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 ±1.80 )mm,右(4.02±2.05 )mm;左(43.74±2.75)mm,右(43.80±2.89 )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安然;曲永松;周燕;冯建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结果 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 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左椭圆右哑铃占6.7%( 11例)、左哑铃右椭圆占8.5%( 14例)、左椭圆右三角占3.6%(6例)、左三角右椭圆占7.3%( 12例).结论 枕骨髁存在较多的解剖学形态,以两侧椭圆为主,传统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李仕;柴瑜;曾广南;梁善皓;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作者:周绍龙;罗盛康;汪海滨;孙中生;徐翔;陈贵宗;聂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白质内源性增殖及形态特征.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课题组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分别于术后1、3、7d运用免疫组化检测脊髓内NG2细胞的表达.采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对NG2阳性细胞计数并测量其胞体面积和突起长度.结果 伤后1d,NG2+细胞增多(30.17±11.08)/视野,至3d达到高峰(90.75±9.40)/视野,7d后下降(78.38±8.91)/视野,但仍多于假手术组(19.92±6.68)/视野(P<0.05).在假手术组,NG2+细胞平均胞体面积为(205.67±10.80)μm2、平均突起长度为(22.92±1.24)μm,伤后1d,NG2+细胞胞体变小(128.25±32.06)μm2、突起变短(10.98±4.25) μm,3d后胞体变大(225.26±16.64) μm2、突起增长(18.63±2.26) μm(P< 0.05),至7d变化不明显(P>0.05).在脊髓压迫损伤后,可见许多胞体较小呈圆形、突起少或无的NG2+细胞集落.结论 在脊髓压迫损伤一周内,NG2细胞增殖活跃,胞体渐大,突起变长,但仍短于正常.
作者:漆伟;孙善全;冉建华;黄思琴;伍修宇;侯良绢;卓飞;陈臻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提出椎间盘的测量方法并测量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人工颈椎间盘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医院提取正常成人颈椎MRI数据219例,测量C4/5 C5/6、C6/7 3个颈椎间盘的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及横径6组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计算.结果 颈椎间盘前高为(4.27±0.73)mm,中高为(5.63±0.83) mm,后高为(3.24±0.59)mm,颈椎间盘角度为(4.73±1.57)°,颈椎间盘矢径为(15.50±1.70)mm,横径为(22.20±2.56 )mm.结论 上述6组数据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性和节段间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人工颈椎间盘应设计一系列不同参数的假体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颈椎节段的需求.
作者:姜锦鹏;顾洪生;刘伟强;薛清华;廖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应用后倾角为(22.42 ±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 mm,小转子高为(8.59±1.44) 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mm3.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基于CT影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能较好地为设计用于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叶书熙;杨成亮;熊然;王华;李涛;韩卫雨;樊仕才;金大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估算甲上皮瓣退缩移位术、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方法 测量40名男女成人正常双手拇、示、中、环、小指及双足第2、3趾甲体的宽度和长度.计算指、趾甲体的长度差、宽长比值及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以长度差、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为标准,对文献所记述的两种手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评判.结果 第2、3趾甲体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3.7~4.5mm、4.8~5.5mm、5.6~6.3mm、5.9~6.8mm、6.5~8.0mm;第2、3趾甲体与各指甲体宽长比值相同时,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4.7~6.6mm、3.7~4.7mm、3.6~4.6mm、4.4~5.6mm、3.0~4.5mm.文献所记上述手术于移植第2趾再造指的甲长增幅多不过3mm,较拇、示、中指还有3mm以上的短缺,宽长比值也不能达到原指水平.结论 甲上皮瓣退缩移位、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拇、示、中指的外观结果,难说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王宝石;孙丽颖;田光磊;田宇;罗键;于晋辉;王清涛;王新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在解剖1具年轻男尸时发现其主动脉行程变异及主动脉弓分支左右异位(图1),该畸形少见,报道如下:本例尸体心脏位置正常.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向上至第4胸椎体下缘平面呈弓形弯向右后方,至第4胸椎体下缘向下移行为降主动脉,于脊柱右前方下行.
作者:邓小强;干方舟;王诚嘉;吴方圆;张俊;张全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ml/L,暴露时间每天8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红阳;郭霞;赵雅宁;李琳;韩晓庆;张盼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解剖一具尸体时,发现其胃、十二指肠与空肠位置关系变异.特报道如下:男性尸体,年龄70多岁,腹部无手术刀疤,打开腹腔后观察胃的形态时,发现其除与食管和十二指肠相连外,在大弯侧距贲门12.2 cm处有空肠相连,其与幽门相距6.6 cm.顺着十二指肠的走行,发现其往右下方在横结肠后方继续向下,在小肠袢后方走行一段后向上走行,包绕胰头后形成一盲端.此十二指肠总长度为17.8 cm,压径为2.5 cm.横结肠受十二指肠压迫处压径为3.00 cm.空肠与胃连接处压径为3.2 cm.其余未见异常.
