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云;陈雪梅;吴刚;韩新巍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fissure,SOF)的发育特征及其解剖特点.方法:福尔马林灌注的小儿尸头25具,无畸形足月死婴、1、3、7、12岁各5具.一侧观察SOF骨性结构;另一侧研究SOF区内容、血管神经分布及其邻近结构.结果:小儿SOF随年龄的增长,形状由等腰三角形向锐角三角形演变.SOF外侧至眶颧缝的距离足月死婴为17.0 mm,1岁为20.0 mm,3岁时24.0 mm,7岁26.2 mm,12岁31.0 mm.动眼神经在SOF硬膜-骨膜延续处分叉,其夹角随发育逐渐变大.额神经在3岁以前与滑车神经在眼外肌总环腱(Zinn环)处不易分开.3岁以前泪腺神经紧靠额神经.鼻睫神经在3岁以前与展神经分离困难.结论:小儿SOF骨性结构、神经分布及其邻近关系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作者:王春生;边进财;温省初;赵强;郝华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带血管的肋间神经与髂腰肌支吻接重建屈髋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标本上对支配髂肌、腰大肌的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支配腰大肌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将肋间神经转位从背侧手术入路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接,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肌支吻接术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麻文谦;张少成;张传森;党瑞山;黄会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作者:余黎;余国荣;陶圣祥;陈秀清;谢昀;简小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陶圣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出生3周SD鼠高位切断L4、L5神经根,神经近侧断端应用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4周,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的存活率是91.8%,生理盐水组是58.6%;生理盐水组存活神经元胞体明显萎缩.结论: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作者:刘黎军;朱家恺;王大平;肖建德;杨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髋关节手术损伤臀上血管后并发臀内侧上部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标本,解剖观察梨状肌上孔、臀上血管神经走行及分支分布,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吻合情况.结果:梨状肌上孔为半圆形,中点高(11.6±2.4)mm,下界宽(22.3±4.2)mm;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厚(7.5±1.2)mm;臀上动脉外径厚(2.3±1.3)mm;外径宽(4.8±1.0)mm;臀上动脉深支分布臀中小肌;浅支外径厚(0.9±0.6)mm;外径宽(2.7±0.8)mm,分布臀大肌内侧上部.臀上静脉1支型占30.0%,2支型占70.0%;臀上静脉浅支外径厚(0.6±0.2)mm,外径宽(0.9±0.6)mm.结论:术中将臀大肌向内推臀上动、静脉挤压至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上,致臀上血管断裂,并发臀内侧上部软组织坏死.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张金波;张玉和;单娜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体外培养扩增及直接消化分离的松果体细胞微囊的功能差异,筛选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游离并摘取乳鼠松果体,胰酶、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松果体细胞悬液,将直接消化细胞与体外培养一定时间的松果体细胞同时进行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处理,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并分析两种细胞微囊的活性和功能差异.结果:体外培养后囊化的松果体细胞分散良好,细胞增殖旺盛,囊内细胞的褪黑素(MT)分泌功能逐渐恢复;直接消化包裹的细胞分散程度较差,有细胞聚集现象,增殖不明显,分泌功能呈下降趋势.结论:体外培养的松果体细胞与微囊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囊内细胞活性和功能均优于直接消化包裹的细胞微囊.
作者:廖华;徐达传;余磊;邱小忠;黄美贤;刘晓静;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条件下能否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诱导分化因子使其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NE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7~14 d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 d可见长突起神经元样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呈阳性表达;HPLC检测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及L-02肝细胞等阴性对照组及BMSCs(0~5 d)组未检测到NE,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7 d、14 d)及神经元样细胞(培养20d)均可检测到NE.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所含的NE浓度也逐渐增加(P<0.01).结论:在适宜条件下,兔BMSCs可在体外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并合成和分泌NE.
作者:陈剑荣;徐如祥;金澎;姜晓丹;邹雨汐;丁涟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第1跖趾关节移植重建肘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第1跖趾关节的血管神经分布及关节的构造,24只足部动脉铸型标本对关节支作对照观察.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血供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跖腓侧和关节后5部分关节支,腓侧关节支多和粗于胫侧,关节支外径0.3~0.5 mm.关节支发自第1跖背动脉、腓侧趾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近侧支.关节的神经支与动脉相似,主要发自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内侧支、第1趾足底总神经和趾底固有神经.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第1跖趾关节移植适用于修复重建单纯性肘关节缺损或强直,供区移植骨融合对足的外形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黄东;江奕恒;吴伟炽;张惠茹;毛莉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时防止伤及心房的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心脏标本,解剖观测心房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6支,平均3.4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外侧壁,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5±0.6)mm和(1.3±0.5)mm,主干长(20.0±9.8)mm.左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2.4支,左房前支和左房中支均起于左冠状动脉的上壁,左房后支有20%(4例)起始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2±0.6)mm和(1.1±0.6)mm,主干长(14.6±5.6)mm.心房动脉多数与冠状动脉呈直角分布于心房肌,窦房结动脉行于右心房的界沟内.结论:(1)左、右心房的动脉多数以直角起于冠状动脉,向上分布于心房;(2)在心房切开术时应远离冠状沟,切口应与冠状沟呈直角方向,在右心房前外侧的切口应离开界沟2 cm左右并与该沟呈平行方向,能有效防止伤及心房和窦房结的动脉.
