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周程鹏;高仕长;刘杰;倪卫东;蒋电明;孙善权;李咏梅

关键词:髋臼后壁, 安全置钉,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髋臼纵径为55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宽处位于上缘,为51mm,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中蝶窦和斜坡关系的CT评价

    目的 通过对蝶窦和斜坡之间关系的CT评价,为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矢状位图像,选取正中矢状面,统计斜坡隐窝的发生率,观测蝶窦面积、斜坡厚度以及蝶窦后方斜坡高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73%的患者斜坡厚度小于6.0 mm,高度在9.0 mm以上.斜坡隐窝的出现率为63%,隐窝存在时斜坡厚度为(1.8±1.1)mm,10%的患者斜坡隐窝不存在的同时,斜坡厚度小于6.0 mm.蝶窦面积与斜坡厚度之间成线性负相关,其中17%的患者蝶窦面积在3 cm2以上的同时,斜坡厚度大于6.0 mm.结论 术前对斜坡厚度及斜坡隐窝的CT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

    作者:方琼;江安红;庞刚;张子轩;邓雪飞;陶冶;杨见明;韩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孔铌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 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 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 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结论 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熊建义;欧阳建安;王大平;阮建明;朱伟民;费志强;张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经眶入路翼腭窝穿刺解剖学观测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 ±1.80 )mm,右(4.02±2.05 )mm;左(43.74±2.75)mm,右(43.80±2.89 )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安然;曲永松;周燕;冯建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跖腱膜对第1跖趾关节活动的影响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躒)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陈大伟;李兵;杨云峰;俞光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髋臼纵径为55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宽处位于上缘,为51mm,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作者:周程鹏;高仕长;刘杰;倪卫东;蒋电明;孙善权;李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股骨小转子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应用后倾角为(22.42 ±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 mm,小转子高为(8.59±1.44) 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mm3.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基于CT影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能较好地为设计用于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叶书熙;杨成亮;熊然;王华;李涛;韩卫雨;樊仕才;金大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国内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近况

    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瓣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瓣移植则存在着手术创伤大、费时长和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遂涌现出许多骨移植供区,使带血管蒂的骨、骨膜瓣局部移位植骨的应用日益增多,逐渐超过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原先应用主干血管为蒂的骨、骨膜瓣也多由非主干血管蒂所替代,后者为供肢保留着原有的主要血供,此种选择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领域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9年,笔者曾为之作一概述[1].本世纪以来,随着解剖观测与临床应用的深入,国人开拓并筛选出更多具备操作简易、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的优良供区,遍及四肢骨骼的大多数部位,而对同一组织瓣还可采用不同的血管蒂,让我们有充裕余地为患者选择佳手术方案.时至今日,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在我国已成为显微骨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1~13].本文仅就其相关内容作一评述.

    作者:陈振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现报道如下:在该例标本中,肝总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向右上走行2.5 cm后,在肝门静脉前方分成2支,行向肝门(图1).(1)存在两条肝固有动脉左支(外径0.25 cm)由肝总动脉发出,沿肝门静脉左前方上行约1.3 cm,分为左、右2支入肝左叶(未从肝门进入).此支距起点0.6 cm处发出胃右动脉;在末端向右发出一吻合支与肝固有动脉右支吻合.

    作者:苏耀;吴莹怡;沈慧香;沈佳妮;王红娟;王芝华;刘文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测量及意义

    目的 提出椎间盘的测量方法并测量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人工颈椎间盘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医院提取正常成人颈椎MRI数据219例,测量C4/5 C5/6、C6/7 3个颈椎间盘的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及横径6组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计算.结果 颈椎间盘前高为(4.27±0.73)mm,中高为(5.63±0.83) mm,后高为(3.24±0.59)mm,颈椎间盘角度为(4.73±1.57)°,颈椎间盘矢径为(15.50±1.70)mm,横径为(22.20±2.56 )mm.结论 上述6组数据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性和节段间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人工颈椎间盘应设计一系列不同参数的假体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颈椎节段的需求.

    作者:姜锦鹏;顾洪生;刘伟强;薛清华;廖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前臂后群伸肌的神经分布及意义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 采用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士文;周晓;王文艳;王震寰;刘宏升;廖亚平;刘冬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3.OT MR三维重建脑干小脑上脚纤维交叉的研究

    目的 应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干小脑上脚纤维(SCP)交叉的微观结构和特性.方法 Siemens 3.0T 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轴位DTI (b=0和b=1000)检查,应用工作站纤维束跟踪软件三维重建脑干SCP纤维交叉,选择参数:FA为0.08、角度阈值为80°、体素为1.2 mm×1.2 mm×3 mm.测量SCP和SCP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干SCP纤维交叉出现三种不同形态:(1)交叉,占65%(13例);(2)对吻,占25%(5例);(3)分叉,占10%(2例).SCP交叉和SCP的FA值分别为:0.40±0.13和0.65±0.0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P<0.05)结论 DTT三维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干SCP交叉纤维束的解剖类型,3.0T MR对于活体脑干交叉纤维束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窦郁;雷军强;郭顺林;马娴;韩鸿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eckel腔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在中颅底入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观察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结果 Meckel腔是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突入的硬脑膜凹陷,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池,腔前后长( 14.53 ±0.98 )mm,内外宽(15.24±1.29)mm,上下厚(4.95±0.54)mm.三叉神经孔至Dorello管开口(9.25±1.14)mm,至内耳道开口(15.30±1.14)mm.Meckel腔内侧壁为各壁中比较薄的,内侧壁后部与颞骨岩尖部岩蝶韧带相贴,毗邻Dorell管;下壁前方隔岩舌韧带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相邻. 结论 Meckel腔内侧壁的硬膜脑膜层较为菲薄,并直接与海绵窦静脉腔隙相邻,可能是肿瘤侵入海绵窦的薄弱点之一.岩蝶韧带和岩舌韧带可以作为前部经岩手术识别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解剖结构.

