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育;贺善礼;王小芳;刘宇茵;杨洋
多生牙是指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约占98.24%,磨牙区多生牙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同侧上下颌磨牙区出现多生牙的情况非常罕见。我院临床工作中收诊右侧上下颌磨牙区多生牙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李某,男,24岁。因右上第三磨牙咀嚼时食物嵌塞就诊。口腔检查:全口可见34颗牙齿,18、48垂直位,48仅近中牙冠暴露于口内;17和18接触面颊侧、46和47接触面舌侧见两颗体积较小的多生牙(图1a,b,c)。曲面断层片证实多生牙牙周膜清晰,排除了融合牙的可能(图2)。患者颅颌面部及身体与智力发育正常,母亲孕期无疾病服药史,否认家族内有类似牙齿发育畸形。临床诊断:(1)17和18接触面颊侧多生牙、46和47接触面舌侧多生牙;(2)18、48阻生齿。处理:经患者同意,拔除两颗多生牙(图1d),建议择期拔除18、48。
作者:董伟;彭宏峰;戚孟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颅内侧裂池蛛网膜层次及其和大脑中动脉(MCA)各级分支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成人尸头6例(12侧),显微镜下观察外侧裂膜性结构层次及侧裂池构成,解剖MCA各支分布及其和膜性层次间的关系。结果侧裂池由外向内共有4层蛛网膜结构,分别是远外侧侧裂膜(FLSa)、外侧侧裂膜(LSa)、中间侧裂膜(MiSa,内层和外层)和内侧侧裂膜(MeSa)。12侧标本中,4层膜性结构均完整的6侧。FLSa通常菲薄,覆盖在侧裂浅静脉表面,和静脉外膜粘连紧密;LSa相对致密,构成了侧裂池的真正外侧壁,并分隔MCA M3和M4段;沿MCA M3段走行,有相对菲薄的MiSa浅层覆盖并将其固定在侧裂池内;在M2和M3段交汇处,见相对致密的MiSa深层,包绕M3段起始部,并将侧裂池分为前后两部,3侧标本中该层菲薄稀疏,呈网眼状;而在M1和M2段间有非常致密的MeSa,分隔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5侧标本中,该膜菲薄呈网眼状。结论侧裂池蛛网膜的分层分布和MCA各级动脉关系密切,掌握其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充分解剖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其膜性分布的个体化差异,可能影响MCA动脉瘤的出血方式。
作者:陆云涛;漆松涛;刘忆;陈铭;潘军;石瑾;刘亚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结果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结论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作者:俞立新;范启申;陈学强;吴群峰;郭松华;冯炜;于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跖板在MRI和超声中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跖板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与水平。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9足(76例跖板)以MRI及超声扫描,观察跖板的形态并测量跖板长、宽、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MRI显示中,跖板在质子密度(PD)像显示为清晰,表现为光滑圆弧结构。超声在动态及灵活性更具优势,呈现等回声带。足第2~5跖板影像学各项数值中,MRI测量长度依次为(18.36±1.30)、(17.88±0.89)、(16.67±1.22)、(14.26±1.11)mm;宽度为(10.98±0.71)、(10.10±2.21)、(10.07±0.52)、(9.07±0.65)mm;旁侧厚度为(2.07±0.13)、(2.05±0.12)、(1.87±0.22)、(1.79±0.24)mm;中间厚度为(1.34±0.16)、(1.32±0.14)、(1.13±0.14)、(1.05±0.13)mm。超声测量长度依次为(17.24±1.25)、(16.98±1.12)、(15.77±1.80)、(12.18±1.38)mm;宽度为(12.19±0.74)、(11.63±0.79)、(11.08±0.77)、(10.44±0.86) mm;旁侧厚度为(1.83±0.17)、(1.76±0.21)、(1.61±0.27)、(1.48±0.21)mm;中间厚度为(1.14±0.14)、(1.06±0.15)、(1.04±0.15)、(0.94±0.12)mm。MRI的各项测量指标结果与超声扫描对比显示两者存在差异,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超声都可清晰地显示跖板,对跖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郁耀平;陈大伟;俞光荣;李兵;杨云峰;张鹏;戴工华;宋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25例寰椎上关节面的形态进行分型,并测量关节面的长短轴,深度及长轴与前结节、后结节连线的夹角。结果根据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可分为4型:Ⅰ型是两侧椭圆,占57.6%(72例);Ⅱ型两侧哑铃,占23.2%(29例);Ⅲ型左椭圆右哑铃,占12.0%(15例);Ⅳ左哑铃右椭圆,占7.2%(9例)。结论寰椎上关节面存在多种解剖学形态,以两侧均为椭圆形为主,以往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柴瑜;李仕;李义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结果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结论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作者:金义超;杨绍峰;聂友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右锁骨下动脉正常起点由头臂干在右胸锁关节后方发出,而作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锁骨下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末端后上壁,现报道如下:尸体为成年男性,55岁左右,尸长175 cm,头臂干缺失;主动脉弓从右至左依次发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始端外径为9.5 mm,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相距为0.4 cm,与右锁骨下动脉相距为2.3 cm,其行程与分支均正常。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处的外径为11.2 mm,向上延伸中段的横径为12.5 mm,末端的横径为11.5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相距为0.3 cm,与右锁骨下动脉相距为1.9 cm;左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处外径为13.5 mm;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后上壁,起始处外径为13.6 mm,与左锁骨下动脉起点的相距为1.9 cm,斜向右上经食管后方与第3胸椎体前方之间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延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贴臂丛上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该处外径为9.5 mm;其主要分支走行均正常。