作者:纪荣明;林宁;刘芳;张炎;秦永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1椎体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影像建立骨质疏松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对1例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女性志愿者进行L1、L2椎体MSCT扫描,将其原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经容积性QCT(vQCT)技术行BMD测量.将L1椎体经回顾性重建形成的层厚为0.625mm的CT横断面像通过ANSYS 7.0软件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有限元模型.将其赋于生物力学参数值,经模拟施行纵向生理性载荷加压后观察椎体各部位应力特性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皮质骨应力水平较高,但各部位存在不均一性;小梁骨应力水平较骨皮质低,椎体中部略偏后方和上下终板附近应力水平较高,数值范围为11.6~15.4MPa.结论:经MSCT像成功建立了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可用来进行骨质疏松性椎体应力分布情况的活体分析.
作者:吴胜勇;张美超;李景学;欧阳钧;温连庆;祁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髋关节去神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4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支配髋关节的神经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①股神经耻骨肌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约2.3 cm处,起自股神经内侧,横径约1.3 mm,向内下走行,穿经股动、静脉深面进入耻骨肌;②坐骨神经股方肌支于梨状肌下缘稍上方,自坐骨神经深面发出,沿孖肌深面内侧下行,至股方肌上缘水平发一髋关节支,股方肌支主干下行进入股方肌内;③闭孔神经前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支耻骨肌支和2支关节支,闭孔神经后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关节支.结论:支配髋关节的3个来源的神经支及其分支均具有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显露和手术创伤小等特点.
作者:陈振光;谢昀;陶圣祥;潘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胃左动脉起源、分支及营养范围特殊(附图),特报道如下:成年男性尸体,经防腐固定后解剖发现:其胃左动脉(A)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上方约1.5 cm处.沿贲门、胃小弯走行,起始处直径为2.12 mm,在距起点3.5 cm处发出2支:一支直径1.8 mm的副肝左动脉(B)经肝脏脏面的静脉韧带沟入肝;另一支副肝左动脉(C)直径1.75 mm走行于肝脏左三角韧带内并分布于膈肌的下面.另有正常的肝固有动脉,直径为2.5mm,起自肝总动脉(D)经肝总管的后面入肝门.
作者:崔英健;朱传军;孟镔;曲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肌内注射是护理工作的常用操作技术,具有安全、方便、见效快的特点,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作者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肌内注射安全区的选择必须以解剖学为依据,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造成局部结构的损伤.
作者:白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平面.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岳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流脓不愈6周.患者入院前6周因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48 h而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腹部平软,右下腹部见5.0 cm长手术切口疤痕,上1/2裂开,斜向外下探及3.0 cm腔隙,有灰白色浑浊脓液溢出.其周围有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B超检查见切口下近腹壁处有混杂回声,其内有一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
作者:崔彦;孙卫国;周金莲;李成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骨不连及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外踝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吻合关系.结果:外踝前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占46.9%)或足背动脉(占53.1%),起始外径(1.2±0.2)mm,干长(3.6±0.4)cm,伴行静脉2条,外径分别为(1.1±0.2)mm和(1.1±0.1)mm.该动脉位于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深面,向外下方达外踝.与外踝邻近血管分支相吻合,形成外踝网,经墨汁注射供血范围为4.0cm×2.5cm.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外踝骨膜骨瓣移位可修复距骨损伤.
作者: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周拥军;方斌;邱建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部交界处(D)、前列腺尖(E)连线距离及其相关角度;复杂性后尿道狭窄8例,全部采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结果:AD=(6.5±0.5)cm,BD=(2.2±0.5)cm,CD=(3.4±0.6)cm,BD<CD<AD(P<0.05,SNK法);AE=(6.6±0.5)cm,BE=(3.0±0.5)cm,CE=(4.4±0.7)cm,BE<CE<AE(P<0.05,SNK法);∠EAD(α1)=9.3°±2.0°,∠EBD(α2)=17.4°±3.8°,∠ECD(α3)=9.2°±1.6°,d1<α2(P<0.05,t=11.1),α3<α2(P<0.05,t=12.1);8例患者中7例手术一次成功,效果良好.结论:经耻骨下途径暴露尿道膜部佳;对于反复手术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经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后尿道成形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小明;何恢绪;胡卫列;吕军;聂海波;杨槐;姚华强;李忠华;罗积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有人NT-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神经营养素-3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HindⅢ和BamHI位点.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经酶切鉴定证明NT-3基因正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碱基序列的测定证明重组质粒中含有人的NT-3基因序列.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携有人NT-3cDNA序列,并且含有巨细胞病毒强启动子、ploy(A)加尾信号和neo标志基因,可能具有转染多种哺乳类细胞通用性,可用于NT-3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基因治疗的研究.
作者:陈昌杰;赵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内窥镜蝶腭孔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0侧正中线切开的颅骨标本的蝶腭孔骨性标志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蝶腭孔可分为3型:Ⅰ型:占35.9%,孔位于上鼻甲、上鼻道的后方;Ⅱ型:占4.6%,孔位于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端;Ⅲ型:占59.6%,位于上鼻甲或上鼻道后方并向下至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方(甚至到下鼻甲上缘).(2)蝶腭孔与蝶窦底及后筛关系密切,孔上缘与蝶窦底间距离、与后筛骨壁间距离、孔的后缘与翼管前口的距离、孔的前后径、上下径、与前鼻棘距离、与硬腭水平板的夹角等,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临床手术时参考.
作者:贵平;周水淼;梁伟平;纪荣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