松果体高女性(4.38±0.43)mm,男性(4.03±0.62)mm;松果体体积女性(88.92±27.90)mm3,男性(74.35±23.62)mm3(女性>男性,P<0.05)。结论松果体矢径和体积女性大于男性,松果体体积性别差异出现在31~60岁。

    作者:邓玲;钱学华;周庭永;刘敏;白桂芹;吕发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胫腓连结固定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胫腓连结的活动度及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胫腓连结效果的影响。方法新鲜冷藏的成人小腿标本8侧,常温下解冻,自踝关节离断,剔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胫腓关节、胫腓连结和骨间膜的完整,置于SWD10万能材料实验机上,测量胫腓连结的正常活动度,完全切断胫腓连结,分别用普通螺丝钉、拉力螺丝钉和“U”形钉固定,测量固定后的活动度。结果胫腓连结正常的生理活动度为前→后(1.83±0.38) mm、后→前(1.89±0.38) mm、外→内(1.42±0.34) mm、内→外(1.36±0.65) mm。胫腓连结用普通螺丝钉和拉力螺钉固定后,外踝的活动明显受限,虽然拉力螺钉固定更牢,但二者相差不显著,与正常比较相差非常显著;用“U”形钉固定后,活动度与正常比较相差不显著。结论胫腓连结是一个具有一定活动度的弹性结构,用螺丝钉固定后活动度明显变小,使用胫腓连结钩或“U”形钉进行弹性固定可保留胫腓连结的生理活动。

    作者:甘煜东;丁晶;侯春林;黄志伟;徐永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外踝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为外踝骨折内固定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80例(男20对,女20对)干燥腓骨下端形态进行观察分析;②40例(男20,女20)X线片观察外踝的大体形态;③40具(男20,女20)尸体解剖观测外踝前动脉、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毗邻关系。结果(1)外踝从上往下骨质逐渐均匀的变薄变窄,近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2)骨性标本外踝左右两侧高度、宽度、厚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3)男女X线片上外踝角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踝前动脉在距离外踝尖端平面男性(4.30±0.22) cm,女性(4.11±0.6)cm处由胫前动脉发出,先斜向外下方至腓骨下端;然后紧贴腓骨下端及外踝前缘进入足背。(5)腓浅神经主干距离外踝前缘男性(1.59±0.20)cm,女性(1.31±0.64)cm;腓肠神经经过外踝后外下方,距离外踝后缘男性(1.80±0.13)cm,女性(1.62±0.34)cm;结论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结果为外踝骨折内固定以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聂政;吴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副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右动脉细小,未发出胆囊动脉,有一副肝右动脉起于腹腔干根部,在肝门处发出胆囊动脉分布于胆囊体,查相关资料,此种变异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张庆颜;刘芳;陈筱羽;赵珍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是否可以通过调节TGF-β1/Smad通路从而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SCs)分化为成骨样细胞。方法复苏、培养大鼠B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SIM(10-8 mol/L、10-7 mol/L、10-6 mol/L),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加入成骨诱导液,7d后运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细胞成骨能力,21d后用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钙化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10-8 mol/L~10-6 mol/L SIM处理细胞7d均可使细胞ALP活性显著增加,其中浓度为10-7 mol/L时效果显著;应用10-8 mol/L~10-6mol/L SIM处理细胞21d后可使细胞钙化结节明显增多;应用10-8 mol/L~10-6 mol/L SIM处理细胞7d后细胞内TGF-β1、Smad2、Smad3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辛伐他汀可促进大鼠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桑遥彩;包翠芬;武蕾;张苗苗;王艳;秦书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胃癌合并小肠禁锢症1例

    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阵发性疼痛1个月”于2013-5-13入院。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无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肿瘤标记物(CEA、CA72-4、CA19-9)在正常范围内。胃镜诊断:胃窦小弯侧见不规则肿物,凹凸不平,累及胃角。病理结果:(胃活检)低分化腺癌。上腹部CT检查: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浆膜面毛糙,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大网膜密度略增高。

    作者:邹磊;侯庆生;姜明静;管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于人脑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断层影像学研究

