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肝下盲肠异位伴腹膜外阑尾少见,作者在手术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右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一例,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导管的淋巴回流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1)在50具成人标本上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解剖和观察.(2)在49具胎儿尸体和5只犬,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解剖胸导管和显色淋巴结.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以椭圆形为多,占67%,圆形淋巴结占33%.淋巴结数目为(3.88±1.36)个(1~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分位于锁骨上三角内,占58.20%;外侧部分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占41.80%.胸导管借侧支与周围淋巴结相连.结论:左锁骨上淋巴结主要位于锁骨上三角内,胸导管侧支、淋巴结及其输出淋巴管构成胸导管的侧副淋巴回流经路.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及峡部的解剖部位,指导枢椎后路螺钉的临床应用.方法:成人C2干燥骨标本30具,C3干燥骨标本10具,以横突孔周围结构为重点,进行枢椎形态比较学观察;测量枢椎椎弓根轴线在下关节突背侧的坐标点.结果:C2的下方结构与C3下方的表面解剖结构接近,枢椎上方结构与C3相比较,上关节突移向齿突的外下方,并使峡部拉长前移,其轴向角度为11.1°±2.4°;枢椎椎弓根轴向角度为42.6°±4.9°,椎弓根轴线-下关节突背侧关节突上缘的交点坐标O与下关节突上缘-中垂线交点O'基本重合.结论: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应为峡部和椎弓根的复合体,复合体的上部较为扁平的部分为峡部,其中下部分位于横突孔内后侧的半管柱状结构为椎弓根部,连接着椎体和下关节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对一成年男性尸体进行解剖时见其左侧肌皮神经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常常涉及距离、直径、角度等的测量,研究报道中的英文摘要和英文论文往往需要对这些测量结果用英文进行表达,本文拟对应用解剖学论文中长度、直径、角度和距离等的相关英文表达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和总结,用以指导医学科研人员的英文写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0岁,主因下腹痛1周,检查发现子宫肌瘤于2006-03-31入院.1周前因下腹痛在社区卫生院予输液抗炎治疗稍有好转,来我院复查,做彩超示:子宫切面内径约7.5 cm×5.1cm,形态失常,轮廓线不规则,体积稍大,回声不均匀,后壁可见一大小约3.5cm×4cm肿块图像,形态呈圆形,边缘清楚,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无变化,子宫内膜线居中.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于陈旧材料制作的骨架,容易破损,而随着学生数的增加骨骼标本的需要量及破损量也越来越多.每年我院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均需尸体30具左右,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骼标本,既节约了原材料又避免了标本由于用陈旧材料制作而容易破损的弊病.现将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架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 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面肌和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GDNF的表达.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转染侧面肌细胞内有绿色荧光.面神经损伤后的第7、14、21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GDN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时,观察其心脏,见上腔静脉位置与走行及冠状窦异常,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解剖一具成年(约30岁)男性标本时,见其两侧睾丸位置异常(图1),此种变异较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以直肠系膜为中心,探讨直肠癌手术切除术的佳的解剖层次.方法:应用尸体标本27例、新鲜尸体标本10例、临床取材标本10例,分别进行解剖、测量及灌注.结果:直肠系膜是由直肠周围包裹在盆脏筋膜周围之内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成.直肠系膜上端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续,下端与直肠肛管相连接,盆腔内的生殖管道,髂内血管,盆自主神经及盆腔侧壁的肌肉均为壁层筋膜覆盖,外面是一层光滑的盆脏筋膜,长8~10 cm,宽6~8 cm,直视下清晰可见脂肪、毛细血管等.结论:直肠系膜是被盆筋膜脏层完整地包裹着的脂肪、血管和淋巴即称为直肠系膜,是一独立的解剖单位;从常规病理可见直肠系膜是由脂肪、血管和淋巴组织组成;MRI及VCH上直肠系膜清晰可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第二肝门和第三肝门的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解剖经防腐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肝标本56例,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测量肝静脉入口的大小和位置,追踪其行程和引流范围.结果:直径大于5 mm的肝静脉行程长,引流范围广,入口汇聚于二个区域:肝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上部,副肝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下部,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稀疏间隙;小于5mm的肝静脉,分布散行程短,引流范围小,就近入注腔静脉.结论:根据直径大于5mm的肝静脉的分布规律,结合其临床意义,把肝后腔静脉分为上、中、下三段,第二肝门位于上段长(21±4)mm,第三肝门位于下段长(36±10)mm,肝门间段长(17±9)mm.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静脉移植物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MCP-1、CD68(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31(内皮细胞的标记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中,MCP-1表达很弱;外膜中有少量CD68免疫阳性细胞,中膜和内膜中少见;CD31免疫阳性细胞仅在血管腔内皮细胞和外膜小血管中可见.在病变静脉血管,MCP-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呈强阳性;CD68免疫阳性细胞在外膜、中膜和内膜均可见到;CD31免疫阳性细胞不仅出现在血管腔内皮细胞和外膜小血管内皮细胞,且在中膜小血管内皮细胞也大量出现.免疫双重染色显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CP-1.结论:人静脉移植物MCP-1的表达上调,且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关系密切,提示MCP-1对静物移植物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新内膜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术前CT测定胸腰椎椎弓根进钉点及水平面椎弓根钉植入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为术中椎弓根置钉操作提供一参照数据.方法:本组22例病人术前均行CT扫描,以关节突下缘为参照物,测定椎弓根进钉点的横线;以关节突外侧缘为参照物,测定椎弓根进钉点的纵线,从而确定了椎弓根进钉点,并测定TSA.结果:22例病人共置钉88枚,高为T10,低为L1,术后X光片及CT复查螺钉位置准确.结论:以关节突为参照物,通过术前CT测定椎弓根进钉点及TSA指导术中置钉操作,有简便、直观及可靠的优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意义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不同的手术目的对204例需要行鼻中隔手术的病人,经鼻内窥镜实施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结果:采用该技术对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临床治愈率100%,其手术有效治愈头痛、鼻阻及鼻出血等鼻中隔偏曲临床症状,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有2例形成鼻中隔血肿,经放置引流管处理后治愈.对于解除高位鼻中隔偏曲解剖异常引发的鼻窦炎,手术后效果良好.取鼻中隔软骨做为修补材料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经鼻内镜选择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目的性强、方法灵活、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腺形态与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3年胸腺手术切除123例.将病例分为胸腺增生组和胸腺瘤组,观测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数目、走行、长度和直径.结果:术中见胸腺形态分5种形态:H型占65.9%,蝶型占14.6%,三角型占10.7%,条型占6.5%,多叶型占3.3%.胸腺静脉汇入部位变异较大,多汇入左无名静脉(占67.2%).胸腺静脉长:胸腺增生组为(18.4±2.2)mm,外径(5.4±0.1)mm,胸腺瘤组为(18.8±2.4)mm,外径(5.5±0.1)mm,两组胸腺静脉长度与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对胸腺手术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右侧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制作PD大鼠模型,进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行为学观察、电镜、尼氏染色观察中脑VTA神经元的改变、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ABC观察其DA能神经元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见PD大鼠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学改变.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APO能诱导6-OHDA 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发现1例食管后右锁骨下动脉伴左右颈总动脉共干起始的异常,此种变异罕见(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