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旺;庄跃宏;崔怀瑞;黄美贤;唐茂林;徐达传
目的: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结果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结论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作者:金义超;杨绍峰;聂友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多生牙是指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约占98.24%,磨牙区多生牙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同侧上下颌磨牙区出现多生牙的情况非常罕见。我院临床工作中收诊右侧上下颌磨牙区多生牙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李某,男,24岁。因右上第三磨牙咀嚼时食物嵌塞就诊。口腔检查:全口可见34颗牙齿,18、48垂直位,48仅近中牙冠暴露于口内;17和18接触面颊侧、46和47接触面舌侧见两颗体积较小的多生牙(图1a,b,c)。曲面断层片证实多生牙牙周膜清晰,排除了融合牙的可能(图2)。患者颅颌面部及身体与智力发育正常,母亲孕期无疾病服药史,否认家族内有类似牙齿发育畸形。临床诊断:(1)17和18接触面颊侧多生牙、46和47接触面舌侧多生牙;(2)18、48阻生齿。处理:经患者同意,拔除两颗多生牙(图1d),建议择期拔除18、48。
作者:董伟;彭宏峰;戚孟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鹏;韩晓红;甘新平;李培;付升旗;范锡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世纪60年代美国House引进显微外科技术,开创了以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代表的耳神经显微外科。此后,各国耳科专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多种进入内耳道、桥小脑角、岩尖和斜坡等难以到达的颅底深部手术入路。彻底切除内耳道肿瘤,完整保留和恢复面神经甚至耳蜗神经功能是此类手术治疗的理想结果[1]。但目前内耳道手术肿瘤全切率及术中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不尽理想,仍是耳神经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其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入路的选择等因素。本文拟比较乙状窦后入路、颅中窝入路与经迷路入路实施内耳道手术的显微解剖,阐述3种主要手术入路的优势、相对不足、相关解剖标志和改良入路,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中提高肿瘤全切率及保全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武兵;蔡志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颅内侧裂池蛛网膜层次及其和大脑中动脉(MCA)各级分支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成人尸头6例(12侧),显微镜下观察外侧裂膜性结构层次及侧裂池构成,解剖MCA各支分布及其和膜性层次间的关系。结果侧裂池由外向内共有4层蛛网膜结构,分别是远外侧侧裂膜(FLSa)、外侧侧裂膜(LSa)、中间侧裂膜(MiSa,内层和外层)和内侧侧裂膜(MeSa)。12侧标本中,4层膜性结构均完整的6侧。FLSa通常菲薄,覆盖在侧裂浅静脉表面,和静脉外膜粘连紧密;LSa相对致密,构成了侧裂池的真正外侧壁,并分隔MCA M3和M4段;沿MCA M3段走行,有相对菲薄的MiSa浅层覆盖并将其固定在侧裂池内;在M2和M3段交汇处,见相对致密的MiSa深层,包绕M3段起始部,并将侧裂池分为前后两部,3侧标本中该层菲薄稀疏,呈网眼状;而在M1和M2段间有非常致密的MeSa,分隔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5侧标本中,该膜菲薄呈网眼状。结论侧裂池蛛网膜的分层分布和MCA各级动脉关系密切,掌握其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充分解剖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其膜性分布的个体化差异,可能影响MCA动脉瘤的出血方式。
作者:陆云涛;漆松涛;刘忆;陈铭;潘军;石瑾;刘亚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头扭转角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例成人肱骨干标本(完整标本,无骨折及病理性损害),应用传统二维CT法及简易二维CT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度,并与直接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临床准确性,并指导其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结果传统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2.1±13.9)°、简易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0.2±14.3)°、解剖测量法测得数据为(32.1±13.6)°。3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行LSD-t检验分析,两组二维CT测量方法与直接解剖测量法比较P值分别为0.667、0.995,均大于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均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扭转角度数,而简易二维CT法操作简便、直观、快捷,实用性更强。肱骨头扭转角的个体差异较大,术前准确评估其数值,对患者的个性化肩关节置换手术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昭勋;张志成;崔岩;孙超;张洪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结论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作者:林永绥;王万明;张发惠;郑和平;王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TPS)的推广提供相关应用解剖学参数。