    作者:刘晓东;徐启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背伸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方法 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用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分别屈曲处于45°及60°时,分析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结果 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拇短展肌在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拇指指骨间关节自然屈曲角度分别为(13.30±2.13)°及(24.03±1.25)°;同时,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45°时,所用外力分别约(0.50±0.08)N及(0.22±0.07)N,而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60°时,所用外力分别约(1.48±0.09)N及(1.15±0.04)N.结论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主要起背伸作用,因此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时,应同时重建拇短展肌功能,才有可能纠正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出现的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作者:方锡池;庄永青;常丽鹏;汤银魁;姜浩力;熊洪涛;付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前路寰枢椎内固定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寰枢椎解剖结构特殊且位于枕颈的连接部,其活动取决于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因此组成该关节的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和一个中间关节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当寰枢椎出现畸形及其它病变导致寰枢椎不稳、脱位时,患者可出现脊髓受压并引起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由于寰枢椎诸多特殊性及重要性,因此在脊柱外科治疗中较为棘手.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包括单纯前、后入路内固定及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近年来,伴随着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理念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经前方入路解决寰枢椎疾患的研究渐趋增多.本文现就前方入路寰枢椎内固定方法的进展予以综述及展望.

    作者:丁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测量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形态的优缺点,探索其胫骨髓腔形态学特点.方法 取30例小型猪胫骨,分别予X线、CT三维重建、实物标本测量髓腔长度、髓腔狭窄点水平径线长度、髓腔弧度,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小型猪胫骨髓腔近段三角形,远段椭圆形,中间为过渡形态;髓腔全长:X线( 11.75±0.58 )cm,CT( 11.58±0.55 )cm,实物标本(11.70±0.65)cm,P=0.524;狭窄点水平正位径线长度分别为(0.88±0.08)、(0.84±0.06)、( 0.85 ±0.07 )cm,P=0.032;髓腔弧度分别为(26.89±0.50)°、(26.06±0.49)°、(26.50±0.42)°,P=0.106.结论 (1)CT三维重建测量更接近实物标本测量,精确性高于X线,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2)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长度适中,形态与人相似,适于设计新型可控微动胫骨髓内钉.

    作者:董福;张晟;姜楠;陈安富;余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枕骨髁的分型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结果 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 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左椭圆右哑铃占6.7%( 11例)、左哑铃右椭圆占8.5%( 14例)、左椭圆右三角占3.6%(6例)、左三角右椭圆占7.3%( 12例).结论 枕骨髁存在较多的解剖学形态,以两侧椭圆为主,传统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李仕;柴瑜;曾广南;梁善皓;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股骨头钻孔减压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经转子间股骨头减压钻孔的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尸体股骨标本24具,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单孔减压组(D=10 mm)、双孔减压组(D=7 mm)和3孔减压组(D=7 mm).在股骨颈主张力侧、主压力侧和小转子处各选择1点作为应变测试点,检测4组标本在,0~1200N分级载荷下各测点的应变.结果 在股骨颈主张力侧和主压力侧的测试点中,单孔减压组、双孔减压组和3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均大于正常组,其中双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在三组钻孔组间小,并且与其它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转子间股骨头钻孔减压明显影响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与单纯大孔钻孔面积相同的2小孔钻孔减压对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作者:何国忠;庞清江;陈先军;余霄;赵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计数比较X射线制作的大脑皮质发育障碍(DCDs)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变化和测量海马体积变化.方法 选择2月龄正常SD大鼠和DCDs模型鼠各5只,取脑后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根据均匀系统随机抽样原则,从含海马结构的切片中随机抽取一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在体视学设备下计数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数目和测量海马体积.结果 正常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8.35×104±1.44×104)、(8.23×104±1.60×104)和( 1.43×105±2.24× 104),DCDs模型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3.70×104±1.96×104)、(3.57×104±1.47×104)和(6.86×104±4.85×104);正常大鼠和DCDs模型鼠单侧海马的体积分别是(14.18--1.52)mm3和(8.49±3.41)mm3.DCDs大鼠海马结构各亚区的神经元数量和海马体积均较正常鼠明显减小(P<0.05).结论 X射线制作的DCDs模型鼠海马CA1、CA3和DG的神经元数目和海马体积都较正常大鼠减少.

    作者:冯飞;陈筱山;贺兴;张建刚;文明;唐勇;晏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两种移植第2、3趾再造指甲体增长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估算甲上皮瓣退缩移位术、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方法 测量40名男女成人正常双手拇、示、中、环、小指及双足第2、3趾甲体的宽度和长度.计算指、趾甲体的长度差、宽长比值及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以长度差、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为标准,对文献所记述的两种手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评判.结果 第2、3趾甲体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3.7~4.5mm、4.8~5.5mm、5.6~6.3mm、5.9~6.8mm、6.5~8.0mm;第2、3趾甲体与各指甲体宽长比值相同时,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4.7~6.6mm、3.7~4.7mm、3.6~4.6mm、4.4~5.6mm、3.0~4.5mm.文献所记上述手术于移植第2趾再造指的甲长增幅多不过3mm,较拇、示、中指还有3mm以上的短缺,宽长比值也不能达到原指水平.结论 甲上皮瓣退缩移位、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拇、示、中指的外观结果,难说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王宝石;孙丽颖;田光磊;田宇;罗键;于晋辉;王清涛;王新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鼠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损伤的机制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ml/L,暴露时间每天8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红阳;郭霞;赵雅宁;李琳;韩晓庆;张盼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