作者:李永胜;李亚南;左欢;李合平;徐四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ax与Bcl-2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及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的干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并采用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组、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组,分别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NSE免疫荧光大多数细胞为NSE阳性细胞,神经元纯度高达90%;L-NAME组中NOS及Bax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而低于NMDA组,Bcl-2的表达低于正常组而高于NMDA组。结论 L-NAME对NMDA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宋海岩;高志涛;邓晓慧;连辉;任铭新;付升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头扭转角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例成人肱骨干标本(完整标本,无骨折及病理性损害),应用传统二维CT法及简易二维CT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度,并与直接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临床准确性,并指导其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结果传统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2.1±13.9)°、简易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0.2±14.3)°、解剖测量法测得数据为(32.1±13.6)°。3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行LSD-t检验分析,两组二维CT测量方法与直接解剖测量法比较P值分别为0.667、0.995,均大于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均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扭转角度数,而简易二维CT法操作简便、直观、快捷,实用性更强。肱骨头扭转角的个体差异较大,术前准确评估其数值,对患者的个性化肩关节置换手术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昭勋;张志成;崔岩;孙超;张洪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额-鼻额管区手术提供精确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三维连续超薄切片(0.25 mm),同时对成人脱钙尸头标本及干燥骨进行观测。结果鼻额管形态有斜行狭长形,直线形,弧形,倒“L”形,“S”形,其下口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上方、筛漏斗、筛泡上方及侧窦上方。鼻额管长度左侧为(19.81±2.56)mm,右侧为(19.90±2.60)mm。额窦形态多样,主要为三角形,额窦前壁厚度左侧为(22.48±1.72)mm,右侧为(22.63±1.38)mm。结论经鼻额管行额窦手术,可从中鼻道进入,找到鼻额管下口,经鼻额管直接进入额窦,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吴婷婷;吴樾;王红光;杨瑞;于涌;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结果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结论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作者:何海勇;叶卓鹏;李文胜;王辉;蔡梅钦;罗伦;张保豫;郭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TPS)的推广提供相关应用解剖学参数。方法随机选取30例成人正常颈椎CT影像学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测量C3~7椎体相关解剖学参数及颈前路椎弓根内固定(ATPS)的置钉参数,并统计分析。结果得到选择佳进钉点及通过佳进钉通道所测得的置钉参数。经测量得出,C3~7椎弓根的高度要大于宽度,可以容纳大直径4.5 mm的螺钉,进钉长度可达30 mm。结论 ATPS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技术可以应用于下颈椎疾患的治疗中。对某些颈椎疾患如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颈椎三柱损伤等疾患的治疗,可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李瑞峰;吴一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体指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成人尸体4例手标本,指尖两侧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墨水混合剂。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追踪指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和X线记录。1例标本作指截面研究。结果各指两侧皮下各分布淋巴管1支,近指根处偶见多支。它们始于远侧指间关节两侧真皮下、沿指中轴两侧皮下组织蜿蜒起伏地行走。