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血管鼠膝关节冷冻保存研究

周建生;郑圣鼐;潘功平;胡妆麒;肖玉周;刘振华;王霄光;马强

关键词:膝关节, 带血管关节, 冷冻保存, 浸泡时间, SD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15%DMSO浸泡时间对冷冻保存带血管鼠膝关节生物活性、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带血管膝关节分别在4℃15%DMSO中浸泡0.5、1、1.5、2h,按两步冷冻保存30天后,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软骨细胞台盼蓝染色及软骨细胞3H-TdR掺入率测定软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性.结果:电镜下1h组、1.5h组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轻微;0.5h组、2h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1.5h组软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性高于其余冷冻组(P<0.01).结论:带血管鼠膝关节在4℃15%DMSO中浸泡1.5h后两步冷冻保存效果良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小腿创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小腿及跟骨的创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动脉的起始、分支、分布及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结果:①膝降动脉的主干长1.2±0.5cm,起点外径为2.6±0.6mm,主要分支有股内侧肌支、关节支、隐支.②关节支的主干长6.6±1.2cm;起点外径为1.9±0.5,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骨质骨膜,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③隐动脉长10.9±3.3cm,起点外径1.8±0.6mm.分支营养缝匠肌下部、膝内侧上部皮肤,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④胫后动脉、腓动脉在内踝上方11cm处的直径分别是2.5±0.6mm和2.0±0.4mm.⑤大收肌肌腱部长6.8±1.2 cm,宽9.6±2.0mm,厚2.2±0.6mm.结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瓣、皮瓣血供丰富,供区形态可塑性大,可作为修复跟腱、跟骨及皮肤缺损的供体.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跟腱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跟腱是人体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肌腱在足跟上方约15 cm处融合形成,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足跖屈.随着城乡机动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各种事故伤日益增多,小腿及足部的创伤多见,交通事故伤所致的跟腱损伤常伴有跟骨及皮肤的缺损,修复仍很困难,这一直是创伤外科棘手的难题[1~3].多年来,人们从基础和临床探索有效的修复术式,现就跟腱形态、结构、血供及其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肝下壁内阑尾1例

    临床上肝下阑尾、壁内阑尾皆不少见,但肝下壁内阑尾很少见到,作者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斌;孙国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带血管鼠膝关节冷冻保存研究

    目的:探讨15%DMSO浸泡时间对冷冻保存带血管鼠膝关节生物活性、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带血管膝关节分别在4℃15%DMSO中浸泡0.5、1、1.5、2h,按两步冷冻保存30天后,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软骨细胞台盼蓝染色及软骨细胞3H-TdR掺入率测定软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性.结果:电镜下1h组、1.5h组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轻微;0.5h组、2h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1.5h组软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性高于其余冷冻组(P<0.01).结论:带血管鼠膝关节在4℃15%DMSO中浸泡1.5h后两步冷冻保存效果良好.

    作者:周建生;郑圣鼐;潘功平;胡妆麒;肖玉周;刘振华;王霄光;马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跟腱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探讨跟腱复合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应用膝降血管大收肌腱、骨、皮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跟腱伴皮肤和跟骨缺损.结果:施术3侧,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该术式可修复不同类型的跟腱复合组织缺损,并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和供区损伤小等特点.

    作者:陈振光;徐达传;高建明;钟世镇;余国荣;谭金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1 Anatomic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bdominal wall hematoma induced by trocar placement K.M.Balzer,H.Witte,S.Recknagel,J.Kozianka and H.Waleczek