    目的:探讨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相关性,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方法采集100例经诊断无病变的成人头部磁共振图像,按照年龄16~25、26~35、36~45、46~55、56~65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例。观测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面积、横径、矢径等线性指标,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尾状核头矢径、海马面积、海马横径、矢径存在性差(女性>男性),颞角宽度存在性差(女性<男性);尾状核头横径存在侧差(左>右),壳面积、壳矢径存在侧差(左<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与年龄、颞叶钩回间距呈负相关,与颞角宽度呈正相关;海马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颞角宽度呈正相关。结论成年人纹状体面积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海马结构与纹状体在形态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壳面积右侧大于左侧;女性海马面积大于男性;颞角宽度可以作为研究纹状体与海马结构形态变化的共同参考指标。

    作者:白桂芹;刘尚清;张华;邓世山;谢兴国;蔡昌平;黄小华;张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3D-FIESTA及MRVE成像技术对Ⅸ、Ⅹ脑神经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初探

    目的:利用MR新技术探讨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髓的血管与神经解剖比邻的空间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3D-FIESTA及MRVE成像技术对临床拟诊断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检查。结果脑神经进入脑干区延髓腹外侧血管压迫或接触占59.38%(19例),其中V 2例、Ⅸ和X 17例,未见明显血管压迫及接触的占40.62%(13例)。其中血管与脑干不相交未接触占21.86%(7例);血管与脑干相交未接触例占18.75%(6例);血管与脑干轻微接触占28.13%(9例);血管与脑干接触并压迫脑干移位变形占31.25%(10例)。与神经接触主要是小脑下后动脉与椎动脉,分别占52.6%(10例)与36.8%(7例);小脑下前动脉仅占10.5%(2例)。结论 MR 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能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延髓的神经血管关系,对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徐建民;黄泽第;黄振林;甄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膜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腹膜瓣因其柔软、再上皮化特性而用于修复口腔黏膜缺损,并获得成功。自此,国内外学者才先后开展腹膜瓣的解剖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腹膜瓣由知名血管供血、血管蒂位置恒定、管径粗大;腹膜可切取范围大、易制备、质软等优势,因而带蒂或者游离的腹膜瓣可用于修复口腔黏膜、食道、输尿管、膀胱、尿道、阴道缺损等。随着腹膜瓣临床应用的不断普及,其解剖学基础研究亟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对细小分支血管的构造及分布情况需着重研究。目前解剖学基础研究少见,临床应用广泛。基于此现状,本文回顾国内外关于腹膜瓣的文献报道,总结其现有解剖学基础研究结果、结论,对腹膜瓣在各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武(综述);周晓(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孤独症模型大鼠重复呆板样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孤独症发生过程中重复呆板样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孤独症动物模型,检测了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β-catenin及其负性调节因子GSK-3β在孤独症模型大鼠小脑脑区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孤独症模型大鼠重复呆板样行为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SK-3β、β-catenin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运用旷场实验检测重复呆板样行为持续的时间、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小脑脑区模型组GSK-3β磷酸化蛋白表达增加,β-catenin磷酸化蛋白表达减少;重复呆板样行为持续的时间、次数均增加。结论孤独症大鼠小脑脑区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增加,运动亢进,提示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增加可能导致重复呆板样行为变化,进而导致对孤独症的易感性增加。

    作者:张应花;贾云杰;张天然;崔卫刚;王中平;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种植支抗压低犬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应用微型种植支抗使犬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应用微型种植支抗压低犬上颌右侧第二切牙的实验模型。对其施加100 g的牵引力后,分别于加力后6、12、24、36周处死。选择一侧第2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左侧上颌第2切牙不予施加力作为对照组,并选取同名牙周围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HE显示对照组中犬牙齿根尖部有大量牙骨质,而被压低牙齿根尖可见牙骨质吸收。免疫组化显示牙周组织中MMP-2的表达在加力6周后开始增加,24周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低犬切牙过程中,MMP-2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

    作者:刘效文;黄敏;赵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PS直接及间接作用致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呼吸系统的急性炎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也是目前实验研究的热点。在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探讨过程中,动物模型的有效建立极其重要。方法本实验比较了气道内直接滴入和腹腔注射给入两种LPS给入方式,通过组织学病理评价、炎症细胞的细胞学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分泌物蛋白水平的变化等炎症反应指标,评价了LPS两种不同的给入方式对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建立的有效性。结果组织学水平显示,气道内直接滴入LPS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较腹腔注射LPS组更明显,肺损伤的组织学病理改变也更明显;细胞学水平,气道内直接给入LPS组肺泡灌洗液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渗出,而腹腔注射LPS组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渗出少,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无差别;细胞因子水平,气道内直接滴入LPS肺组织组肺泡灌洗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腹腔注射LPS组。结论气道内直接滴入LPS是一种有效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制备方法,可通过LPS的直接气道内分散和刺激至直接肺损伤。

