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肋横突关节关节面的形态特点及其意义

胡哲;张少杰;王星;李志军

关键词:肋横突关节, 关节面, 形态特点
摘要:目的:通过对成人肋横突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横突肋凹横槽形仅见于T1和T2,凹面形T1~4渐增,平面形T5~9渐增,T11、T12基本无肋凹;横突肋凹上位T4~8渐增,中位T1~4渐增,T5~9由63.7%渐减到11.3%,下位T1~7渐减;肋结节关节面平面型呈正态分布,凸面型除R7外,均占23.0%~50.0%,凹面型R1、R2分别为27.5%、33.8%,其余分布极少,R11、R12基本无关节面;肋结节关节面仅R1出现上位,占10.0%,中位R1占80.0%, R3~11占3.8%~26.3%,下位R2~10占60%~96.2%。结论椎骨横突肋凹由凹到平、位置逐渐上移;肋结节关节面由凸变平位置逐渐下移;临床应用应根据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治疗方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肋横突关节关节面的形态特点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对成人肋横突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结果横突肋凹横槽形仅见于T1和T2,凹面形T1~4渐增,平面形T5~9渐增,T11、T12基本无肋凹;横突肋凹上位T4~8渐增,中位T1~4渐增,T5~9由63.7%渐减到11.3%,下位T1~7渐减;肋结节关节面平面型呈正态分布,凸面型除R7外,均占23.0%~50.0%,凹面型R1、R2分别为27.5%、33.8%,其余分布极少,R11、R12基本无关节面;肋结节关节面仅R1出现上位,占10.0%,中位R1占80.0%, R3~11占3.8%~26.3%,下位R2~10占60%~96.2%。结论椎骨横突肋凹由凹到平、位置逐渐上移;肋结节关节面由凸变平位置逐渐下移;临床应用应根据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哲;张少杰;王星;李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p62和泛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 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 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肌功能缺损评分判定肌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肌肉功能缺损症状,以11 d时大鼠缺损程度为严重。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骨骼肌纤维可见少量泛素阳性表达细胞,无p62阳性细胞表达,实验组肌纤维胞质中可见明显p62和泛素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少,以11 d时相点降低表达为明显。Western blot也证实了同一趋势。结论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CIM可能通过抑制p62和泛素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作者:屈惠莹;包翠芬;于迪;李季;宋欧荻;秦书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初探

    目的:设计可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进行直视观察的模型,并进一步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规律。方法制作皮肤血管观察窗套件,选择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作为目标观察区,并分时间点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扩增,测量并计算微血管在各时间点的“扩增率”,总结其扩增规律。结果设计的皮肤观察窗套件可清楚观察到大鼠皮肤血管的扩增过程,该观察窗套件还可根据观察对象的大小调整尺寸进而观察不同动物的choke血管。通过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观察发现第1h、1d、2d、3d、4d、6d、10d、16d目标观察区choke血管的“扩增率”分别是(1.00±0.00)、(1.11±0.08)、(1.25±0.17)、(1.36±0.22)、(1.85±0.33)、(1.82±0.38)、(1.54±0.39)和(1.83±0.45)。结论对于皮肤微血管的活体动物研究,皮窗结合体视显微镜观察是方便、有效的直视观察手段。大鼠两髂腰动脉穿支体间的choke血管在第4~6天时处于扩增高峰,逐渐减弱后在第10~16天出现二次扩增。

    作者:胡斯旺;庄跃宏;崔怀瑞;黄美贤;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变异肌束有独立神经支配及动脉营养,而右侧背阔肌未见任何异常。王根本[1]曾报道背阔肌的额外抵止腱束变异。此例背阔肌变异的腱束是附着于胸大肌上,由胸内侧神经发出一细支及胸肩峰动脉发出一细小动脉,支配和营养该变异肌束,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育;贺善礼;王小芳;刘宇茵;杨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手指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人体指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成人尸体4例手标本,指尖两侧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墨水混合剂。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追踪指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和X线记录。1例标本作指截面研究。结果各指两侧皮下各分布淋巴管1支,近指根处偶见多支。它们始于远侧指间关节两侧真皮下、沿指中轴两侧皮下组织蜿蜒起伏地行走。管径0.2~0.8 mm,近端较粗,远端较细。除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淋巴管各自在掌背尺、桡侧汇入手背淋巴管外,其他指淋巴管在指蹼处与邻近淋巴管吻合,再汇入掌背淋巴管。指横截面显示指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结论详细描述了各指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和科研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曾凡强;潘伟人;王德广;陈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耳道不同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比较研究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House引进显微外科技术,开创了以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代表的耳神经显微外科。此后,各国耳科专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多种进入内耳道、桥小脑角、岩尖和斜坡等难以到达的颅底深部手术入路。彻底切除内耳道肿瘤,完整保留和恢复面神经甚至耳蜗神经功能是此类手术治疗的理想结果[1]。但目前内耳道手术肿瘤全切率及术中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不尽理想,仍是耳神经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其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入路的选择等因素。本文拟比较乙状窦后入路、颅中窝入路与经迷路入路实施内耳道手术的显微解剖,阐述3种主要手术入路的优势、相对不足、相关解剖标志和改良入路,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中提高肿瘤全切率及保全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武兵;蔡志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Nix和miR-520h对神经胶质瘤发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肿瘤标本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体外生物学作用的检测,来评价胶质瘤中Nix蛋白的作用以及Nix蛋白与miR-520h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胶质瘤标本,RT-PCR检测miR-520h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蛋白的表达;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蛋白的表达;构建靶向Nix基因的shRNA敲除U251细胞中Nix基因(Nix-kn), 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has-miR-520h抑制剂转染U251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胶质瘤标本的基因和蛋白检测表明,miR-520h的高表达伴随着Nix蛋白的高表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的U251相比,缺氧培养的U251细胞Nix表达较高;与Nix-kn组相比,Nix-wt组胶质瘤细胞Nix和p-NF-κB/p65表达均明显增高,而NF-κB活性抑制剂蛋白i-κBα表达降低;200 nmol/L的has-miR-520h抑制剂处理细胞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ix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p-NF-kappaB/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miR-520h与Nix蛋白的表达相关;miR-520h可能通过促进Nix合成,从而成为一个强大的肿瘤激活剂。