作者:袁张根;俞晓宇;毛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重建钢板前置位固定和上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的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大等效应力.结果 (1)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评价指标无差异;(2)在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内固定装置的大应力明显大于上置位,但骨折块的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大应力差别不大;(3)在逆时针扭转工况下,上置位固定的各个指标数值虽大于前置位,但基本接近.结论 对于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固定比上置位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上置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前置位.
作者:朱昌荣;章莹;郭晓泽;肖进;夏许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现报道如下:在该例标本中,肝总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向右上走行2.5 cm后,在肝门静脉前方分成2支,行向肝门(图1).(1)存在两条肝固有动脉左支(外径0.25 cm)由肝总动脉发出,沿肝门静脉左前方上行约1.3 cm,分为左、右2支入肝左叶(未从肝门进入).此支距起点0.6 cm处发出胃右动脉;在末端向右发出一吻合支与肝固有动脉右支吻合.
作者:苏耀;吴莹怡;沈慧香;沈佳妮;王红娟;王芝华;刘文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13例13指,并进行了随访.结果 本组13例13指移植瓦合的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24月随访,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同,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除1例外形欠佳外,其余12例外形美观,13例指甲均生长良好,感觉恢复2-PD 6~10 mm,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指,良4指,可1指,优良率为92.3%,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瘢痕挛缩,无破溃,足趾无垂趾畸形,足部活动无影响.结论 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瓦合对侧足第2趾胫侧皮瓣是修复单手指Ⅰ°脱套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天亮;巨积辉;赵强;李建宁;程贺云;王强;侯瑞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躒)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陈大伟;李兵;杨云峰;俞光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蝶窦和斜坡之间关系的CT评价,为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矢状位图像,选取正中矢状面,统计斜坡隐窝的发生率,观测蝶窦面积、斜坡厚度以及蝶窦后方斜坡高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73%的患者斜坡厚度小于6.0 mm,高度在9.0 mm以上.斜坡隐窝的出现率为63%,隐窝存在时斜坡厚度为(1.8±1.1)mm,10%的患者斜坡隐窝不存在的同时,斜坡厚度小于6.0 mm.蝶窦面积与斜坡厚度之间成线性负相关,其中17%的患者蝶窦面积在3 cm2以上的同时,斜坡厚度大于6.0 mm.结论 术前对斜坡厚度及斜坡隐窝的CT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
作者:方琼;江安红;庞刚;张子轩;邓雪飞;陶冶;杨见明;韩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Berry韧带、Zuckerkandl结节(Zuckerkandl's tubercle,ZT)是100多年前已被发现和描述的解剖标志,在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风行的年代不被重视,随着腺叶切除术尤其是腔镜腺叶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它们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文献明显增多[1,2],但未见国内有文献报道.作者联系开放及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时的临床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对这一手术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外科解剖标志的解剖、临床意义及腔镜下处理进行讨论.
作者:唐诗彬;陈小伍;吴路杨;冯剑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1],但作者在为1名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切取术中发现其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报道如下:患者女,27岁.因右中指脱套伤入院,拟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转子间股骨头减压钻孔的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尸体股骨标本24具,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单孔减压组(D=10 mm)、双孔减压组(D=7 mm)和3孔减压组(D=7 mm).在股骨颈主张力侧、主压力侧和小转子处各选择1点作为应变测试点,检测4组标本在,0~1200N分级载荷下各测点的应变.结果 在股骨颈主张力侧和主压力侧的测试点中,单孔减压组、双孔减压组和3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均大于正常组,其中双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在三组钻孔组间小,并且与其它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转子间股骨头钻孔减压明显影响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与单纯大孔钻孔面积相同的2小孔钻孔减压对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作者:何国忠;庞清江;陈先军;余霄;赵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制作侧颅底火棉胶水平位断层连续薄层切片,获取数字化图片库,为影像学断层研究及侧颅底疾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侧颅底区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德国产大型轮式切片机沿水平位切片,厚度100 μm,每切一片均采用Sony F-717数码照相机(500万像素)摄影并保存在计算机.将断层照片与HE染色照片和CT影像进行对照观察,选取代表性层面进行描述,包括外半规管层面,面神经水平段层面,前庭窗层面,圆窗层面.结果 共获取数字化连续图片2套,分别为300、340张,断层图像分辨率1920×2560像素,结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与HE照片和CT片对照,可以更清楚地定位断层结构.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制作侧颅底大切片,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片的理想方法,对颞骨内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组织学与CT对照观察是研究侧颅底水平位断层解剖特点的重要方法,对指导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希平;夏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寰枢椎解剖结构特殊且位于枕颈的连接部,其活动取决于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因此组成该关节的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和一个中间关节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当寰枢椎出现畸形及其它病变导致寰枢椎不稳、脱位时,患者可出现脊髓受压并引起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由于寰枢椎诸多特殊性及重要性,因此在脊柱外科治疗中较为棘手.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包括单纯前、后入路内固定及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近年来,伴随着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理念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经前方入路解决寰枢椎疾患的研究渐趋增多.本文现就前方入路寰枢椎内固定方法的进展予以综述及展望.
作者:丁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