    作者:邹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测量5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10 cm×5 cm区域骨质厚度;②3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③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枕外隆凸处厚,为14.3±2.6(11~17) mm,外侧小脑窝处薄,为2.5±0.7(1.2~7.6) mm,骨质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2 cm,及枕外隆凸下2.6 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作者:彭田红;潘刚明;徐达传;杨运平;许本柯;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其汇合点在外踝上12.7±3.7 cm,腓肠神经沿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外踝上12.6±3.4 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腘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段起始部外径0.6±0.1 mm,下段距外踝上6.7±1.6 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吻合支外径0.6±0.1 mm,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作者:覃松;余国荣;陈振光;陈秀清;奚翠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左侧肋间后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左侧肋间后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左侧肋间后动脉及心脏冠状动脉的后降支和左缘支进行了观测.结果:左侧第8、9、10肋间后动脉到后降支(房室交点下方1 cm处)平均外径分别为2.5、2.6、2.8 mm,与冠状动脉后降支此点处外径(2.5 mm)较为接近;到左缘支起点处的平均外径为2.7、2.8、2.6 mm,与左缘支此点处外径(2.1 mm)较为接近;到后降支中点处平均外径为2.1、2.3、2.6 mm,与后降支中点的外径(1.9 mm)较为接近.第8、9、10肋间后动脉自起点的剥离有效长度可达12 cm,其有效长度和外径足以适用于心脏后壁的血管搭桥.结论:本文测量结果显示选择左侧肋间后动脉作为桥接血管,可能是解决心脏后壁冠状动脉旁路术的较理想血管.

    作者:才玉光;魏占东;周桂芬;姚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手舟骨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手舟骨与月骨间的舟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和分布特点,探讨其对舟月骨间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22只成人尸体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舟月骨间韧带的大体形态、长度变化、与腕囊内韧带的关系和在舟月骨上的附着点的位置及宽度.结果:舟月骨间韧带分成掌侧部、近侧部和背侧部,其掌背侧部以致密纤维结构为主,但近侧部显示有纤维软骨样成份.此韧带和桡舟头韧带、桡舟月韧带及腕背侧横韧带有联系,舟月骨间韧带对舟月骨间关节稳定性起作用,以掌背侧部的稳定作用为主.结论:舟月骨间韧带结构特殊,对舟月骨间关节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汤锦波;侍德;徐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吻合血管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新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膝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以及大收肌腱的形态、血供等解剖观察.结果:膝降动脉95%起于股动脉,起始处距收肌结节7.8±0.8 cm,膝降动脉90%发出隐支、股内侧肌支和关节支,膝降动脉和关节支起始外径分别为:1.9±0.4 mm和1.4±0.4 mm,关节支伴大收肌腱下行,分支供养大收肌腱及股骨内侧髁.结论:以膝降血管为蒂可形成大收肌腱骨皮复合组织瓣,吻合血管移植可修复不同类型的跟腱缺损,术式简便易行,供区损伤小.

    作者:高建明;徐达传;陈振光;许本柯;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股骨中上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4.0±1.1 cm处发出,外径1.2±0.5 mm,长7.1±1.8 cm,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赵德伟;鲍士枕;王铁男;高和实;孙强;张朝阳;王卫明;李旭霞;范治伟;崔旭;郭哲;曲立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多肋软骨1例

    人体多肋软骨较少见,笔者在解剖1例9岁女性尸体时,见其右侧第3~4肋间和左侧第5肋软骨上缘各有一软骨.

    作者:詹朝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在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旋肱后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设计了以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术.结果:旋肱后动脉在出四边孔即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6±0.9 cm处发大结节骨膜支和三角肌肌支,本干循肱骨外科颈后面向前行并与旋肱前动脉吻合.大结节骨膜支起点管径为1.2±0.2 mm,向大结节顶点走行,沿途分4~5条侧支呈扇形分布于大结节后外侧面骨膜,供骨面积可达3.0 cm×5.0 cm.结论:以旋肱后血管为蒂肱骨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坏死,方法简便实用.

    作者:谭金海;陈振光;张发惠;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形态学异常的放射学测量及其与脊髓损伤的关系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形态学异常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狭窄率,并按Cobb法测量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ASIA下肢运动评分.结果:无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及完全脊髓损伤三组的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相差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与ASIA评分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及后凸畸形的程度并不能反映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足踝部与小腿软组织损伤,肌腱与骨外露是骨科临床常见病,而修复常常较困难.1992年Masquelet[1]等提出皮神经伴行血管轴型皮瓣.

