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动脉顶端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尹浩;刘窗溪;游潮;朱磊;谌鸿斌;马骏;韩国强;高方友;王超;王曲

关键词:基底动脉顶端,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摘要: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 )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佳显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NG2细胞在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急性期内源性增殖及形态变化规律

    目的 研究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白质内源性增殖及形态特征.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课题组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分别于术后1、3、7d运用免疫组化检测脊髓内NG2细胞的表达.采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对NG2阳性细胞计数并测量其胞体面积和突起长度.结果 伤后1d,NG2+细胞增多(30.17±11.08)/视野,至3d达到高峰(90.75±9.40)/视野,7d后下降(78.38±8.91)/视野,但仍多于假手术组(19.92±6.68)/视野(P<0.05).在假手术组,NG2+细胞平均胞体面积为(205.67±10.80)μm2、平均突起长度为(22.92±1.24)μm,伤后1d,NG2+细胞胞体变小(128.25±32.06)μm2、突起变短(10.98±4.25) μm,3d后胞体变大(225.26±16.64) μm2、突起增长(18.63±2.26) μm(P< 0.05),至7d变化不明显(P>0.05).在脊髓压迫损伤后,可见许多胞体较小呈圆形、突起少或无的NG2+细胞集落.结论 在脊髓压迫损伤一周内,NG2细胞增殖活跃,胞体渐大,突起变长,但仍短于正常.

    作者:漆伟;孙善全;冉建华;黄思琴;伍修宇;侯良绢;卓飞;陈臻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经眶入路翼腭窝穿刺解剖学观测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 ±1.80 )mm,右(4.02±2.05 )mm;左(43.74±2.75)mm,右(43.80±2.89 )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安然;曲永松;周燕;冯建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鼠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损伤的机制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ml/L,暴露时间每天8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红阳;郭霞;赵雅宁;李琳;韩晓庆;张盼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背伸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方法 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用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分别屈曲处于45°及60°时,分析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结果 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拇短展肌在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拇指指骨间关节自然屈曲角度分别为(13.30±2.13)°及(24.03±1.25)°;同时,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45°时,所用外力分别约(0.50±0.08)N及(0.22±0.07)N,而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60°时,所用外力分别约(1.48±0.09)N及(1.15±0.04)N.结论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主要起背伸作用,因此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时,应同时重建拇短展肌功能,才有可能纠正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出现的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作者:方锡池;庄永青;常丽鹏;汤银魁;姜浩力;熊洪涛;付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3.OT MR三维重建脑干小脑上脚纤维交叉的研究

    目的 应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干小脑上脚纤维(SCP)交叉的微观结构和特性.方法 Siemens 3.0T 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轴位DTI (b=0和b=1000)检查,应用工作站纤维束跟踪软件三维重建脑干SCP纤维交叉,选择参数:FA为0.08、角度阈值为80°、体素为1.2 mm×1.2 mm×3 mm.测量SCP和SCP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干SCP纤维交叉出现三种不同形态:(1)交叉,占65%(13例);(2)对吻,占25%(5例);(3)分叉,占10%(2例).SCP交叉和SCP的FA值分别为:0.40±0.13和0.65±0.0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P<0.05)结论 DTT三维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干SCP交叉纤维束的解剖类型,3.0T MR对于活体脑干交叉纤维束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窦郁;雷军强;郭顺林;马娴;韩鸿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测量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形态的优缺点,探索其胫骨髓腔形态学特点.方法 取30例小型猪胫骨,分别予X线、CT三维重建、实物标本测量髓腔长度、髓腔狭窄点水平径线长度、髓腔弧度,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小型猪胫骨髓腔近段三角形,远段椭圆形,中间为过渡形态;髓腔全长:X线( 11.75±0.58 )cm,CT( 11.58±0.55 )cm,实物标本(11.70±0.65)cm,P=0.524;狭窄点水平正位径线长度分别为(0.88±0.08)、(0.84±0.06)、( 0.85 ±0.07 )cm,P=0.032;髓腔弧度分别为(26.89±0.50)°、(26.06±0.49)°、(26.50±0.42)°,P=0.106.结论 (1)CT三维重建测量更接近实物标本测量,精确性高于X线,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2)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长度适中,形态与人相似,适于设计新型可控微动胫骨髓内钉.

    作者:董福;张晟;姜楠;陈安富;余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罕见主动脉弓分支异常1例

    主动脉弓是位于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之间的一段弓状血管,其分支常存在各种类型.作者于2012年10月收治1名主动脉弓分支类型异常患者,报道如下.患者,男,50岁,因反复头紧箍痛4年余,加重20d入院.入院后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无头臂干.

    作者:张皆德;程道宾;李宁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活体造影法肝内胆管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经皮胆道直接造影,研究肝内胆管的解剖与变异的类型与分布.方法 经皮胆道造影50例,用20 ml注射器接体外引流管进行造影,胆管充分显影的状态下,旋转拍摄胆管,观察胆管解剖与变异.结果 50例成像中胆管变异42.0%(21例).12.0%(6例)显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及肝左管呈三分叉状汇合形成肝总管.8.0%(4例)肝左管先和右前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后叶肝管汇合.20.0% (10例)肝左管先和右后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前叶肝管汇合.2.0%(1例)多个肝管在肝门处汇合.结论 胆管解剖与变异的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武男;杨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1例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1],但作者在为1名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切取术中发现其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报道如下:患者女,27岁.因右中指脱套伤入院,拟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前路寰枢椎内固定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寰枢椎解剖结构特殊且位于枕颈的连接部,其活动取决于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因此组成该关节的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和一个中间关节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当寰枢椎出现畸形及其它病变导致寰枢椎不稳、脱位时,患者可出现脊髓受压并引起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由于寰枢椎诸多特殊性及重要性,因此在脊柱外科治疗中较为棘手.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包括单纯前、后入路内固定及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近年来,伴随着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理念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经前方入路解决寰枢椎疾患的研究渐趋增多.本文现就前方入路寰枢椎内固定方法的进展予以综述及展望.

