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髋臼唇的形态及在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取成人髋关节标本60个,测量髋臼唇在距髋臼顶点前后30°、60°、90°、135°处的宽度和厚度,观察髋臼唇撕裂的位置,测量大小,测量由髋臼唇增加的髋臼腔的容积.结果:髋臼唇在距髋臼顶点前90°宽(8.82±2.20)mm,在髋臼顶点处厚(5.56±1.56)mm.髋臼唇撕裂的发生率为81.7%(49/60例),多发生在髋臼的前上象限(80%),撕裂的大小为(2.5±0.2)cm(0.5~4.5 cm),髋臼唇可使髋臼腔的容积增加33%.结论:髋臼唇是维持髋关节正常生物力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髋臼唇撕裂是引起髋部疼痛的原因之一.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时,观察其心脏,见上腔静脉位置与走行及冠状窦异常,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上充分矫正上睑外侧肥厚臃肿下垂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标本15例(30侧),并对12例(24侧)上睑外侧臃肿肥厚下垂病例行上睑成形术,观察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的位置、范围、厚度,与眶隔脂肪的关系.结果: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是位于上睑部眼轮匝肌下,睑板筋膜及眶隔筋膜前的一层纤维脂肪层,是眉脂肪垫向下的延续,范围相当于整个上睑的大小,该脂肪厚薄不一,薄者如同一层筋膜,厚者约4mm.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厚者,眶隔脂肪反而不显,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薄者,眶隔脂肪反而明显.结论:上睑外侧肥厚臃肿下垂除了与眶隔脂肪过多、脱垂有关外,还与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肥厚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门静脉血流和肝纤维化指标对诊断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用肝门静脉超声和放免法分别测定肝门静脉血流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肝硬化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肝功能Child Puph分级程度严重而下降;活动性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静止性肝硬化(P<0.05~0.01);超声与血清判断肝硬化的符合率比较大致相同.结论:肝门静脉超声和肝纤维化指标能判断肝硬化损害的程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5例成年人枢椎干标本,分别测量其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以及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8.22±1.48)mm,高度为(8.24±0.86)mm,在横断面上内斜角为36.57°±3.18°,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为26.79°±2.10°.结论:枢椎椎弓根有足够的空间供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应小于3.5 mm,且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要有一定的角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解剖部位,指导枢椎后路螺钉的临床应用.方法:成人C2干燥骨标本30具,C3干燥骨标本10具,以横突孔周围结构为重点,进行枢椎形态比较学观察;测量枢椎椎弓根轴线在下关节突背侧的坐标点.结果:C2的下方结构与C3下方的表面解剖结构接近,枢椎上方结构与C3相比较,上关节突移向齿突的外下方,并使峡部拉长前移,其轴向角度为11.1°±2.4°;枢椎椎弓根轴向角度为42.6°±4.9°,椎弓根轴线-下关节突背侧关节突上缘的交点坐标O与下关节突上缘-中垂线交点O'基本重合.结论: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应为峡部和椎弓根的复合体,复合体的上部较为扁平的部分为峡部,其中下部分位于横突孔内后侧的半管柱状结构为椎弓根部,连接着椎体和下关节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索内动静脉高位结扎术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与生精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NOS阳性细胞光密度值;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计算PCNA增殖指数(PCNA-Labeling index,PI);原位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method,TUNEL)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析iNOS的表达与增殖、凋亡的相关性.结果:iNOS在术后3~15d表达增强,第7 d呈强阳性表达.结扎组生精细胞PCNA增殖指数(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凋亡细胞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索内动静脉高位结扎,iNOS的表达与生精细胞PCNA增殖指数呈负相关,与生精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iNOS基因表达增强是生精细胞增殖减少和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应用,为临床运用于骨缺损修复领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进行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别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两组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通过ROI方法定量对比两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区放射性浓集比值,nano-HA人工骨组成骨作用优于HA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发现1例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伴左右颈总动脉共干起始的异常,此种变异罕见(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于陈旧材料制作的骨架,容易破损,而随着学生数的增加骨骼标本的需要量及破损量也越来越多.每年我院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均需尸体30具左右,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骼标本,既节约了原材料又避免了标本由于用陈旧材料制作而容易破损的弊病.现将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架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第二肝门血管的形态及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意义.方法:用30例动脉灌注乳胶标本测量肝上缘至膈肌距离,肝上缘可分出的各肝静脉的直径、长度、间距、与右冠状韧带的距离.观察肝静脉的汇入情况.结果:肝上缘至膈肌距离为(1.15±0.29)cm,有20例可于肝上缘分出肝左后上缘静脉,可于肝上缘分出右后上缘静脉的只有2例;有86.7%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共干,另有2例有2支肝中静脉,左支与肝左共干,右支单独存在.