方法随机选取30例成人正常颈椎CT影像学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测量C3~7椎体相关解剖学参数及颈前路椎弓根内固定(ATPS)的置钉参数,并统计分析。结果得到选择佳进钉点及通过佳进钉通道所测得的置钉参数。经测量得出,C3~7椎弓根的高度要大于宽度,可以容纳大直径4.5 mm的螺钉,进钉长度可达30 mm。结论 ATPS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技术可以应用于下颈椎疾患的治疗中。对某些颈椎疾患如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颈椎三柱损伤等疾患的治疗,可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李瑞峰;吴一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的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经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经肝动脉介入栓塞(TAE)和非手术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本组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30 d死亡率为28.3%(n=17),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 C级肝功,休克,大量输血及肿瘤体积巨大是影响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休克和大量输血是影响手术切除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AE患者,较大的肿瘤体积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肝功能较差,病期较晚以及出血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根治性切除以及TAE治疗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林浩铭;朱颉;李国林;闵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解剖一成年男性整尸发现其右肾动脉在肾外先发2干并由其发出8支二级分支,其中5支经肾门入肾,3支不经肾门直接入肾(即肾副动脉)(图1)。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肾副动脉3支型出现率为(1.92±0.71)%[1]。该变异极其罕见,为积累解剖资料,报道如下:(1)入肾门的肾动脉分支5支右肾动脉(起始外径4.88 mm)自腹主动脉右侧壁发出,走行2.47 cm分为上下2干。上干(外径3.52 mm)走行2.83 cm向右下方发出1分支入肾门,其外径2.14 mm,长2.35 cm,上干继续走行1.35 cm分上下两支入肾门,上支外径1.90 mm,下支外径2.04 mm;下干(外径2.90 mm)行2.88 cm向右上方发出1分支入肾门,其外径0.88 mm,长1.35 cm,后干继续走行1.88 cm后入肾门。
作者:任建陆;马建军;卓静静;高晓;陈飞雄;白玉林;孙茹茹;王长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额-鼻额管区手术提供精确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三维连续超薄切片(0.25 mm),同时对成人脱钙尸头标本及干燥骨进行观测。结果鼻额管形态有斜行狭长形,直线形,弧形,倒“L”形,“S”形,其下口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上方、筛漏斗、筛泡上方及侧窦上方。鼻额管长度左侧为(19.81±2.56)mm,右侧为(19.90±2.60)mm。额窦形态多样,主要为三角形,额窦前壁厚度左侧为(22.48±1.72)mm,右侧为(22.63±1.38)mm。结论经鼻额管行额窦手术,可从中鼻道进入,找到鼻额管下口,经鼻额管直接进入额窦,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吴婷婷;吴樾;王红光;杨瑞;于涌;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变异肌束有独立神经支配及动脉营养,而右侧背阔肌未见任何异常。王根本[1]曾报道背阔肌的额外抵止腱束变异。此例背阔肌变异的腱束是附着于胸大肌上,由胸内侧神经发出一细支及胸肩峰动脉发出一细小动脉,支配和营养该变异肌束,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育;贺善礼;王小芳;刘宇茵;杨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结果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结论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作者:俞立新;范启申;陈学强;吴群峰;郭松华;冯炜;于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方法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结果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作者:孙守元;潘亚文;任军;高俊玮;张海林;唐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 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 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肌功能缺损评分判定肌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肌肉功能缺损症状,以11 d时大鼠缺损程度为严重。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骨骼肌纤维可见少量泛素阳性表达细胞,无p62阳性细胞表达,实验组肌纤维胞质中可见明显p62和泛素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少,以11 d时相点降低表达为明显。Western blot也证实了同一趋势。