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健康宣教的探讨

谭小花

关键词:整体护理, 继承传统, 护理需求, 护理工作, 质量, 实践, 时代, 基础, 患者, 防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渴望获得高水平防治的同时对高质量的护理需求日益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护理工作在继承传统护理的优点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并在今年年初实施了整体护理.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头孢噻肟钠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16岁,以前无药物过敏史.因包皮环切术后,遵医嘱作头孢噻肟钠皮试,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为阴性.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噻肟钠4g静脉滴注.在滴注过程中和结束后,病员未诉特殊不适.约6小时后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面部潮红,继而感胸闷,呼吸困难.立即给予氧气吸入3升/分,并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后,病员症状逐渐缓解,24小时后皮疹消退.

    作者:李娟;肖翠蓉;江洪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预防麦氏切口感染1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2001年8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的1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感染率为0.54%,明显低于单一措施的效果.结论 采取综合措施是预防麦氏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照海;姬丽萍;刘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常反复发作.自1998年8月~2005年7月我院采用微波加中药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比单用微波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继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浅谈对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疼痛是存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或情感经历,可导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和不可预料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不良后果[1].疼痛常常是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特征及评定疗效的一个标准.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也十分重视对疼痛的观察与研究,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谈一下疼痛的心理因素和对疼痛的心理护理.

    作者:梁素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腺样体增生谨防误诊鼻咽癌

    鼻咽癌与腺样体增生虽是两个不同的病种,但都好侵犯鼻咽腔的顶后壁,CT都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对于初接触影像的同志来讲,一时疏忽会引起误诊.

    作者:阮锦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发展

    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应从文化建设入手,营造宽松环境,增加精神食粮,提高文化品味.坚持医院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前进的战略,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广大职工和患者不同文化层次需求、健康向上和科学文明的新型文化形态,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作者:张肆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老年人115例处方用药调查

    随着全球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医疗费用的增长,包括对药物的利用和依赖的研究,也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其中药品费用是主要推动因素.目前,我国药品费用的增长同样成为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而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的频频发生也是其重要原因.我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年老病人居多,为了保证合理用药,提示医生注意用药的有效、安全、经济,笔者对115例次老人的出院带药处方进行了调查.

    作者:曹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62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阴道分娩的1640例产妇,使用容积法和称量法估计产后出血量,发生产后出血的有62例,占3.17%.结果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影响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是妊娠合并症.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耿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应用显微外科做输卵管结扎术后复通术25例体会

    绝育手术是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而复育术是保证计划生育有效进行的另一种手段,近年来要求复育术的病人不断增加,我站于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共做输卵管结扎术后复通术2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天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早产儿感染疗效观察

    早产儿由于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防治早立儿的感染对降低其死亡率具有深远的意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具有防治感染的良好效果.笔者观察我科一年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早立儿感染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燕;李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益气温肾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的研讨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们运用益气温肾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研讨如下.

    作者:王宗平;段春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肺炎性假瘤的X线和CT表现

    肺炎性假瘤多发于肺实质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与肺癌鉴别困难.1 临床资料本组9例肺炎性假瘤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男5例,女4例,年龄19~72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8例,1例无明显症状,3例有发热史.曾经X线摄片和CT检查.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

    作者:翟学君;于卫中;杨建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86例临床分析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肝内胆汁淤积致使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对孕妇预后良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可致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合并症,使围产儿病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增加.产科医师近年对本病日趋重视.笔者总结我院近两年资料完整的86例ICP加以分析.

    作者:王慧;唐军琴;王军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手术室医护关系的协调管理

    协调是指消除管理诸要素之间以及管理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加强相互间的配合,达到均衡发展的管理过程.协调医护关系是取得优良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室是一个开放场所,接触面广、人员密集、信息交流快,极易造成人员摩擦、矛盾,甚至发生正面冲突.手术室又是外科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节奏快,意外情况多,工作被动,风险高,要求所属人员能应急,会配合.医生与护士相互之间对对方专业职责缺乏全面不解或沟通不良,容易发生医护冲突,导致医护关系紧张.手术室管理者是协调上述诸多因素矛盾的中心,其能力的强弱将对手术室工作的完成、学科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

    作者:赵丽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中医医院病理科现状与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手段日益增多,但是迄今为止即使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疾病的诊断还是通过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医院诊断服务中的中心工作,其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治水平.一个医院病理诊断水平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搞好病理诊断质量,病理科的建设和工作人员的组成十分重要.中医院的病理科建设较晚,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笔者走访数十家各级中医院病理科,水平参差不齐,现状堪忧.总结如下.

    作者:余礼军;周红;周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脊柱转移瘤的低场核磁共振表现

    目的 研究脊柱转移瘤的低场核磁共振(MRI)表现.方法 分析29例脊柱转移瘤的MRI图像.结果 表现为溶骨型者65.5%,成骨型者10.3%,混合型者24.1%,附件破坏者高达69%,椎管受累者69%,椎间孔狭窄者58.6%,椎体病理性骨折者79.3%,椎旁肿块或软组织受侵者44.8%.结论 椎体转移瘤有较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作者:杨红军;姜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超声在隐睾检测中的应用

    出生时睾丸约有1%~7%未降,其中大部分在出生后数月内下降,小部分在几年内下降,至青春期睾丸尚未下降则就无自然下降的可能.隐睾肿瘤的发生率为正常人20~40倍,所以早期发现隐睾并行手术治疗尤为重要[1].现将43例隐睾患者的超声检测的结果作如下分析.

    作者:陆海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283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麻醉处理体会

    目的 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术中管理,增强此类患者的麻醉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总结283例合并糖尿病行择期手术的病例,体会对其麻醉期的管理、血糖监控和处理.结果 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结论 为提高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应完善术前准备、严密监测和处理术中血糖变化,大限度地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

    作者:马存苟;王义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食管癌的CT检查价值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诊断方法主要是钡餐造影和食道镜检查.笔者收集了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吴格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27例临床分析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已被广泛认识,但并发心肌损害目前报道很少.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的影响,笔者自2005年8月~2006年6月对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7例进行了心肌酶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明平;陈竟建;陈向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