各肝静脉之间有外科间隙.结论:紧贴肝上缘打开肝周韧带,不易损伤膈肌和肝静脉,出血少、速度快,可以使第二肝门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腹腔镜肝切除时一般在肝实质内切断肝静脉,在个别情况也可以预先在第二肝门结扎切断肝静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细胞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神经损伤再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0.5、1.0、1.5、2.0、3.0、4、5、7、10、15 d取近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轴突在第1天时从髓鞘脱离,溃变呈空泡状.第2天开始髓鞘皱褶、绞窄并脱落形成碎片,施万细胞内可见大小形状各异的髓鞘碎片,并与大量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呈酸性磷酸酶(AcPase)阳性.第7 d时幼稚细胞出现于新生毛细血管周围,大量幼稚细胞随后出现.结论:施万细胞自噬对坐骨神经再生时溃变髓鞘的清除起主要作用,溶酶体显著地参与了该过程,施万细胞脱分化为幼稚的祖细胞后大量增殖分化参与神经再生过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结果:18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3周断蒂,术后随访1.5~18个月,所有患者对前臂、手部功能和外形表示满意,但供区瘢痕较明显.结论: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供区隐蔽、风险小、疗效好的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以直肠系膜为中心,探讨直肠癌手术切除术的佳的解剖层次.方法:应用尸体标本27例、新鲜尸体标本10例、临床取材标本10例,分别进行解剖、测量及灌注.结果:直肠系膜是由直肠周围包裹在盆脏筋膜周围之内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成.直肠系膜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续,下端与直肠肛管相连接,盆腔内的生殖管道,髂内血管,盆自主神经及盆腔侧壁的肌肉均为壁层筋膜覆盖,外面是一层光滑的盆脏筋膜,长8~10 cm,宽6~8 cm,直视下清晰可见脂肪、毛细血管等.结论:直肠系膜是被盆筋膜脏层完整地包裹着的脂肪、血管和淋巴即称为直肠系膜,是一独立的解剖单位;从常规病理可见直肠系膜是由脂肪、血管和淋巴组织组成;MRI及VCH上直肠系膜清晰可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VEGF-C和Flt-4在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探讨癌细胞淋巴管转移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胃癌早期和进展期癌细胞和淋巴管VEGF-C和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各期胃癌的癌细胞中均见到VEGF-C和Flt-4阳性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仅见到F1t-4阳性表达;进展期胃癌两种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高于早期癌.结论:癌细胞YEGF-C和Flt-4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淋巴管上Flt-4的表达也与胃癌的进展呈正相关.推测VEGF-C可能通过其受体Flt-4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发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第二肝门和第三肝门的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解剖经防腐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肝标本56例,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测量肝静脉入口的大小和位置,追踪其行程和引流范围.结果:直径大于5 mm的肝静脉行程长,引流范围广,入口汇聚于二个区域:肝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上部,副肝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下部,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稀疏间隙;小于5mm的肝静脉,分布散行程短,引流范围小,就近入注腔静脉.结论:根据直径大于5mm的肝静脉的分布规律,结合其临床意义,把肝后腔静脉分为上、中、下三段,第二肝门位于上段长(21±4)mm,第三肝门位于下段长(36±10)mm,肝门间段长(17±9)mm.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缝线指外牵引来预防指屈肌腱Ⅱ区断裂术后的粘连效果.方法:在10倍的手术显微镜进行清创,用津下缝合法行肌腱端端缝合,外加连续内翻缝合,之后分别在断腱远近端缝一线牵出伤口作为牵引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半年TAM法作疗效评定.优:35指,良:12指,可:5指.总的优良率:93.4%.结论:本方法使肌腱的抗拉力强度大,牵引线还可使吻合口减张,有利于肌腱早期的功能锻炼,预防肌腱粘连.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根据锁骨形态特点,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锁骨标本60个,防腐成人尸体(8具)的肩关节标本16个.测量锁骨长度、锁骨窄处直径、锥状结节处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在锁骨内的固定长度.结果:锁骨长度为(144.34±6.48)mm;窄处直径为(9.40±1.92)mm.锁骨锥状结节至肩锁关节内侧进针范围为(32.86±5.18)mm;该范围内近及外穿刺点打入的克氏针均可通过锁骨前弧凸点,穿行长度短为(74.28±1.16)mm,长为(98.86±2.16)mm.肩关节标本解剖显示,锁骨外侧端与肩胛冈形成向内侧开放的角度,锥状结节以远部分比相应的肩胛冈高(8.24±0.62)mm.左、右侧锁骨测量结果经t检验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锁骨锥状结节处可作为微创手术入路及入钉点区域,该部位入钉可在锁骨内穿行足够的固定长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术前CT测定胸腰椎椎弓根进钉点及水平面椎弓根钉植入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为术中椎弓根置钉操作提供一参照数据.方法:本组22例病人术前均行CT扫描,以关节突下缘为参照物,测定椎弓根进钉点的横线;以关节突外侧缘为参照物,测定椎弓根进钉点的纵线,从而确定了椎弓根进钉点,并测定TSA.结果:22例病人共置钉88枚,高为T10,低为L1,术后X光片及CT复查螺钉位置准确.结论:以关节突为参照物,通过术前CT测定椎弓根进钉点及TSA指导术中置钉操作,有简便、直观及可靠的优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右侧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制作PD大鼠模型,进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行为学观察、电镜、尼氏染色观察中脑VTA神经元的改变、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ABC观察其DA能神经元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见PD大鼠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学改变.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APO能诱导6-OHDA 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