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张根;俞晓宇;毛意
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瓣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瓣移植则存在着手术创伤大、费时长和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遂涌现出许多骨移植供区,使带血管蒂的骨、骨膜瓣局部移位植骨的应用日益增多,逐渐超过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原先应用主干血管为蒂的骨、骨膜瓣也多由非主干血管蒂所替代,后者为供肢保留着原有的主要血供,此种选择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领域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9年,笔者曾为之作一概述[1].本世纪以来,随着解剖观测与临床应用的深入,国人开拓并筛选出更多具备操作简易、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的优良供区,遍及四肢骨骼的大多数部位,而对同一组织瓣还可采用不同的血管蒂,让我们有充裕余地为患者选择佳手术方案.时至今日,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在我国已成为显微骨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1~13].本文仅就其相关内容作一评述.
作者:陈振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躒)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陈大伟;李兵;杨云峰;俞光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ml/L,暴露时间每天8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红阳;郭霞;赵雅宁;李琳;韩晓庆;张盼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方法 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用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分别屈曲处于45°及60°时,分析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结果 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拇短展肌在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拇指指骨间关节自然屈曲角度分别为(13.30±2.13)°及(24.03±1.25)°;同时,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45°时,所用外力分别约(0.50±0.08)N及(0.22±0.07)N,而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60°时,所用外力分别约(1.48±0.09)N及(1.15±0.04)N.结论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主要起背伸作用,因此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时,应同时重建拇短展肌功能,才有可能纠正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出现的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作者:方锡池;庄永青;常丽鹏;汤银魁;姜浩力;熊洪涛;付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 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 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结论 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熊建义;欧阳建安;王大平;阮建明;朱伟民;费志强;张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提出椎间盘的测量方法并测量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人工颈椎间盘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医院提取正常成人颈椎MRI数据219例,测量C4/5 C5/6、C6/7 3个颈椎间盘的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及横径6组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计算.结果 颈椎间盘前高为(4.27±0.73)mm,中高为(5.63±0.83) mm,后高为(3.24±0.59)mm,颈椎间盘角度为(4.73±1.57)°,颈椎间盘矢径为(15.50±1.70)mm,横径为(22.20±2.56 )mm.结论 上述6组数据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性和节段间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人工颈椎间盘应设计一系列不同参数的假体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颈椎节段的需求.
作者:姜锦鹏;顾洪生;刘伟强;薛清华;廖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 采用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士文;周晓;王文艳;王震寰;刘宏升;廖亚平;刘冬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转子间股骨头减压钻孔的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尸体股骨标本24具,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单孔减压组(D=10 mm)、双孔减压组(D=7 mm)和3孔减压组(D=7 mm).在股骨颈主张力侧、主压力侧和小转子处各选择1点作为应变测试点,检测4组标本在,0~1200N分级载荷下各测点的应变.结果 在股骨颈主张力侧和主压力侧的测试点中,单孔减压组、双孔减压组和3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均大于正常组,其中双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在三组钻孔组间小,并且与其它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转子间股骨头钻孔减压明显影响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与单纯大孔钻孔面积相同的2小孔钻孔减压对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作者:何国忠;庞清江;陈先军;余霄;赵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作者:周绍龙;罗盛康;汪海滨;孙中生;徐翔;陈贵宗;聂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经皮胆道直接造影,研究肝内胆管的解剖与变异的类型与分布.方法 经皮胆道造影50例,用20 ml注射器接体外引流管进行造影,胆管充分显影的状态下,旋转拍摄胆管,观察胆管解剖与变异.结果 50例成像中胆管变异42.0%(21例).12.0%(6例)显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及肝左管呈三分叉状汇合形成肝总管.8.0%(4例)肝左管先和右前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后叶肝管汇合.20.0% (10例)肝左管先和右后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前叶肝管汇合.2.0%(1例)多个肝管在肝门处汇合.