结论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CIM可能通过抑制p62和泛素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作者:屈惠莹;包翠芬;于迪;李季;宋欧荻;秦书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尺动脉是前臂前区的重要血管,在解剖1例女性标本时,见其右侧尺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变异。与以往见到的尺动脉变异不同[1,2],此例尺动脉走行变异较为罕见,报道如下。本例标本于肱动脉(外径4.00 mm)在肘窝内发出桡动脉和尺动脉之前,约平肘窝上界处发出1条尺浅动脉(图1),起始处外径为1.20 mm。此动脉行经掌长肌腱下方并与之相交,大部分走行于前臂前群肌的浅面,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及手腕中部到达手掌,在腕部尺浅动脉的外径为0.7 mm。尺浅动脉进入手掌后,斜行横过手掌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掌浅弓分支正常。肱动脉还发出外径为3.74 mm的骨间总动脉,在距肱动脉末端5.39 cm处,骨间总动脉发出尺动脉深支,尺动脉深支与尺神经伴行止于豌豆骨上部。通过对掌深支的解剖发现,此标本掌深支为桡动脉穿第1骨间背侧肌进入手掌后,穿过拇收肌横、斜头之间到达骨间肌深面与营养小指短肌及小指对掌肌的血管吻合形成,随后分支成正常掌心动脉。
作者:徐金山;钱阳阳;王一然;王康安;袁野;党瑞山;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25例寰椎上关节面的形态进行分型,并测量关节面的长短轴,深度及长轴与前结节、后结节连线的夹角。结果根据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可分为4型:Ⅰ型是两侧椭圆,占57.6%(72例);Ⅱ型两侧哑铃,占23.2%(29例);Ⅲ型左椭圆右哑铃,占12.0%(15例);Ⅳ左哑铃右椭圆,占7.2%(9例)。结论寰椎上关节面存在多种解剖学形态,以两侧均为椭圆形为主,以往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柴瑜;李仕;李义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结果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作者:陈子华;陈建威;陈鑫营;刘丹;曾红生;游军;方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跖板在MRI和超声中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跖板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与水平。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9足(76例跖板)以MRI及超声扫描,观察跖板的形态并测量跖板长、宽、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MRI显示中,跖板在质子密度(PD)像显示为清晰,表现为光滑圆弧结构。超声在动态及灵活性更具优势,呈现等回声带。足第2~5跖板影像学各项数值中,MRI测量长度依次为(18.36±1.30)、(17.88±0.89)、(16.67±1.22)、(14.26±1.11)mm;宽度为(10.98±0.71)、(10.10±2.21)、(10.07±0.52)、(9.07±0.65)mm;旁侧厚度为(2.07±0.13)、(2.05±0.12)、(1.87±0.22)、(1.79±0.24)mm;中间厚度为(1.34±0.16)、(1.32±0.14)、(1.13±0.14)、(1.05±0.13)mm。超声测量长度依次为(17.24±1.25)、(16.98±1.12)、(15.77±1.80)、(12.18±1.38)mm;宽度为(12.19±0.74)、(11.63±0.79)、(11.08±0.77)、(10.44±0.86) mm;旁侧厚度为(1.83±0.17)、(1.76±0.21)、(1.61±0.27)、(1.48±0.21)mm;中间厚度为(1.14±0.14)、(1.06±0.15)、(1.04±0.15)、(0.94±0.12)mm。MRI的各项测量指标结果与超声扫描对比显示两者存在差异,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超声都可清晰地显示跖板,对跖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郁耀平;陈大伟;俞光荣;李兵;杨云峰;张鹏;戴工华;宋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肿瘤标本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体外生物学作用的检测,来评价胶质瘤中Nix蛋白的作用以及Nix蛋白与miR-520h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胶质瘤标本,RT-PCR检测miR-520h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蛋白的表达;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蛋白的表达;构建靶向Nix基因的shRNA敲除U251细胞中Nix基因(Nix-kn), 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has-miR-520h抑制剂转染U251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胶质瘤标本的基因和蛋白检测表明,miR-520h的高表达伴随着Nix蛋白的高表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的U251相比,缺氧培养的U251细胞Nix表达较高;与Nix-kn组相比,Nix-wt组胶质瘤细胞Nix和p-NF-κB/p65表达均明显增高,而NF-κB活性抑制剂蛋白i-κBα表达降低;200 nmol/L的has-miR-520h抑制剂处理细胞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ix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p-NF-kappaB/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miR-520h与Nix蛋白的表达相关;miR-520h可能通过促进Nix合成,从而成为一个强大的肿瘤激活剂。
作者:胡晓芳;王永魁;邱小忠;王国保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