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中;顾三军;殷渠东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修复前臂和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2侧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新鲜标本,10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2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并对其外径进行测量.结果 以尺骨茎突尖端到手背尺侧第5掌指关节部位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远段皮支2.3支,远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颈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18.2±7.0)%;近段皮支4.4支,近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基底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66.4±16.7)%.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桡尺侧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手背尺侧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相平行的皮支链,并营养相应的皮肤.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指或前臂较小的皮肤缺损,而且不损伤其主干血管.
作者:刘鹏;郑有卯;李宏亮;郑雪峰;王宇龙;丁自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导航辅助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显露,为经鼻蝶入路切除斜坡中线区域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导航辅助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观测斜坡中线区域重要解剖结构暴露情况.结果 打开蝶窦前下壁,磨除鞍背及斜坡骨质,剪开硬膜,可显露双侧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展神经,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下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导航辅助下可精确行数据测量及定位,扩大经鼻蝶入路可完全暴露斜坡,短距离为(88.90±2.62) 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为(9.22±0.48) mm和(10.60±0.82) mm.结论 斜坡中线区的病变,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一个适当的方法.导航辅助有助于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可提高安全度.
作者:陈浩东;罗正祥;杨坤;赵鹏来;钱春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和观察中空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再血管化.方法 将48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制作成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各组分别植入以下材料: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单纯中空HA人工骨、单纯rhBMP-2.植入后于4、8、12、16周分别注射99mTc-MDP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并监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再血管化情况,同时进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各时间段,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在X线及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单纯中空HA人工骨组(P<0.05),表现为成骨代谢活跃及早期的再血管化能力.结论 中空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成骨活性持久,再血管化能力强,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罗鹏刚;熊龙;曾建华;熊浩;吴增志;凌华军;夏雄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风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因为能够很好的模拟人类中风后缺血区脑梗死以及偏瘫症状.又结合当今广泛开展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基因敲除技术,在研究药物治疗中风以及寻找新药靶点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2].但是,小鼠颅内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及线栓入颅后所走路线却从未有人报道,本研究通过展示小鼠颅内血管铸型以及线栓堵住大脑中动脉后的颅底解剖照片,来展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中,线栓在颅内所走路径以及堵住大脑中动脉(MCA)的原理,从而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模型制作中提供帮助.
作者:方莹莹;肖钊明;刘畅;王祎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 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作者:陶友伦;张世民;陈文龙;张英琪;王欣;刘天一;马飞;顾玉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影像学方法分析单个半椎体所致的中重度脊柱侧凸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特点设计手术方案并评价初期手术效果.方法 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术前行X线、CT检查,分析半椎体位置、生长潜质、类型以及脊柱的侧后凸Cobb角、柔韧度,根据解剖特点选择后路截骨矫形、后路截骨矫形加前路植骨支撑术,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h,平均5.8h;术中出血量500~ 4000mL,平均1350mL.术前侧凸(67.8±8.4)°,术后(25.3±6.8)°,矫正率(63.1±6.1)%.术前后凸Cobb角为(73.5±10.7)°,术后(29.1±5.6)°,矫正率(60.1±6.2)%.无脊髓神经损伤、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 结论 脊柱解剖特点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后路矫正术对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如果半椎体相邻椎体楔形变严重,前路植骨支撑融合术是必要的.
作者:李波;余雨;王群波;屈一鸣;钱邦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桡神经浅支为桡神经的直接延续,行于肱桡肌深面,继而穿该肌分布于手背桡侧及桡侧两个半近节指骨背面的皮肤;而前臂外侧皮神经则分布于前臂的外侧,虽有少许纤维行至手背皮肤,但干径较小.作者在1例成年男性右前臂神经标本制作中发现,肱桡肌深面未见桡神经浅支走行,而只见桡神经深支纤维分布到前臂伸肌肌群,故推断该标本桡神经浅支缺如.
作者:蒲勇华;王淼;潘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左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伴右侧锁骨下动脉多分支(图1).查十年文献未见此种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现报道如下.在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2.93 cm发出外径为8.88 mm的椎动脉,向上穿第6颈椎横突孔入颅;肋颈干、胸廓内动脉分别在距椎动脉0.71 cm、0.95 cm处发出;甲状颈干在距椎动脉1.11 cm处发出3支,分别为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和变异支Ⅰ.变异支Ⅰ外径为1.03 mm,向上走行5.79 cm后分为2支,分别营养头长肌和后斜角肌.甲状颈干上未见左甲状腺下动脉.距椎动脉1.21 cm处发出外径为1.31 mm的变异支Ⅱ,该变异支分别于走行1.66 cm、2.93 cm和3.02cm处发出分支营养中斜角肌.
作者:杨豪琛;马建军;赵晓楠;余川;李亚;朱武安;鲁亚明;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脊髓挫伤速度是脊髓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速度的脊髓挫伤对大鼠颈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快速组(500 mm/s,n=8)、慢速组(5mm/s,n=8)和对照组(n=4).用直径为4mm的平头圆锥打击头在C5水平产生1.5mm的挫伤位移.损伤后即行心脏固定,切取以挫伤部位为中心长约1.5 cm的脊髓组织.行连续矢状位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计算出血量.β-APP免疫组化后观察轴索损伤程度. 结果 挫伤后观察到脊髓表面有一带状出血,且快速组出血带颜色更深.快速组挫伤位移为(1.50±0.05) mm,大力为(5.3±1.2) N;慢速组挫伤位移为(1.51±0.04) mm,大力为(2.8±0.6)N,两组间大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E染色显示脊髓出血大部分都集中在灰质,白质相对较少.快速组脊髓总出血量、灰质出血量和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94、0.71和0.23 mm3,慢速组分别为0.55、0.43和0.12 mm3,其中两组间总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β-APP免疫组化观察到快速组轴索断裂比慢速组更为严重. 结论 脊髓挫伤速度是影响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因素,快速的脊髓挫伤导致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更为严重,导致更多的脊髓出血和轴索断裂.
