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导管的淋巴回流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1)在50具成人标本上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解剖和观察.(2)在49具胎儿尸体和5只犬,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解剖胸导管和显色淋巴结.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以椭圆形为多,占67%,圆形淋巴结占33%.淋巴结数目为(3.88±1.36)个(1~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分位于锁骨上三角内,占58.20%;外侧部分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占41.80%.胸导管借侧支与周围淋巴结相连.结论:左锁骨上淋巴结主要位于锁骨上三角内,胸导管侧支、淋巴结及其输出淋巴管构成胸导管的侧副淋巴回流经路.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常常涉及距离、直径、角度等的测量,研究报道中的英文摘要和英文论文往往需要对这些测量结果用英文进行表达,本文拟对应用解剖学论文中长度、直径、角度和距离等的相关英文表达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和总结,用以指导医学科研人员的英文写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VEGF-C和Flt-4在胃癌组织及淋巴管的表达,探讨癌细胞淋巴管转移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胃癌早期和进展期癌细胞和淋巴管VEGF-C和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各期胃癌的癌细胞中均见到VEGF-C和Flt-4阳性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仅见到F1t-4阳性表达;进展期胃癌两种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高于早期癌.结论:癌细胞YEGF-C和Flt-4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淋巴管上Flt-4的表达也与胃癌的进展呈正相关.推测VEGF-C可能通过其受体Flt-4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发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右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一例,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腺形态与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3年胸腺手术切除123例.将病例分为胸腺增生组和胸腺瘤组,观测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数目、走行、长度和直径.结果:术中见胸腺形态分5种形态:H型占65.9%,蝶型占14.6%,三角型占10.7%,条型占6.5%,多叶型占3.3%.胸腺静脉汇入部位变异较大,多汇入左无名静脉(占67.2%).胸腺静脉长:胸腺增生组为(18.4±2.2)mm,外径(5.4±0.1)mm,胸腺瘤组为(18.8±2.4)mm,外径(5.5±0.1)mm,两组胸腺静脉长度与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胸腺形态、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对胸腺手术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设计符合国人股骨髓腔形状的人工股骨柄提供股骨上段髓腔几何形态学基础.方法:成人股骨标本共160根,每根标本分别拍照正位、侧位、45°内斜位和45°外斜位的X线片.对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D)、小转子顶点(E)、小转子顶点下方20 mm(F)、峡部近端(L)、峡部(G)和峡部远端(M)处各平面髓腔各径线进行测量.结果:所测结果均符合或接近正态分布.股骨头位置在小转子顶点上方(47.3±5.9)mm;各处髓腔宽度:D(40.2±4.5)mm,E(23.4±3.6)mm,F(16.8±2.8)mm,G[内径(10.0±2.6)mm,外径(24.0±2.6)mm];L及M在小转子顶点下方(68.5±12.1)mm,(144.4±17.5)mm处;G在小转子顶点下(103.9±14.3)mm处;在相同平面,各径线的相关系数为0.239~0.802.结论:西方人的髓腔较国人的大,进口假体与国人有时难以匹配,或术中需要将髓腔扩大,以适应假体大小.峡部只是在正位片上显现,其前后径及双斜径并无明显变窄.同一平面髓腔各方向径线呈高度正相关,选择及设计假体时应遵循此规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和异体硬脑膜额肌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应用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23例(31眼),应用异体硬脑膜额肌悬吊组术治疗22例(30眼),所有病例上睑下垂均≥ 4mm,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良额肌悬吊组:满意25眼,良好6眼,未矫正0眼.无复发.异体硬脑膜额肌悬吊组:满意23眼,良好7眼,未矫正0眼.复发2例.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作为重度上睑下垂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静脉移植物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MCP-1、CD68(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31(内皮细胞的标记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中,MCP-1表达很弱;外膜中有少量CD68免疫阳性细胞,中膜和内膜中少见;CD31免疫阳性细胞仅在血管腔内皮细胞和外膜小血管中可见.在病变静脉血管,MCP-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呈强阳性;CD68免疫阳性细胞在外膜、中膜和内膜均可见到;CD31免疫阳性细胞不仅出现在血管腔内皮细胞和外膜小血管内皮细胞,且在中膜小血管内皮细胞也大量出现.免疫双重染色显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CP-1.结论:人静脉移植物MCP-1的表达上调,且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关系密切,提示MCP-1对静物移植物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新内膜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教学中发现肱二头肌起始处异常1例.该男尸体左侧肱二头肌起始处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额外头起自肱骨中部内侧面,三头汇合形成肌腹,向下以腱膜止于桡骨粗隆.肌皮神经的一分支在异常头与短头之间进入异常头的肌腹内(图1).右侧无异常.