    作者:陈英华;吕嘉文;翟启良;谢哲凡;胡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三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结果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女性为(98.49±7.71)mm;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 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著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

    作者:史黎晗;高仕长;周程鹏;刘杰;周华;蒋电明;孙善全;李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通过产前超声提高胎儿肢体畸形诊断率的操作技巧。方法采用连续顺序追踪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142,17例孕16~37周孕妇常规行胎儿肢体超声成像。结果全部胎儿中发现肢体畸形41例,检出率为0.28%,其中包括肢体大部分缺失1例,肢体部分缺失4例,桡骨缺失6例,马蹄内翻足9例,裂手畸形2例,腓骨缺失2例,多指(趾)2例,羊膜束带综合征2例,手姿势异常4例,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2例,并腿畸形3例,严重短肢畸形4例。漏诊16例,占所有畸形的28%,包括7例并指畸形,5例多指(趾)畸形,4例重叠指,误诊2例马蹄内翻足,均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结论产前超声能直观显示胎儿肢体结构,是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首选方法,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操作技巧是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关键。

    作者:焦阳;杜冬;董发进;范海波;郑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可视喉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应用

    目的:评价UE可视喉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例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ASAII~III级,Mallampati气道分级Ⅲ~IV级,随机分为UE可视喉镜组(A组)和Macintosh直视喉镜组(B组),每组10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前(T0)、置入气管导管时min(T1)、置入气管导管后1min(T2)、3min(T3)和5min(T4)的Sp02、HR、SBP及DBP,以及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1、T2和T3时B组的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B组患者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插管时间显著低于B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 UE可视喉镜可减轻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能有效保障患者围麻醉期的安全。

    作者:刘喜成;杜冬;吴文燕;张耀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上矢状窦及其静脉属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0.5%[1];各个硬脑膜窦都可形成血栓,而其中上矢状窦的发病率高居首位,约占62%[2]。了解上矢状窦解剖特点有助于CVST的诊断,尽量避免因变异、先天性发良不良等造成的误诊,同时对探讨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康晓雨(综述);黄理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和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Ⅰ期手术减压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22例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平均年龄(68.7±9.3)岁(55~83岁),随访24~5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月和随访末期JOA评分(颈椎17分法、腰椎29分法)及其改善率;患者满意度;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是(189±49)min、(490±70)ml、15.9 d;随访末期JOA改善率分别达到67.9%(C-JOA)、63.5%(L-JOA),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病人满意度7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8.1%,包括急性失血、脑脊液漏、深部感染、短暂性神经损害各1例。结论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未因此增加,但应严格手术指征。

    作者:申连成;龙厚清;徐晶辉;黄阳亮;李佛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展神经脑桥池段的血管神经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有关疾病诊治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23例(46侧)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解剖与观测展神经脑桥池段走行、与周围血管关系、滋养血管来源等,测量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展神经脑桥池段邻近的血管包括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关系为密切(47.8%接触,13.8%压迫),椎基底动脉压迫展神经严重。展神经脑桥池段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动脉(41.3%),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26.1%);16侧(34.8%)展神经为复式。结论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复杂,血管易于接触并压迫展神经,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展神经麻痹应考虑存在此类血管压迫的可能。

    作者:王维;刘磊;常骁;吴爱群;黄会龙;郭晓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孕中晚期胎儿小脑形态发育的MRI研究

    目的:应用胎儿标本MR图像观察14~40周胎儿小脑结构发育情况。方法8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胎儿,孕龄为14~40周,行3.0T磁共振扫描,根据所得横矢冠图像分析小脑各结构发育情况。结果 T2WI图像观察可见各结构出现时间不同:16周时可见齿状核,17周时被盖-小脑蚓角闭合,20周时原裂出现,22周时锥体前裂,第四脑室显示清晰,24周时次裂,后外侧裂出现。孕晚期,小脑体积增长迅速,前后叶比例由大变小。结论3.0T磁共振图像可以较清晰地显示孕中后期胎儿小脑各结构的发育情况,以此为依据可为临床宫内胎儿小脑发育状况的诊断与评估提供解剖和影像学依据。

    作者:刘菲;刘树伟;李振平;张忠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