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国;常玉巧;王松涛;郭进学;孙春莉
目的: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 Ⅱ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术后平均随访13月,以有无锁骨上神经损伤症状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满分35)评价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无切口刺痛和肩前胸上部麻木不适感觉.术后3月摄片骨折均已愈合.1例女性在术后1年取内固定时发现锁骨外端吸收呈锥状改变,但无任何症状.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月(20例)平均为25.3,3月(17例)提高至32.1.取内固定前(20例)为34.4,取内同定后3月(13例)为34.7.所有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功能效果.结论:纵形皮肤切口能充分显露锁骨外端和肩锁关节,足以安放锁骨钩钢板,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效果优良.
作者:张世民;袁锋;李海丰;李山珠;黄轶刚;王欣;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一套成人男性胸部断层标本中笔者发现:主动脉弓在平对胸骨柄的平面出现,在此层面上靠主动脉弓前方出现3个分支根部.向上追踪几个层面明确这3个血管由右向左分别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在上一个层面前方主动脉弓形态消失,仅有3个分支的延续,后面仍可见动脉弓的形态,后方达到食管的后方、脊柱左前方,其上方见一个血管断面.向上追踪发现此分支先走行于食管后面,后转至食管右后方,跨过胸膜项,与右锁骨下动脉相接.
作者:郭林娜;姜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1例男性成人尸体标本双侧六指、趾(图1),其发育正常,尸长187 cm,第6小指、趾的皮肤、指(趾)甲完整,色泽正常,指(趾)骨形态结构正常.测量结果如下:
作者:沈维高;何欣;鞠文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Horner综合征是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传出通路中任一部分中断所造成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睑裂与瞳孔缩小、半侧面部无汗等.该通路涉及脑部和头颈部许多重要器官,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各种疾患如脑梗塞、臂丛损伤、血管性头痛,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及颈动脉夹层等,均有可能引起Horner综合征.因此,深入了解Horner征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隐匿起病的严重疾患,并对病变程度做出准确判断[1].本文就Horner综合征的发展历史、解剖学基础、常见病因及诊断等进行逐一介绍.
作者:黄轶刚;张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雌21只为供体,雄42只为受体,对股骨滋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在此基础上设计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股骨干移植术,并设立应用环孢素A的实验组和未予任何免疫抑制剂的对照组.结果:股骨干的滋养孔位于小粗隆前下方3.0mm,滋养动脉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管径0.3 mm,斜向外下入滋养孔,干长1.7 cm,伴行静脉1条.实验组术后一般情况正常,血管吻合口通畅,骨愈合良好;对照组术后出现脱毛,腹泻,死亡等GVHD现象,术肢出现血管早期栓塞,非感染性坏死组织,骨愈合不良等HVGR征象.结论:本动物模型滋养血管解剖恒定,可操作性强,且能较好地复制免疫排斥反应及体现免疫抑制剂对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的调控作用.
作者:谢昀;陈振光;郑晓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新方法.方法:徒手置钉组和重建指导组各20例患者,重建指导组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得出置钉点以及该点的进钉角度参数,术中用所得重建点以及自行研制的外展角导向器指导置钉;徒手置钉组用Lenke所提出的徒手技术置钉.术后用CT平扫比较两种方法置钉的准确率.结果:两组共分别置入椎弓根钉330枚和333枚,准确率分别为86.4%和94.3%,重建指导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术前对脊柱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够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置钉点及置钉方向,显著提高脊柱侧凸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
作者:张文通;马若凡;叶伟;张良明;黄东生;苏培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具有解剖结构的虚拟手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用首例中国女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CVH2)为原始数据源,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先对手部的重要结构进行预处理和图像分割,再用Visual C++6.0和VTK(Visualization Toolkit)可视化工具包作为开发平台,采用经典的Marching Cubes算法,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出了手部皮肤、桡骨、尺骨、腕骨(包括周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第Ⅰ~Ⅴ掌骨、第Ⅰ~Ⅴ指骨第(包括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交互式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该模型还实现了多模式的交互演示和角度测量、鼠标取点等实时交互功能.结论:为虚拟手的建模研究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解剖模型,探索了三维解剖建模的新的技术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手的物理及运动生理建模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平台.
