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艾艳;张安琴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结果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较大,压力源得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压力源是影响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建议管理层有意识地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源,以维护其心理健康.
作者:王桂玲;朱秀 刊期: 2008年第27期
临床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需要时刻密切注意输液剩余量,增加了护士、患者或陪护人员的负担和患者的心理压力;由于护士配备不足、患者家属疏忽或抢救等原因,经常会发生静脉输液滴空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又可能导致空气栓塞等差错事故的发生,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为此,笔者研究设计出一种能实时监测输液状态的静脉滴注监控装置,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蔡江;彭劲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了解震后临时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病房(CRRT)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其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0名护理人员的焦虑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结果 本组有7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震后伤员惨重的伤情、特殊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是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该重视特殊条件下临时组建的CRRT病房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采用多种措施消除或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性心理.
作者:王丽芹;董迎华;于梅;裘晓霞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本文分析了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为医疗护理法规的实施、临床护理任务重、师资力量薄弱、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单一,考核方法流于形式、考研、就业与实习冲突等.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的对策:以尊重病人为前提依法开展护理临床实习教学;合理配置护士、加强教学管理;重视护理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养;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建立综合测评模式;处理好择业、毕业实习、考级、升学考试的关系等.
作者:崔妙玲;唐丽安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汶川地震后168例、214台次的手术配合.共设立了2个抗震救灾手术点,手术前认真、快速地做好伤员准备、护理人员准备和手术点器械与物品的准备.第一手术点设在抗震救灾病房附近,主要负责普通清创缝合手术、骨骼牵引手术、扩创手术、石膏外固定手术等;第二手术点设在医院底楼,主要负责各种骨科、胸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214台次手术均顺利完成.
作者:钟建容;吴雪琼;王永芬;蔡丽;胡燕;叶玲;汪洪;孙明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腰椎术后病人因卧床时间长,需要在床上排便.以往采用平卧位屈膝臀下垫便盆法排便,不仅不能保持腰椎的稳定性,而且会加重伤口疼痛.我科于2005年开始采用平卧位屈膝、腰背部垫枕和臀下垫便盆法排便,效果良好,满意度100%,现介绍如下.
作者:耿芊;汤维兰;朱伶俐;陈扣娣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了解地震后住院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反应.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凋查问卷,对32例住院冠心病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地震灾害事件对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多种影响,主要为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悲痛等,部分病人出现胸闷、气促等躯体症状.结论 地震相关信息会对冠心病病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相关的护理.
作者:邓雪琼;骆明花;江良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结合亲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伤员急救与护理的体会,对地震灾害的现场救护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灾害的现场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伤情评估、有序护理、维持呼吸循环通畅、减轻脑水肿、分期分批及时后送等.对现场救护的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主要是全科素质、急救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地震灾害医学救护能力的培养,包括灾患意识、应急能力、急救操作技能等方面.
作者:王芳英;靳青;丁红;曹颖俐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活血药物后预防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0例静脉输注活血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按压时间分别为3,5 min;再选择按压5 min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未制动组32例,制动5 min组34例,制动10 min组34例,观察穿刺点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 按压5 min后穿刺点出血率明显低于按压3 min(P<0.01);手臂制动5 min组与10 min组穿刺点出血率明显低于未制动组(P<0.01);手臂制动5 min组与10 min组穿刺点出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活血药物后增加穿刺点按压时间至5 min,穿刺手臂制动5 min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
作者:崔伯艳;田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对汶川地震伤员进行心理状态调查,进而进行心理下预的方法与效果.通过对253例伤员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查,发现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为紧张不安和焦虑、恐慌、抑郁、愤怒、自责、无助、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心理,有时达到不能自控的状态.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较好地疏解了伤员的负性心理.除3例伤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外,其余250例的不良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
作者:向明芳;秦英;黄敏;田仁娣;江静敏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对12例地震伤导致气性坏疽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治疗中注意截肢的幻觉疼痛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保护好留置尿管;治疗后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确认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阴性后再为普通患者治疗.本组均顺利接受了高压氧治疗,1周后除1例患者伤口分泌物涂片仍有革兰氏阳性杆菌并有荚膜外,其余11例均未查见细菌.
作者:杨俊华;何述萍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输液滴速调节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是将药物按照要求准确地滴入病人体内,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数是指在某一变化中,保持同一数值的数.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调节滴速?笔者在临床工作实践与教学中,总结出一种设固定常数的简便计算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宏菊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我院于2007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脑外科、骨科及耳鼻科手术中进行冲洗使用.医生反映用此方法操作简便,实用.
作者:陈华伦;金明姬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了解护士长的健康状况和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亚健康自测评分表和营养膳食调查表,对我院23名护士长进行健康状念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3名护士长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有7名,占30.43%,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摄入量比较,本组护士长基本合理者:谷类5名、肉类7名、龟虾类1名、蛋类12名、蔬菜类1名、水果类7名,牛奶类、豆类摄入量无一名护士长合理.结论 护士长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膳食结构需要改善,应加强对护士长营养知识的培训.
作者:李雪芬;蒋霞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性碘(131I)治疗期间的临床与心理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患者收入专用放射防护病房,配合大剂量放射性碘治疗,入院宣教与出院随访兼顾,临床与心理护理并重.结果 11例患者中131I首次治疗即存在双肺转移者有7例;放射性治疗累计剂量190~1 420mCi,中位数650 mCi.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严重副作用,随访1~12年,9例临床好转(PR),1例病情稳定(SD),1例进展(PD).结论 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多数病情较重,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同时,注重临床和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作者:顾建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采用沟通技巧对地震灾区患儿和未受伤的学龄儿童进行心理护理的实践.8名都江堰患儿为我院住院患儿,50名甘肃省陇南市未受伤的学龄儿童为来我市参加联谊活动.对他们采用了语言式沟通、非语言式沟通和家庭式亲子沟通,很快使8例患儿的心情变得平和、乐观,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使甘肃儿童愉快地度过了夏令营.
作者:陈捷;吕红梅;刘桔慧;农春花;王爱琴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在四川地震灾区组建临时产房并顺利展开工作的经验.根据灾区特点和专科需要,采用简易活动板房代替帐篷作为产房;配备产房必要的设施和药品;针对专业护理人员少、经验少的现状,因地制宜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护理管理.在临时产房成立后的15 d中,共完成11例产妇的接产,无一例感染发生,亦无差错、事故发生.
作者:赵敬茹;陈淼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治疗对农村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理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120例农村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治疗.采用SCL-90自测量表及Zung编制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定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心理干预治疗后,治疗组SCL-90评分(1.54±0.33)显著低于对照组(1.82±0.43),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改善农村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刘虹泽;金玉彬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在地震灾区多家医院的护理人员联手合作,在新组建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病房护理挤压综合征伤员的难点与对策.主要难点为大多数护理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缺乏,对环境和工作流程、文件书写要求等不熟悉,伤员伤情严重,需要高质量、全方位的护理.根据需要采取了主动合作、合理分工、严格各项查对制度等对策,保证了救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作者:张娟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为灾区特殊自然、生存环境的冲击,个体心理差异,各种问题交织的复杂性,以及后勤保障力量不足.介绍了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的各种对策,包括多途径宣传心理疏导知识,培训心理疏导业务骨干,提高官兵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认为应该深入普及心理教育,为部队培养更多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作者:魏伟;吕琳 刊期: 200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