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颈7神经根干股束支运动纤维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陆伟;徐建光;肖建德;李继峰;胡韶楠;徐文东;徐雷;姜浩;王大平;顾玉东

关键词:人类, 颈7神经根, 股, 束支, 运动纤维计数
摘要:目的:为临床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损伤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择6侧新鲜成人尸体臂丛标本,分离颈7神经根干、股及其发出到上肢各主要神经的主要纤维束,并分别进行胆碱酯酶染色.结果:人类颈7神经根含运动纤维约8893根,其中前股3010根,后股5883根;颈7前股中,加入肌皮神经的成分约589根(占肌皮神经总运动纤维约20%),正中神经1931根(占其外侧头70%);颈7后股中,加入腋神经成分611根(占其运动纤维的25%),桡神经4036根(占58%),胸背神经994根(占60%).结论:颈7神经根前后股均有足够的运动纤维量;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时建议保留前股;采用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多条受损神经是可行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显露髋臼前内侧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暴露髋臼前内侧壁提供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在尸体上作解剖,观察髂区、骨盆、腹股沟区、股三角的重要血管、神经与髋臼前内侧壁的关系,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经骨盆、腹膜外,保护好髂外血管、股神经等重要结构,髋臼前内侧壁、髂骨翼、耻骨上支可以得到良好的暴露,由此设计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切口新手术入路,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是暴露髋臼前内侧壁的理想手术入路.

    作者:梁熙;安洪;李加乐;倪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颈7神经根干股束支运动纤维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损伤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择6侧新鲜成人尸体臂丛标本,分离颈7神经根干、股及其发出到上肢各主要神经的主要纤维束,并分别进行胆碱酯酶染色.结果:人类颈7神经根含运动纤维约8893根,其中前股3010根,后股5883根;颈7前股中,加入肌皮神经的成分约589根(占肌皮神经总运动纤维约20%),正中神经1931根(占其外侧头70%);颈7后股中,加入腋神经成分611根(占其运动纤维的25%),桡神经4036根(占58%),胸背神经994根(占60%).结论:颈7神经根前后股均有足够的运动纤维量;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时建议保留前股;采用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多条受损神经是可行的.

    作者:陆伟;徐建光;肖建德;李继峰;胡韶楠;徐文东;徐雷;姜浩;王大平;顾玉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房室结后延伸部形态学特征及与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房室结双径路,尤其是慢径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取17例尸检心脏包括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2)由冠状窦口向房室结方向在心内膜下注射墨汁0.5 ml,24h后光镜观察墨汁走向.结果:17例标本均可发现房室结,房室结前向形成房室束(His束),发现47%(8例)有明确向后延伸-左后延伸和右后延伸,35%(6例)仅有右后延伸,1例发现仅有左后延伸,2例未发现有向后延伸.向后延伸由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其有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左后延伸朝左行向房间隔,右后延伸行向右,与三尖瓣隔瓣近乎平行,纤维可达冠状窦口附近.结论:房室结后延伸部可能为慢径路,作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慢径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孟令东;周聊生;李群;李莹;娄兹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原理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老人(平均82.5岁)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其中EvansⅢ型9例,Ⅳ型23例,Ⅴ型5例.其中30例(81%)合并3种以上并存症,并存症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结果:本组病例无1例术中或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入院至手术时间5~7d,平均6.5d.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60 min,术中输血2~8单位红细胞(平均4单位红细胞).住院时间20~30 d(平均24 d).伤口一期愈合,未见感染,松动,脱位者.结论:①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有效止痛,早期离床,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疗效令人满意;②术后可负重而没有骨折局部塌陷的危险,利于早期康复;③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强调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

    作者:王巧民;刘斌;卜景霖;周良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髂胫束膝部和膝上外侧动脉.3例摹拟髂胫束骨瓣切取术.结果:(1)髂胫束膝部,长(6.7±0.5)cm,上端宽(2.1±0.1)cm,下端宽(5.9±0.2)cm,中部厚度(1.3±0.1)mm,下端可区分为髁束和髌束,分别止于胫骨外侧髁和髌骨.(2)膝上外侧动脉在距股骨外上髁上方(5.6±0.4)cm处发自腘动脉,起始处外径(2.2±0.3)mm,外上行(2.9±0.4)cm后分为升、降支.升支起始外径(1.5±0.3)mm,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降支起始外径(1.5±0.2)mm,发出肌支、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髂胫束穿支外径(1.1±0.2)mm,在距胫骨外侧髁近侧(6.6±0.4)cm处分上、中、下支入髂胫束.髂胫束骨瓣血管蒂长(5.8±0.2)cm.结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设计多种不同类型髂胫束骨瓣,用于移植修复组织缺损.

    作者:彭珍山;丁自海;谭建国;陈胜华;欧阳四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颈椎横突间韧带异常l例

    颈椎横突间韧带通常缺如,但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颈椎横突间但不存在横突间韧带,而且韧带的起止和行程异常,同时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存在异常韧带,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裴燕芳;安月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内踝关节面横宽纵长均为(1.3±0.2)cm.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具有可行性,而与内踝差别较大,不适宜用腓骨头移植重建内踝.