作者:周剑;王晓萌;刘祺;姜杰;黄志平;吴秀华;朱青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椎动脉起源的变异文献报道并不少见[1,2].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左侧椎动脉双起源,且其伴行同名静脉属支多(图1),报道如下:本例主动脉弓自右前向左后依次发出4条分支:头臂干(外径13.4 mm)、左颈总动脉(外径6.6mm)、起于主动脉弓的左椎动脉(长7.9 cm,外径1.1mm)及左锁骨下动脉(外径10.3mm).起于主动脉弓的左椎动脉行走于左颈长肌前并有2条伴行静脉(长6.0cm),三者共同于C5颈椎横突孔继续上行.正常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左椎动脉(长4.2 cm,外径4.0 mm)位于左侧前斜角、颈长肌和左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三角内,其左前方有1条伴行静脉(长5.0cm),于C6颈椎横突孔继续上行,此外还有颈内静脉、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其前方.
作者:孙兆霞;贾方华;宋育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 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变化.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min,术中出血量100ml,术后住院时间4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郑晓青;顾宏林;郑超;郑秋坚;詹世强;曾时兴;昌耘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 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mm,将导管两端与神经固定缝合皮肤.再随机将12只大白兔分为术后4、8、12周组.实验结束后切开大白兔面神经吻合部位,选取神经导管近、中和远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生长及导管降解情况.结果 实验白兔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无局部坏死、移植物排出及全身不良反应.术后4周导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导管近端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小血管丰富;8周可见导管壁变薄,有成纤维细胞附着,巨噬细胞浸润,导管内有神经束样结构,束间纤维分隔,外层纤维包膜增厚,新生小血管减少;12周可见神经导管壁进一步分解,胶原纤维增生,导管内神经纤维结构接近正常,轴突样结构增粗,外层纤维包膜变薄.结论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能较好的引导面神经再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段永畅;田广永;郑伟;张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40%;x2=8.236,6.583; P=0.004,0.010).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作者:管俊杰;张烽;赵剑;陈晓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自Koshima[1]于1989年首先报道以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成功以来,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因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牺牲较小的供区,且能获得较好的受区功能与外形等优点,从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随着应用解剖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穿支皮瓣技术在临床的不断普及,学者们对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学者们从对穿支皮瓣命名的关注也逐渐过渡到对不同部位的穿支皮瓣的研究细化,以及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胫后动脉穿支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由胫后动脉穿支供血,该皮瓣具有血管蒂位置恒定、管径粗大,可切取范围大、易于切取等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小腿下1/3及踝、足部复杂创面修复[4,5].本文就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形态学特点、血供、皮瓣设计、临床应用及其优缺点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天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为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解剖16侧10%福尔马林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背阔肌形态变化及其起点处与腰背肌的解剖结构关系.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背阔肌起点处肌质薄,肌束分两大部分,肌束方向不一致,胸背神经分两支分别支配.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表面的胸腰筋膜愈着紧密,此处胸腰筋膜腱膜增厚;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之间有血管、神经自肌肉深面穿过,解剖位置恒定.结论 背阔肌解剖形态特点及胸背神经支配特点是肌肉转位后前臂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背阔肌携带起点处的浅层腰背肌肉的背阔肌复合组织瓣可以增强转位术后前臂肌力,且无需吻合血管.
作者:秦小勇;沙轲;赵劲民;郭小文;孙宏志;张银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Nano-HA人工骨治疗的27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为0.3cm× 1.0cm~3.0cm×6.5cm,人工骨植入量为3~15 g.部位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跟骨.骨缺损原因包括骨折22例,骨肿瘤5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时间11个月~26个月,平均18.5个月,骨缺损区Nano-HA与宿主骨直接愈合,相容性好,与原骨界面间无间隙,术后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Nano-HA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王大平;熊建义;朱伟民;黄江鸿;段莉;陈洁琳;张巨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5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随访发现使用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与椎弓根钉固定组相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4d及术后1~3年随访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对病例进行慎重选择,术中可能保留较多的腰椎后路稳定结构,撑开型融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恩志;尹庆水;郭东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在介导可注射骨材料的注入过程和评估其原位成骨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可注射性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CS/nHAC)支架材料注入大鼠皮下组织,分别于注射后1、14、28 d进行超声成像检查,定量测定支架的灰度值,半定量监测支架的体积及内部血供情况.结果 在实时超声的监测下,支架材料准确注入骨缺损部位,并且在通过超声对材料的体内评估中发现,与壳聚糖/胶原(CS)支架相比,CS/nHAC支架表现出较大的硬度,较稳定的体内降解率及较好的血供.结论 实时超声可直观、安全、准确地介导骨支架材料的注入过程,并能无创地评估可注射性骨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固化过程、降解过程和血供情况,在评估可注射性骨材料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阎禹廷;李鹤;袁月;李松建;陈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方法 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结论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作者:王婷婷;陶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是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SCI及继发炎症引起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瘢痕组织,造成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功能丧失(瘫痪)、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失调(大小便失禁)、肌痉挛、疼痛、关节挛缩、褥疮、心理障碍、性功能不全,甚至呼吸障碍等危及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改变.目前SCI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亟待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近年,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体外易培养扩增等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1],为SCI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鲁俊;撒亚莲;严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