结论 胆管解剖与变异的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武男;杨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干小脑上脚纤维(SCP)交叉的微观结构和特性.方法 Siemens 3.0T 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轴位DTI (b=0和b=1000)检查,应用工作站纤维束跟踪软件三维重建脑干SCP纤维交叉,选择参数:FA为0.08、角度阈值为80°、体素为1.2 mm×1.2 mm×3 mm.测量SCP和SCP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干SCP纤维交叉出现三种不同形态:(1)交叉,占65%(13例);(2)对吻,占25%(5例);(3)分叉,占10%(2例).SCP交叉和SCP的FA值分别为:0.40±0.13和0.65±0.0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P<0.05)结论 DTT三维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干SCP交叉纤维束的解剖类型,3.0T MR对于活体脑干交叉纤维束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窦郁;雷军强;郭顺林;马娴;韩鸿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估算甲上皮瓣退缩移位术、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方法 测量40名男女成人正常双手拇、示、中、环、小指及双足第2、3趾甲体的宽度和长度.计算指、趾甲体的长度差、宽长比值及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以长度差、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为标准,对文献所记述的两种手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评判.结果 第2、3趾甲体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3.7~4.5mm、4.8~5.5mm、5.6~6.3mm、5.9~6.8mm、6.5~8.0mm;第2、3趾甲体与各指甲体宽长比值相同时,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4.7~6.6mm、3.7~4.7mm、3.6~4.6mm、4.4~5.6mm、3.0~4.5mm.文献所记上述手术于移植第2趾再造指的甲长增幅多不过3mm,较拇、示、中指还有3mm以上的短缺,宽长比值也不能达到原指水平.结论 甲上皮瓣退缩移位、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拇、示、中指的外观结果,难说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王宝石;孙丽颖;田光磊;田宇;罗键;于晋辉;王清涛;王新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髋臼纵径为55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宽处位于上缘,为51mm,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作者:周程鹏;高仕长;刘杰;倪卫东;蒋电明;孙善权;李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13例13指,并进行了随访.结果 本组13例13指移植瓦合的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24月随访,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同,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除1例外形欠佳外,其余12例外形美观,13例指甲均生长良好,感觉恢复2-PD 6~10 mm,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指,良4指,可1指,优良率为92.3%,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瘢痕挛缩,无破溃,足趾无垂趾畸形,足部活动无影响.结论 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瓦合对侧足第2趾胫侧皮瓣是修复单手指Ⅰ°脱套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天亮;巨积辉;赵强;李建宁;程贺云;王强;侯瑞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主动脉弓是位于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之间的一段弓状血管,其分支常存在各种类型.作者于2012年10月收治1名主动脉弓分支类型异常患者,报道如下.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头紧箍痛4年余,加重20d入院.入院后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无头臂干.
作者:张皆德;程道宾;李宁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 )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佳显露.
作者:尹浩;刘窗溪;游潮;朱磊;谌鸿斌;马骏;韩国强;高方友;王超;王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现报道如下:在该例标本中,肝总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向右上走行2.5 cm后,在肝门静脉前方分成2支,行向肝门(图1).(1)存在两条肝固有动脉左支(外径0.25 cm)由肝总动脉发出,沿肝门静脉左前方上行约1.3 cm,分为左、右2支入肝左叶(未从肝门进入).此支距起点0.6 cm处发出胃右动脉;在末端向右发出一吻合支与肝固有动脉右支吻合.
作者:苏耀;吴莹怡;沈慧香;沈佳妮;王红娟;王芝华;刘文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解剖一具尸体时,发现其胃、十二指肠与空肠位置关系变异.特报道如下:男性尸体,年龄70多岁,腹部无手术刀疤,打开腹腔后观察胃的形态时,发现其除与食管和十二指肠相连外,在大弯侧距贲门12.2 cm处有空肠相连,其与幽门相距6.6 cm.顺着十二指肠的走行,发现其往右下方在横结肠后方继续向下,在小肠袢后方走行一段后向上走行,包绕胰头后形成一盲端.此十二指肠总长度为17.8 cm,压径为2.5 cm.横结肠受十二指肠压迫处压径为3.00 cm.空肠与胃连接处压径为3.2 cm.其余未见异常.
作者:袁张根;俞晓宇;毛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 ±1.80 )mm,右(4.02±2.05 )mm;左(43.74±2.75)mm,右(43.80±2.89 )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安然;曲永松;周燕;冯建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观察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结果 Meckel腔是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突入的硬脑膜凹陷,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池,腔前后长( 14.53 ±0.98 )mm,内外宽(15.24±1.29)mm,上下厚(4.95±0.54)mm.三叉神经孔至Dorello管开口(9.25±1.14)mm,至内耳道开口(15.30±1.14)mm.Meckel腔内侧壁为各壁中比较薄的,内侧壁后部与颞骨岩尖部岩蝶韧带相贴,毗邻Dorell管;下壁前方隔岩舌韧带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相邻. 结论 Meckel腔内侧壁的硬膜脑膜层较为菲薄,并直接与海绵窦静脉腔隙相邻,可能是肿瘤侵入海绵窦的薄弱点之一.岩蝶韧带和岩舌韧带可以作为前部经岩手术识别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解剖结构.
作者:刘晓东;徐启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