    作者:喻爱喜;张建华;陈振光;张发惠;郑晓辉;余贵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数字化人脑图谱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目的:设计并制作一个高精度、高速度、又易于操作的三维数字化人脑图谱,重建出人脑内部各个组织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方法:在PC机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工具对采集到的二维人脑图像进行先期处理,并自动生成各组织的三维模型,然后使用VRML将三维模型组织在一起并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结果:成功构建出一个操作简单、效果逼真的脑图谱,适用于手术计划导航以及神经解剖教学.结论: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的数字化人脑图谱能够为医学研究、教学与临床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而且构造出的三维模型文件较小,适合于网络传输和资源共享.

    作者:黄绍辉;王博亮;黄晓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髂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为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嵴问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并进行12例手术应用.结果:所需的肌间筋膜位于髂前上棘下10 em的范围内,由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的近侧段所组成.该肌间行走的主要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 cm.结论:采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方法简便,是治疗股骨颈部病变中需要植骨时可选用的简便方法.

    作者:陈书连;王永奎;郑作超;史欣良;刘志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1例

    正常成人左肾静脉多在第1或第2腰椎高度出肾门从左肾动脉前方横行注入下腔静脉,末端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紧贴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方,平均长约7.5 cm.作者在解剖腹腔血管时,发现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下腔静脉的部位变异.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人类学资料,为临床肾脏等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丰刚;张凤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右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

    目的:探讨右肺门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5例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右侧第一、二、三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以7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右肺门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①在气管权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间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右肺门处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柳澄;李振平;尹群生;赵振美;王政;刘书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内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形态特征,探讨内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内斜位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型.结果:在内斜45°X线片均观察到完整股骨距影像(100%),主要由线形的致密的皮质骨和密集的松质骨小梁组成.股骨距长度INL为(4.36±0.46)cm.股骨距分为:弧线型,29.5%(42例);骨小梁型,21.6%(31例);断线型,27.3%(39例);融合型,21.6%(31例).结论:内斜45°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清晰恒定.股骨距是股骨颈干交界后内侧重要的支撑结构,股骨上段疾病患者应常规加拍内斜位X线片,观察股骨距变化,决定诊疗方案.

    作者:安永胜;杜心如;李桂萍;石友民;孔祥玉;唐世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肋骨瓣转位治疗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弯的远期效果

    目的:评价采用带血管蒂肋骨转位治疗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患者经过带血管蒂肋骨移植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本术式治疗后,经5年以上随访,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平均6个月融合.结论:带血管蒂肋骨移植术是治疗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的理想术式之一.

    作者:马乐群;李振宇;阎洪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典型性手指中央缺如1例

    患者女性,25岁,出生时即存在右手中指、环指从近节指骨基底部以远处缺如,掌指关节残留,局部软组织呈圆锥样肉赘,无功能;示指从近指间关节以远缺如,小指近、远指间关节融合不能屈伸活动,右拇指正常.

    作者:王培信;李泽龙;曾波;庄永;谢逸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作者:冯运垒;叶淦湖;腾范文;冯仕华;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双侧闭孔动脉变异1例

    正常闭孔动脉大约从第一骶前孔水平,从髂内动脉发出,沿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闲膜管出骨盆,至大腿内侧,分支营养大腿内侧肌群和髋关节.在制作自然腐蚀盆部铸型标本中,有1例双侧闭孔动脉的变异(附图).

    作者:王昌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 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靖;张秋红;张春瑞;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岁.结果:19例患者中,MRI-DWI在发病6 h以内提示急性脑梗死者17例,DWI和常规MRI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5.88%,其特异性均为100%,2例排除了脑梗死.结论: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6 h以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并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军;张明;鱼博浪;邵莹;刘庆禄;王泽忠;孙新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处理策略探讨

    目的:为解决目前神经科学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及不同格式神经信息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问题,促进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拟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方法:采用数据库相关新技术,构建一个有关神经影像的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挖掘,终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结果:论述了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设计理念,探讨了神经影像数据的获取、表征、分析、整合、管理、可视化和数据共享等技术、方法,以及神经影像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基于现有的浪潮天梭TS10000集群系统,通过采用数据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达到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目的.

    作者:游俊;王攀;骆清铭;曾绍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hBMP-2基因转染的MSC与BGC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hBMP-2)基因转染的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与生物活性陶瓷(Bioactive glass ceramics,BGC)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携带hBMP-2基因的重组载体PcDNA3-hBMP2导入体外培养的MSC中,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继续扩增培养.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的细胞与BGC复合),对照组(单纯转染的细胞),在不同时间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并进行细胞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的定量检测.结果:原位杂交证实基因转染成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证实携带hBMP-2基因的MSC无致瘤性,转染的MSC体外培养时复合或不复合BGC均生长良好,BGC利于细胞的贴附、生长与增殖,并对细胞的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基因转染的MSC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细胞,BGC是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基因转染的MSC复合BGC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秦书俭;郑德宇;陈亚斌;张玉华;刘学;谷学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