    作者:胡晓芳;王永魁;邱小忠;王国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右锁骨下动脉起点变异1例

    右锁骨下动脉正常起点由头臂干在右胸锁关节后方发出,而作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锁骨下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末端后上壁,现报道如下:尸体为成年男性,55岁左右,尸长175 cm,头臂干缺失;主动脉弓从右至左依次发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始端外径为9.5 mm,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相距为0.4 cm,与右锁骨下动脉相距为2.3 cm,其行程与分支均正常。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处的外径为11.2 mm,向上延伸中段的横径为12.5 mm,末端的横径为11.5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相距为0.3 cm,与右锁骨下动脉相距为1.9 cm;左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处外径为13.5 mm;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末端后上壁,起始处外径为13.6 mm,与左锁骨下动脉起点的相距为1.9 cm,斜向右上经食管后方与第3胸椎体前方之间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延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贴臂丛上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该处外径为9.5 mm;其主要分支走行均正常。

    作者:李永胜;李亚南;左欢;李合平;徐四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寰椎上关节面形态与分型

    目的:研究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25例寰椎上关节面的形态进行分型,并测量关节面的长短轴,深度及长轴与前结节、后结节连线的夹角。结果根据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可分为4型:Ⅰ型是两侧椭圆,占57.6%(72例);Ⅱ型两侧哑铃,占23.2%(29例);Ⅲ型左椭圆右哑铃,占12.0%(15例);Ⅳ左哑铃右椭圆,占7.2%(9例)。结论寰椎上关节面存在多种解剖学形态,以两侧均为椭圆形为主,以往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柴瑜;李仕;李义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颈静脉孔区不同手术入路显露结构的对比分析及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方法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结果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作者:孙守元;潘亚文;任军;高俊玮;张海林;唐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右侧上下颌磨牙区多生牙1例

    多生牙是指牙齿数目多于人体生理牙数的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约占98.24%,磨牙区多生牙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同侧上下颌磨牙区出现多生牙的情况非常罕见。我院临床工作中收诊右侧上下颌磨牙区多生牙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李某,男,24岁。因右上第三磨牙咀嚼时食物嵌塞就诊。口腔检查:全口可见34颗牙齿,18、48垂直位,48仅近中牙冠暴露于口内;17和18接触面颊侧、46和47接触面舌侧见两颗体积较小的多生牙(图1a,b,c)。曲面断层片证实多生牙牙周膜清晰,排除了融合牙的可能(图2)。患者颅颌面部及身体与智力发育正常,母亲孕期无疾病服药史,否认家族内有类似牙齿发育畸形。临床诊断:(1)17和18接触面颊侧多生牙、46和47接触面舌侧多生牙;(2)18、48阻生齿。处理:经患者同意,拔除两颗多生牙(图1d),建议择期拔除18、48。

    作者:董伟;彭宏峰;戚孟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的基础与临床

    目的: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结果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结论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作者:俞立新;范启申;陈学强;吴群峰;郭松华;冯炜;于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尺浅动脉变异1例

    尺动脉是前臂前区的重要血管,在解剖1例女性标本时,见其右侧尺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变异。与以往见到的尺动脉变异不同[1,2],此例尺动脉走行变异较为罕见,报道如下。本例标本于肱动脉(外径4.00 mm)在肘窝内发出桡动脉和尺动脉之前,约平肘窝上界处发出1条尺浅动脉(图1),起始处外径为1.20 mm。此动脉行经掌长肌腱下方并与之相交,大部分走行于前臂前群肌的浅面,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及手腕中部到达手掌,在腕部尺浅动脉的外径为0.7 mm。尺浅动脉进入手掌后,斜行横过手掌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掌浅弓分支正常。肱动脉还发出外径为3.74 mm的骨间总动脉,在距肱动脉末端5.39 cm处,骨间总动脉发出尺动脉深支,尺动脉深支与尺神经伴行止于豌豆骨上部。通过对掌深支的解剖发现,此标本掌深支为桡动脉穿第1骨间背侧肌进入手掌后,穿过拇收肌横、斜头之间到达骨间肌深面与营养小指短肌及小指对掌肌的血管吻合形成,随后分支成正常掌心动脉。