管径0.2~0.8 mm,近端较粗,远端较细。除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淋巴管各自在掌背尺、桡侧汇入手背淋巴管外,其他指淋巴管在指蹼处与邻近淋巴管吻合,再汇入掌背淋巴管。指横截面显示指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结论详细描述了各指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和科研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曾凡强;潘伟人;王德广;陈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方法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结果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作者:孙守元;潘亚文;任军;高俊玮;张海林;唐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鹏;韩晓红;甘新平;李培;付升旗;范锡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的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经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经肝动脉介入栓塞(TAE)和非手术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本组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30 d死亡率为28.3%(n=17),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 C级肝功,休克,大量输血及肿瘤体积巨大是影响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休克和大量输血是影响手术切除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AE患者,较大的肿瘤体积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肝功能较差,病期较晚以及出血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根治性切除以及TAE治疗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林浩铭;朱颉;李国林;闵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结论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作者:林永绥;王万明;张发惠;郑和平;王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设计可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进行直视观察的模型,并进一步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规律。方法制作皮肤血管观察窗套件,选择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作为目标观察区,并分时间点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扩增,测量并计算微血管在各时间点的“扩增率”,总结其扩增规律。结果设计的皮肤观察窗套件可清楚观察到大鼠皮肤血管的扩增过程,该观察窗套件还可根据观察对象的大小调整尺寸进而观察不同动物的choke血管。通过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观察发现第1h、1d、2d、3d、4d、6d、10d、16d目标观察区choke血管的“扩增率”分别是(1.00±0.00)、(1.11±0.08)、(1.25±0.17)、(1.36±0.22)、(1.85±0.33)、(1.82±0.38)、(1.54±0.39)和(1.83±0.45)。结论对于皮肤微血管的活体动物研究,皮窗结合体视显微镜观察是方便、有效的直视观察手段。大鼠两髂腰动脉穿支体间的choke血管在第4~6天时处于扩增高峰,逐渐减弱后在第10~16天出现二次扩增。
作者:胡斯旺;庄跃宏;崔怀瑞;黄美贤;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方法选择20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 )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及ACL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模型的ACL长度、宽度、厚度及与人体三个解剖平面的角度,所得数据与前期解剖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对比,评估模型的可靠程度。结果造模包括膝关节各骨性结构及前后交叉韧带,平均造模时间18 min,测量得到ACL长(39.80±1.86)mm、宽(5.80±1.83)mm、厚(9.96±1.26) mm;ACL与冠状面夹角(27.58±3.64)°、与矢状面夹角(39.82±4.01)°、与水平面夹角(22.27±4.23)°。与前期研究获得的相应数据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用自主开发的ACL分割技术及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快速且较准确地建立健侧ACL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计算机辅助ACL手术系统及实现ACL临床仿真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了参考基础。
作者:吴冰;陆伟;田毅;王大平;朱伟民;欧阳侃;柳海峰;彭亮权;李皓;冯文哲;叶建平;张吉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成人肋横突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横突肋凹横槽形仅见于T1和T2,凹面形T1~4渐增,平面形T5~9渐增,T11、T12基本无肋凹;横突肋凹上位T4~8渐增,中位T1~4渐增,T5~9由63.7%渐减到11.3%,下位T1~7渐减;肋结节关节面平面型呈正态分布,凸面型除R7外,均占23.0%~50.0%,凹面型R1、R2分别为27.5%、33.8%,其余分布极少,R11、R12基本无关节面;肋结节关节面仅R1出现上位,占10.0%,中位R1占80.0%, R3~11占3.8%~26.3%,下位R2~10占60%~96.2%。结论椎骨横突肋凹由凹到平、位置逐渐上移;肋结节关节面由凸变平位置逐渐下移;临床应用应根据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哲;张少杰;王星;李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