作者:侯文生;杨琴;张绍祥;罗洪艳;谭立文;郑小林;刘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观察低强度电磁场(LIPEMF)对表皮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经LIPEMF作用5d(选取频率50 Hz,5 mT,30 min/次,1次/d)和未经LIPEMF作用的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用AFM和透射电镜进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AFM,两组分别测量10个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直径、细胞表面平均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结果:从AFM可见,人表皮干细胞表而分布着大量直径几十到儿百纳米不等的小颗粒,经LIPEMF作用的表皮干细胞表面的颗粒高度、粗糙度等较未经LIPEMF作用的细胞高;透射电镜发现作用组细胞稍较成熟,核浆比例小,胞质细胞器稍多.结论:低强度电磁场对人表皮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AFM有助于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作者:张鸣生;许伟成;何斌;吴博;庞文君;白文方;李新平;林秋雄;徐达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牢和椎管而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作者:鹿洪辉;沈惠良;林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在整理标本时,发现一青年男性的右足中间楔骨缺如(图1).经查阅国内文献,未见有相同报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闫建国;常玉巧;王松涛;郭进学;孙春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对骨骺部生长滑动钢板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估,检测其避免产生骨骼纵向生长抑制的特殊结构是否影响其力学性能.方法:根据青少年股骨髁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出适用于青少年儿童股骨髁部骨折的内固定滑动钢板,并选用7具新鲜人体尸体股骨标本并制作骨折模型,行左右侧对比,左侧行滑动钢板固定,右侧行普通钢板固定,用MTS实验机进行三点弯曲、轴向压缩、扭转试验测试比较两种钢板力学性能.结果:力学试验显示轴向刚度(N/mm):滑动钢板数值为1766.88±106.30,普通钢板数值为1831.74±62.80,P=0.877>0.05;=三点弯曲(跨距:8cm N/mm):滑动钢板数值为752.17±31.44,普通钢板数值为793.84±24.52,P=0.838>0.05;抗扭转(Nm/度):滑动钢板数值为3.29±0.26,普通钢板数值为3.62±0.15,t=0.544,P=0.606>0.05.三项指标滑动钢板和普通钢板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可滑动钢板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作者:练克俭;纪玉清;洪加源;翟文亮;丁真奇;赵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明胶墨汁灌注与荧光微球灌注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灌流情况的显示效果.方法:12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荧光微球组(6只)和明胶墨汁组(6只).明胶墨汁组分两步经左心室灌注明胶墨汁40 ml.荧光微球组经股静脉注射荧光微球0.5 ml.视网膜行铺片和切片,观察荧光微球和改良墨汁灌注显示的微血管灌流情况;两组视网膜切片还进行NeuN、Parvalbumin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荧光微球零散分布于视网膜铺片周边部和中央部视的网膜血管中;不能显示铺片的血管轮廓和切片中的血管截面.荧光微球与NeuN、Parvaibumin或GFAP免疫组化双标不能在同一组织中准确显示视网膜血管与神经细胞的紧密空间关系.改良墨汁灌注能清晰显示大鼠视网膜铺片中周边部和中央部的血管网,以及切片中的血管截面,而且此方法与NeuN、Parvalbumin或GFAP免疫组化双标能在同一组织中准确显示视网膜血管与神经细胞的紧密空间关系.结论:改良明胶墨汁灌注在显示大鼠视蚓膜微血管灌流情况方面优于荧光微球,适宜于在视网膜疾病研究中广泛使用.
作者:童建斌;黄菊芳;王慧;陈旦;曾乐平;周瑾;罗学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日、位置、外径以及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粗穿支发出点的距离.同时观察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有(3.0±1.1)条穿支,去除外径小于0.2 mm者,还有(2.6±0.8)条.穿深筋膜点穿支外径(0.4±0.2)mm,发出点外径(0.5±0.3)mm(P>0.05).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分别为(5.5±1.1)cm和(5.6±1.6)cm(P>0.05).神经支和血管交叉处动脉外径(1.5±0.2)mm.粗穿支发出点到交叉处距离(10.8±3.3)cm.前臂后皮神经在前臂位于脂肪和深筋膜层间,其终末支支配前臂背侧下1/3皮肤感觉.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横径(0.4±0.2)mm,距离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远端连线垂直距离(1.2±0.6)cm.结论:以骨间后血管为蒂可在前臂下1/3设计游离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可构成感觉皮瓣.
