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丁学华;秦时强;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关键词:眶上锁孔入路, 垂体腺瘤, 解剖
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 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 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 (7.0~100.8 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 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 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 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 mm.

    作者:陈世忠;吴增晖;马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53±2.64)mm,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13.89±2.34)mm,至内淋巴管距离为(10.62±2.09)mm;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13.89mm,下底为10.62mm,高为9.5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为(5.27±1.60)mm,乙状窦宽度为(11.97±2.10)mm,上下膝长度为(24.78±4.21)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13.59±3.03)mm,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4.07±1.26)mm和(5.58±1.49)mm,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这样的角度便于观察和操作,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63.87±9.31)°.结论: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需要,前移、宽大和深位乙状窦对手术影响较大,该术式对内听道内的病变不适宜.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器材的选择与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对胫腓骨骨干骨折内固定器材进行选择与分析.方法:对256例各类型不同部位胫腓骨骨干骨折,分别采用AO加压钢板32例,Ender钉68例,矩形弹性髓内钉125例,交锁髓内钉31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经3~24个月随访,本组256例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内31例,4~6个月188例,6~8个月35例,延期愈合与再骨折2例,踝﹑膝关节功能正常240例,部分受限8例,负重疼痛8例,内固定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4例.结论: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应当是其力学性能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之间的良好结合,这种力学的平衡应当维持整个骨折愈合的全过程.矩形弹性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基本上可以达此要求,因此两种内固定器材都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者:张耀光;周敏;刘一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骨-髌韧带-骨(B-PT-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正常和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 PT B移植重建ACL术后状态的6例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膝关节屈曲15°、30°、90°胫骨前移刚度和屈膝90°胫骨前移强度测试.结果: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膝关节成屈曲状态时胫骨前移刚度明显大于正常状态;强度则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约为其32%.结论: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可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肌力锻炼以闭链训练为宜.

    作者:曹正霖;黄华扬;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在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45.2±3.3)mm和(20.1±2.3)mm、(32.6±2.1)mm和(23.7±1.2)mm、(28.9±1.1)mm和(31.2±3.1)mm、(40.1±1.2)mm和(15.6±2.7)mm、(25.0±2.7)mm和(33.8±0.9)mm、(26.7±2.3)mm和(29.6±0.8)mm,Kawase三角各边长度: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8.6±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19.6±1.5)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Day菱形区各边长度: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0.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21.7±2.5)mm 、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7.2±1.3)mm 、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12.5±2.1)mm ;颞下锁孔入路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及总结30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不切断舌骨下肌群、保留颈前静脉.250例经颈白线,50例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新的手术入路.结果:全组病例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甲状腺危象,抽搐,甲低等并发症.新的手术切口Ⅰ期愈合,随访4月至5年无复发,术后切口平整,颈部活动无牵扯感.结论:(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径路的改进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且术野显露満意,术后颈部活动无障碍,切口愈合好.(2)颈白线入路适应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入路适宜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作者:吴立平;王立;张利华;邓景阳;阿尔泰;陈亚德;梁宇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下腰椎椎管容积螺旋CT与铸型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例,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 3/4、L 4/5、 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 结果:L3/4、 L4/5、 L5/S1椎管容积,3D法分别为:(6.7±2.0)、( 8.2±2.4)、(13.4±3.2)cm3;铸型法分别为:(7.2±2.2)、(8.4±2.5)、(14.1±3.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2)相比较而言,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3)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马若凡;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刘尚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片曲度比较及意义

    目的:比较站立位、侧卧位状况下腰椎X线片的曲度情况,为临床上选择腰椎X线的正确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X线腰椎前凸度(L1~S1 Cobb角),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腰椎Cobb角:站立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大伸位大于侧卧大伸位, 站立大屈位小于侧卧大屈位;②对43例正常人及16例腰椎滑脱病人X线资料分别作统计学分析,在中立位和屈曲位显示的结果相同.结论:①站立位、侧卧位下腰椎X线的表现是不一致,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及腰椎滑脱等许多病变其症状的发生与体位或活动有关;②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可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学帮助.