该尸体左侧的头静脉末段未经过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而是绕行于三角肌前面注入锁骨下静脉(图2).右侧无异常.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胸骨肌在我国早有报道,一般认为西南地区出现率较高.笔者用层次解剖法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切开胸前壁皮肤,剥除皮下浅层后,发现在胸骨左、右缘外侧2.0cm处各有一块垂直走行的带状肌,上端起于锁骨内1/3下方的胸肌筋膜,向下止于第8~7肋软骨膜;肌的中部为薄肌腹,两端为肌腱.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时,观察其心脏,见上腔静脉位置与走行及冠状窦异常,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上充分矫正上睑外侧肥厚臃肿下垂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标本15例(30侧),并对12例(24侧)上睑外侧臃肿肥厚下垂病例行上睑成形术,观察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的位置、范围、厚度,与眶隔脂肪的关系.结果: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是位于上睑部眼轮匝肌下,睑板筋膜及眶隔筋膜前的一层纤维脂肪层,是眉脂肪垫向下的延续,范围相当于整个上睑的大小,该脂肪厚薄不一,薄者如同一层筋膜,厚者约4mm.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厚者,眶隔脂肪反而不显,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薄者,眶隔脂肪反而明显.结论:上睑外侧肥厚臃肿下垂除了与眶隔脂肪过多、脱垂有关外,还与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肥厚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于陈旧材料制作的骨架,容易破损,而随着学生数的增加骨骼标本的需要量及破损量也越来越多.每年我院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均需尸体30具左右,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骼标本,既节约了原材料又避免了标本由于用陈旧材料制作而容易破损的弊病.现将利用局解后的新鲜骨制作骨架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结果:18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3周断蒂,术后随访1.5~18个月,所有患者对前臂、手部功能和外形表示满意,但供区瘢痕较明显.结论: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供区隐蔽、风险小、疗效好的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小切口间接复位,经皮置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23例.小切口间接复位后,在胫骨内侧骨折两端建立皮下隧道,钢板经此隧道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外,少数螺钉固定.结果:随访23例,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钢板固定可靠,未见断裂与松动.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仿生型BG-COL-PS-HYA复合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种植于BG-COL-HYA-PS、BG-COL复合材料、58SBG支架上,用MTT法、ALP活性测定等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通过体外实验方法,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成骨细胞在BG-COL-HYA-PS材料上能良好粘附、增殖,而在58SBG材料上粘附差、细胞逐渐死亡.MTT法结果显示:联合培养后,BG-COL-HYA-PS组的OD值为0.314±0.004,5天时达到0.621±0.002,分别为58SBG组的1.49倍和1.44倍,P<0.05.结论:仿生型BG-COL-PS-HYA复合支架具有天然骨分级结构和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诱导成骨细胞增殖方面性能优越,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根据锁骨形态特点,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锁骨标本60个,防腐成人尸体(8具)的肩关节标本16个.测量锁骨长度、锁骨窄处直径、锥状结节处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在锁骨内的固定长度.结果:锁骨长度为(144.34±6.48)mm;窄处直径为(9.40±1.92)mm.锁骨锥状结节至肩锁关节内侧进针范围为(32.86±5.18)mm;该范围内近及外穿刺点打入的克氏针均可通过锁骨前弧凸点,穿行长度短为(74.28±1.16)mm,长为(98.86±2.16)mm.肩关节标本解剖显示,锁骨外侧端与肩胛冈形成向内侧开放的角度,锥状结节以远部分比相应的肩胛冈高(8.24±0.62)mm.左、右侧锁骨测量结果经t检验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锁骨锥状结节处可作为微创手术入路及入钉点区域,该部位入钉可在锁骨内穿行足够的固定长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细胞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神经损伤再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0.5、1.0、1.5、2.0、3.0、4、5、7、10、15 d取近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轴突在第1天时从髓鞘脱离,溃变呈空泡状.第2天开始髓鞘皱褶、绞窄并脱落形成碎片,施万细胞内可见大小形状各异的髓鞘碎片,并与大量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呈酸性磷酸酶(AcPase)阳性.第7 d时幼稚细胞出现于新生毛细血管周围,大量幼稚细胞随后出现.结论:施万细胞自噬对坐骨神经再生时溃变髓鞘的清除起主要作用,溶酶体显著地参与了该过程,施万细胞脱分化为幼稚的祖细胞后大量增殖分化参与神经再生过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5例成年人枢椎干标本,分别测量其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以及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8.22±1.48)mm,高度为(8.24±0.86)mm,在横断面上内斜角为36.57°±3.18°,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为26.79°±2.10°.结论:枢椎椎弓根有足够的空间供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应小于3.5 mm,且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要有一定的角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