    作者:徐金山;钱阳阳;王一然;王康安;袁野;党瑞山;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茶多酚预防慢性酒精中毒对精子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茶多酚预防慢性酒精中毒对精子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酒精损伤组(CA组)、茶多酚低剂量组(TP-L组)及茶多酚高剂量组(TP-H组)每天先喂服酒精,8 h后再分别喂服纯水、或浓度为1%或2%的茶多酚悬液。正常对照组(NC组)以同样方式和剂量每天2次喂服纯水。90 d后取材制备精子悬液用于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及畸形率的检测。同时,取睾丸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 CA组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率明显下降,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相对于CA组,TP-L组及TP-H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率增高,精子畸形率降低,其中TP-H组的效果比TP-L组更显著。CA组睾丸组织中Bcl-2的阳性细胞比NC组显著减少, Bax的阳性率却明显升高。喂服茶多酚却能明显逆转由酒精导致的上述变化。结论茶多酚能预防酒精对精子的损伤,这可能与精子发生过程Bcl-2及Bax的表达变化有关。

    作者:汤银娟;王建钧;王祥海;锦坤;潘梦婕;钱长晖;康伟祥;陈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侧裂池蛛网膜结构及其与大脑中动脉分级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颅内侧裂池蛛网膜层次及其和大脑中动脉(MCA)各级分支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成人尸头6例(12侧),显微镜下观察外侧裂膜性结构层次及侧裂池构成,解剖MCA各支分布及其和膜性层次间的关系。结果侧裂池由外向内共有4层蛛网膜结构,分别是远外侧侧裂膜(FLSa)、外侧侧裂膜(LSa)、中间侧裂膜(MiSa,内层和外层)和内侧侧裂膜(MeSa)。12侧标本中,4层膜性结构均完整的6侧。FLSa通常菲薄,覆盖在侧裂浅静脉表面,和静脉外膜粘连紧密;LSa相对致密,构成了侧裂池的真正外侧壁,并分隔MCA M3和M4段;沿MCA M3段走行,有相对菲薄的MiSa浅层覆盖并将其固定在侧裂池内;在M2和M3段交汇处,见相对致密的MiSa深层,包绕M3段起始部,并将侧裂池分为前后两部,3侧标本中该层菲薄稀疏,呈网眼状;而在M1和M2段间有非常致密的MeSa,分隔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5侧标本中,该膜菲薄呈网眼状。结论侧裂池蛛网膜的分层分布和MCA各级动脉关系密切,掌握其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充分解剖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其膜性分布的个体化差异,可能影响MCA动脉瘤的出血方式。

    作者:陆云涛;漆松涛;刘忆;陈铭;潘军;石瑾;刘亚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遗体(器官)捐献对个人而言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对社会来说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中国有着世界上为丰富的人口资源,但遗体捐献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不甚理想。本文对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意义,国内外的遗体(器官)捐献现状,影响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国外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成功经验,改善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现状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遗体捐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遗体(器官)捐献体系,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陈旦;李建平;黄菊芳;Daniel OGraney;潘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斜坡对比解剖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结果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结论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作者:何海勇;叶卓鹏;李文胜;王辉;蔡梅钦;罗伦;张保豫;郭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眶腔通道的CT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结果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鹏;韩晓红;甘新平;李培;付升旗;范锡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Bax、Bcl-2在培养新生鼠皮层神经元中的表达及L-NAME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Bax与Bcl-2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及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的干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并采用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组、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组,分别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NSE免疫荧光大多数细胞为NSE阳性细胞,神经元纯度高达90%;L-NAME组中NOS及Bax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而低于NMDA组,Bcl-2的表达低于正常组而高于NMDA组。结论 L-NAME对NMDA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宋海岩;高志涛;邓晓慧;连辉;任铭新;付升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下颈椎经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TPS)的推广提供相关应用解剖学参数。方法随机选取30例成人正常颈椎CT影像学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测量C3~7椎体相关解剖学参数及颈前路椎弓根内固定(ATPS)的置钉参数,并统计分析。结果得到选择佳进钉点及通过佳进钉通道所测得的置钉参数。经测量得出,C3~7椎弓根的高度要大于宽度,可以容纳大直径4.5 mm的螺钉,进钉长度可达30 mm。结论 ATPS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技术可以应用于下颈椎疾患的治疗中。对某些颈椎疾患如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颈椎三柱损伤等疾患的治疗,可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李瑞峰;吴一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