    作者:孔德奇;程立明;朱文雄;李健;肖祥池;陈灼;詹百良;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研究

    目的: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铸型标本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8例,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远分支,血管边缘清晰光滑,肝实质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明确.②病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门静脉5级分支,肝静脉隐约显影,肿瘤内无门静脉分支血管,腹腔镜手术证实三维重建诊断,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空间位置及与周围血管关系,镜下所见与重建图像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寰椎不同类型骨折对上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寰椎骨折后对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成人新鲜上颈椎标本12例,模拟临床建立5种寰椎骨折类型的模型,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C0~1及C1~2的运动范围(ROM),并比较各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单纯寰椎后弓骨折后,除C0~1间在旋转上有增加(P<0.05)外,在其他方向上与正常无区别;C1~2间在屈伸上有所增加,余方向与正常无区别;②后弓骨折同时伴有前弓的骨折,C0~1间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较正常增大(P<0.05);C1~2间除旋转变化不明显外,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均较正常有明显差异(P<0.05);③前后弓四部分骨折(Jefferson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明显变化(P<0.05),此时C1~2间的旋转是明显的减小;④单纯一侧侧块骨折及一侧侧块骨折合并同侧前弓骨折时,C0~1及C1~2间在所有方向上的ROM与正常相比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寰椎骨折后,除后弓骨折外,其他类型的骨折均会对上颈锥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作者:夏虹;赵卫东;黄文华;李鉴轶;尹庆水;刘景发;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室间孔长径、宽径为(5.4±1.2)㎜、(2.7±0.9)㎜,中间块长径、宽径为(6.8±2.3)㎜、(3.8±1.0)㎜,前后联合间距(21.8±2.1)㎜,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6.3±0.8)㎜、(8.8±1.3)㎜,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13.8±1.4)㎜,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6.3±2.2)㎜、(4.9±1.8)㎜、(3.4±1.6)㎜和(4.3±1.8)㎜,中间块上、下小高度为(4.4±1.3)㎜和(4.3±1.3)㎜.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局部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研究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初步探讨冷冻阻滞心脏传导的机理.方法:采用液氮对心肌局部冷冻,温生理盐水复温,冷冻前后测定心肌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以及冷冻前加L-精氨酸和美兰,观察药物的保护及抑制作用.结果:心肌冷冻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均下降,冷冻前加L-精氨酸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保护作用,而冷冻前加美兰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阻滞作用.冷冻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的含量未见改变.结论:心肌冷冻后心肌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减少,而一氧化氮减少,会对心肌细胞的传导产生影响.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 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 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 (7.0~100.8 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作者:丁学华;秦时强;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缓释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性能、降解过程.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DLLA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加导管内一次性给药组(C组),缓释导管组(D组),每组15只.制作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用自体神经移植、单纯PDLLA导管、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于第1、2、3月后行大体观察、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和图象分析对比.结果:同时间段组间比较,除三头肌恢复率低以外,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比B组和C组恢复好.结论: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董红让;徐永年;黄继锋;万涛;李德中;程文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以自体三面皮质骨块作为融合介质的传统融合技术存在着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不能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和达到满意的融合率.为寻找理想的椎间融合方法设计了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以下简称cage).cage按其外形功能主要分为螺纹状融合器(以BAK,TFC为代表);箱形融合器(以Brantigan 1/F cage为代表)和垂直环状融合器(以Harm-mesh钛笼为代表)3种.本文就其设计与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为一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探索高血压与脑动脉NPY能神经分布的年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法,对12只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6周龄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壁上均见黑色NPY纤维,较细,曲线状,以纵行分布为主;在15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密度较高,纤维走行以环行为主;在30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走行以网状为主,纤维密度较6周龄和15周龄鼠增高,三个年龄组纤维密度依次为:30周龄鼠>15周龄鼠>6周龄鼠.结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纤维走行由纵行转变成环行、网状分布.提示高血压鼠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血压可能与高血压鼠脑血管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NPY能神经相关.

    作者: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经直肠穿刺注射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直肠穿刺药物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经福尔马林固定、年龄16~60岁、从正中矢状面切开的16侧男性盆腔标本前列腺与直肠间的解剖结构,测量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距离、可进针范围、深度及进针部位距肛门距离.结果:前列腺与直肠前壁间仅存在少量脂肪组织和静脉丛,前列腺后壁至直肠前壁的距离为(5.8±0.7)mm,可进针范围为(15.4±1.4)mm,可进针深度为(15.7±0.9)mm,可进针部位至肛门皮肤距离的大值和小值分别为(47.6±2.4)mm和(35.8±1.9)mm.结论:经直肠是比较理想的前列腺局部给药途径.

    作者:程军平;戴景兴;关艳冰;洪辉文;梁慕兰;许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