作者:潘朝晖;王剑利;蒋萍萍;王昌德;薛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足母>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经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大体形态保持完整,呈透明或半透明、淡蓝色,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1)根据染色结果可将肌肉分为不同的肌亚部;(2)结果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男,28岁,因颈痛、四肢麻木乏力19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病人1年半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颈痛、头晕,头颈部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近两个月来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
作者:龙厚清;麦远峰;陈应东;刘少喻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人工髓核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下腰椎人工髓核植入手术入路.方法:进行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取家猪32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腹膜腔入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重复性.结果:10只经腹腔显露L<,2~5>时,出血多,椎间盘难以清楚暴露.10只腹膜后人路显露L<,2~5>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术野显露.6只经腹膜后显露L<,6>/S<,1>困难,6只经腹腔显露L<,6>/S<,1>,手术过程顺利.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L<,5>/S<,1>以经腹腔入路为宜.而显露L<,2~5>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李振宇;周文钰;曾腾辉;郭伟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的成人胸部标本上,对以胸外侧动脉为共干血管蒂发出的胸外侧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这种血管构造及其出现概率、左右两侧差异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胸外侧动脉较恒定的发出皮支和肌支分别营养胸外侧皮肤和胸小肌,这种血管构造出现率为80%,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P>0.05).胸外侧动脉主干外径(1.53±0.34)mm,蒂长(4.88±1.20)cm,皮支起始部外径(1.06±0.21)mm,长度(3.65±0.61)cm,肌支起始部外径(1.15±0.20)mm,长度(2.94±0.78)cm,静脉伴行于同名动脉.结论:利用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作为移植供体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作者:付强;庄永青;傅小宽;熊洪涛;杜冬;童静;姜浩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的位置关系,为带神经血管蒂的足背复合组织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足踝部完好的下肢68侧,逐层解剖,在踝上显露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向远端追踪解剖;定量描述腓深神经分支点到足背动脉和踝间线的位置关系,并对神经和动脉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结果:腓深神经分支点集中在踝间线上(9.34±3.4)mm至踝间线下(14.00±5.28)mm;动脉内侧3.46mm至动脉外侧3.32mm这个范围之内,58.0%(36侧)位于动脉的前上.神经分支后,外侧支位于浅面,与深面的跗外侧动脉平行进入<足母>短伸肌;内侧支与动脉伴行,根据神经与动脉关系可分为5型:Ⅰ型,神经伴行于动脉的内侧(50.0%);Ⅱ型,神经位于动脉的外侧(11.8%);Ⅲ型,神经和动脉彼此交叉(26.5%);Ⅳ型,动脉自神经内侧支的分支间穿出(2.9%);Ⅴ型:内侧支缺如(8.8%).结论: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足背部位置关系的解剖特点对足背复合组织皮瓣的切取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海昌;黄显军;夏春林;陆志方;宋占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手术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胸腰椎CT扫描,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手术前在重建模型上模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进行虚拟截骨、预测矫形效果,并测算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及相应在椎板及椎体后缘的截骨宽度.手术后在预测模型及术后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全脊柱后凸角,颈7椎体中心点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截骨节段相邻上下椎体棘突间及双侧横突间距离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5例手术前后均顺利完成三维建模.术前模拟截骨测算出截骨椎体所需截骨角度、椎板截骨宽度和椎体后缘截骨宽度的值分别为(26.34±3.16)°(23.30~30.11°)、(27.71±1.22)mm(26.53~29.15 mm)和(14.45±1.62)mm(12.17~16.62 mm),在虚拟截骨模型上及术后重建模型上测得的比较指标相近.结论:应用计算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进行仿真模拟设计的方法具有町行性,能比较直观、精确反映矫形效果,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作者:李景欣;瞿东滨;王博亮;蔡明;罗吉伟;金大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腕关节损伤致残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有时正常影像学表现,不能解释腕关节持续疼痛的原因;尽管磁共振可能发现腕关节韧带的损伤,但无法评价损伤的程度和剩余韧带的功能.腕骨运动学则可能解释这类难题[1].了解正常腕骨运动学不仅对探讨腕关节机械力学有必要而且对指导手术操作也有重要意义[2].对于腕骨运动学的重要意义,手外科医生从十九世纪就开始重视起来,所以腕骨运动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腕骨运动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尸体标本的研究阶段和在体研究阶段.现围绕腕骨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将腕骨运动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李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