    作者:丁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侧颅底水平位火棉胶断层数据集获取及与CT影像对照观察

    目的 制作侧颅底火棉胶水平位断层连续薄层切片,获取数字化图片库,为影像学断层研究及侧颅底疾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侧颅底区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德国产大型轮式切片机沿水平位切片,厚度100 μm,每切一片均采用Sony F-717数码照相机(500万像素)摄影并保存在计算机.将断层照片与HE染色照片和CT影像进行对照观察,选取代表性层面进行描述,包括外半规管层面,面神经水平段层面,前庭窗层面,圆窗层面.结果 共获取数字化连续图片2套,分别为300、340张,断层图像分辨率1920×2560像素,结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与HE照片和CT片对照,可以更清楚地定位断层结构.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制作侧颅底大切片,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片的理想方法,对颞骨内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组织学与CT对照观察是研究侧颅底水平位断层解剖特点的重要方法,对指导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希平;夏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孔铌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 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 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 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结论 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熊建义;欧阳建安;王大平;阮建明;朱伟民;费志强;张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现报道如下:在该例标本中,肝总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向右上走行2.5 cm后,在肝门静脉前方分成2支,行向肝门(图1).(1)存在两条肝固有动脉左支(外径0.25 cm)由肝总动脉发出,沿肝门静脉左前方上行约1.3 cm,分为左、右2支入肝左叶(未从肝门进入).此支距起点0.6 cm处发出胃右动脉;在末端向右发出一吻合支与肝固有动脉右支吻合.

    作者:苏耀;吴莹怡;沈慧香;沈佳妮;王红娟;王芝华;刘文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股骨小转子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应用后倾角为(22.42 ±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 mm,小转子高为(8.59±1.44) 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mm3.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基于CT影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能较好地为设计用于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叶书熙;杨成亮;熊然;王华;李涛;韩卫雨;樊仕才;金大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髋臼纵径为55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宽处位于上缘,为51mm,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作者:周程鹏;高仕长;刘杰;倪卫东;蒋电明;孙善权;李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两种移植第2、3趾再造指甲体增长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估算甲上皮瓣退缩移位术、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方法 测量40名男女成人正常双手拇、示、中、环、小指及双足第2、3趾甲体的宽度和长度.计算指、趾甲体的长度差、宽长比值及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以长度差、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为标准,对文献所记述的两种手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评判.结果 第2、3趾甲体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3.7~4.5mm、4.8~5.5mm、5.6~6.3mm、5.9~6.8mm、6.5~8.0mm;第2、3趾甲体与各指甲体宽长比值相同时,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4.7~6.6mm、3.7~4.7mm、3.6~4.6mm、4.4~5.6mm、3.0~4.5mm.文献所记上述手术于移植第2趾再造指的甲长增幅多不过3mm,较拇、示、中指还有3mm以上的短缺,宽长比值也不能达到原指水平.结论 甲上皮瓣退缩移位、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拇、示、中指的外观结果,难说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王宝石;孙丽颖;田光磊;田宇;罗键;于晋辉;王清涛;王新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年女性乳头乳晕神经复合体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作者:周绍龙;罗盛康;汪海滨;孙中生;徐翔;陈贵宗;聂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计数比较X射线制作的大脑皮质发育障碍(DCDs)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变化和测量海马体积变化.方法 选择2月龄正常SD大鼠和DCDs模型鼠各5只,取脑后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根据均匀系统随机抽样原则,从含海马结构的切片中随机抽取一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在体视学设备下计数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数目和测量海马体积.结果 正常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8.35×104±1.44×104)、(8.23×104±1.60×104)和( 1.43×105±2.24× 104),DCDs模型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3.70×104±1.96×104)、(3.57×104±1.47×104)和(6.86×104±4.85×104);正常大鼠和DCDs模型鼠单侧海马的体积分别是(14.18--1.52)mm3和(8.49±3.41)mm3.DCDs大鼠海马结构各亚区的神经元数量和海马体积均较正常鼠明显减小(P<0.05).结论 X射线制作的DCDs模型鼠海马CA1、CA3和DG的神经元数目和海马体积都较正常大鼠减少.

    作者:冯飞;陈筱山;贺兴;张建刚;文明;唐勇;晏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胃、十二指肠与空肠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尸体时,发现其胃、十二指肠与空肠位置关系变异.特报道如下:男性尸体,年龄70多岁,腹部无手术刀疤,打开腹腔后观察胃的形态时,发现其除与食管和十二指肠相连外,在大弯侧距贲门12.2 cm处有空肠相连,其与幽门相距6.6 cm.顺着十二指肠的走行,发现其往右下方在横结肠后方继续向下,在小肠袢后方走行一段后向上走行,包绕胰头后形成一盲端.此十二指肠总长度为17.8 cm,压径为2.5 cm.横结肠受十二指肠压迫处压径为3.00 cm.空肠与胃连接处压径为3.2 cm.其余未见异常.

    作者:袁张根;俞晓宇;毛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枕骨髁的分型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结果 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 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左椭圆右哑铃占6.7%( 11例)、左哑铃右椭圆占8.5%( 14例)、左椭圆右三角占3.6%(6例)、左三角右椭圆占7.3%( 12例).结论 枕骨髁存在较多的解剖学形态,以两侧椭圆为主,传统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作者:李仕;柴瑜;曾广南;梁善皓;李义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