    作者:陈中;林平;曹杨;张春;吴恙;邢进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TMR术后激光心肌管道的实验形态学观察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透室壁性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R)的供血机理.方法: 采用CO2激光照射成年兔左室壁,形成透室壁性激光心肌管道,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利用组织学切片染色法,观察激光心肌管道内血管的再生与重建及形态学变化.结果:TMR术后,激光心肌管道内相继出现血液凝固、机化、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终由纤维性瘢痕修复.但在纤维性瘢痕中存在着稀少的与心腔相通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结论:激光心肌管道本身并不能对心肌直接供血,而是由机化过程形成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及纤维瘢痕中存留的小动脉对心肌供血.

    作者:张晓东;刘晓程;刘克;曹承刚;李若凡;程效东;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Rh-bFGF用于临床治疗脊髓半离断继发脑病变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探讨bFGF是否对脊髓损伤后的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方法:Nissl染无能和GFAP免疫染色对脊髓半离断后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1 Nissl染色显示:(1)在对照组大鼠额皮质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未见异常;(2)在损伤组大鼠额皮质内见到大量神经元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明显以及胶质细胞嗜神经元现象(3)在治疗组大鼠皮质区内未见嗜神经元现象,但胶质细胞增生仍较明显.2 GFAP免疫染色显示:(1)在对照组大鼠额皮质内见GFAP免疫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1、2层和胼胝体内;(2)在损伤组大鼠额皮质和胶胝体内见到大量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3)在治疗组大鼠额皮质和胼胝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分布与损伤组的一致.3 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统计显示,三组大鼠额皮质和胼胝体内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为损伤组>治疗组>对照组的趋势,但损伤与治疗组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据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在脊髓半离断后外源性bFGF在功能上代替了部分损伤后引致大脑皮质内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内源bFGF,两者共同对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产生保护性作用,即外源性bFGF对脊髓损伤的继发性脑病变有治疗作用.

    作者:宿宝贵;潘三强;韩辉;杨晓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Ebstein畸形中三尖瓣的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Ebstein畸形中三尖瓣病理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结合术前超声和术中探查研究36例Ebstein畸形三尖瓣病变的特征,并据此选择术式.结果:36例中,隔叶均有下移100%(36例),后叶次之94.4%(34例),前叶很少13.9%(5例).前叶中97.2%瓣体延长扩大,83.3%瓣叶质量和瓣下结构及动度基本正常.利用前叶行三尖瓣重建术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Ebstein畸形的三尖瓣病变并不仅限于下移,而是累及整个瓣膜装置,手术时应详细了解病变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以重建术为首选.

    作者:杜亮;郭兰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童尸15具(男12,女3)解剖观测胸腺的形态、血供和毗邻关系以及胸骨的前突角度.结果:胸腺左叶和右叶长、宽、厚度分别为:60.7、16.7、5.5 mm和80.3、18.6、4.9 mm,胸腺上极伸至颈部的占93%(14例),左叶上极伸至颈部的长为29.5 mm;右叶长度为25.1 mm.胸腺上极与甲状腺下极的关系为:左侧两者相距平均为21.5 mm;右侧相距为23.8 mm.胸腺在左头臂静脉的前面长度:左叶为14.4 mm,右叶为13.7 mm.胸骨前突的角度为10.9°.结论:经皮穿刺胸腺时为防止伤及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以及胸膜腔,在颈部可在第3~4气管软骨环(甲状腺的峡部)的下方进针;在胸部,沿胸骨后方上翘10°左右的角度穿入胸腺,距正中线左右不超过20 mm处进针,穿刺深度左侧40 mm,右侧50 mm为宜.

    作者:纪荣明;程林发;姜宗来;曲莉;冯皓;汪晓军;涂来慧;张仁琴;蒋建明;吴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