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榕华;吴艳
脑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复杂多样,通常以常规治疗与辅助治疗相结合.但是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低效性及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近年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针对不同阶段脑胶质瘤的特异性基因所进行的研究成为近期基因治疗的热点.但目前利用基因治疗脑胶质瘤还未能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作者:任雯雯;杨洋;陈付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生儿缺氧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生后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该病是近年来新生儿早期常见的急症,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HIE中有20%~30%有永久性脑损害,成为当前影响新生儿生命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95年至2003年八年间收治的7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总结如下.
作者:姚运德;王翠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右半肝巨大肿瘤(直径≥10cm)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获得肝癌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1],以往因其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护理难度大、并发症多.而我科一直在探索肝切除治疗上的突破,自2005年2月~2006年3月施行的绕肝提拉法原位规则性右半肝切除2例,大限度地减少因旋转肝脏造成的肝实质缺血所带来的术后肝功能损害,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翁为珍;李锋;班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的表现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影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避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宋万江;丑凯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RH溶血病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后果严重.2006年3月,我科收治1例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1例,现谈谈对此患儿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彩珍;魏瑞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牙劈裂保留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后牙劈裂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半年至2年,15例患者中14颗牙保留修复效果良好,治疗后患者无任何不适,咀嚼功能正常,1例效果欠佳.结论此方法优越性大,不拔牙,易被患者所接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法.
作者:王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为就诊病人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成立急救小组,应用急救护理程序.结果病人从来诊到抢救成功,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采用急救护理程序可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抢救效率,提高病人日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佩绸;方月梅;洪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通过对15例改良肾盂癌肾输尿管全切术后的观察与护理,除1例患者切口肌层内积液外,其余患者术后未发现切口出血、感染、尿外渗等并发症.认为术后加强负压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患者术后定期化疗和检查是出院指导的重要内容.
作者:胡光曦;孔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应用微型钢板、螺丝钉、交叉克式针及张力带钢丝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掌指骨骨折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技术特点等有选择的应用上述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掌指骨骨折40例47处.结果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复位,愈合顺利,不伴肌腱损伤的23例;手功能均恢复正常,伴肌腱损伤17例,手工能恢复按tam标准评分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4%.结论上述四种方法适应症不同,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及技术条件等不同,合理选择才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建华;王继往;刘清淼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加替沙星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7)的临床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1.43%和88.57%与48.65%和81.08%;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注射液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
作者:吴亚卿;董保国;柴清河;李秋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多因从高处坠落所致,其骨折分类、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几年来,在此类骨折治疗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笔者对跟骨骨折损伤机制、分类、治疗、评分标准及其并发症等做一综述.
作者:尤少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调查近期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自我防护用于预防晚血并发症发生的价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对2004年4月~2006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195例晚血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5例晚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39例(20%)、原发性腹膜炎17例(8.72%)、肝昏迷7例(3.59%),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并发症发生的诱因为劳累、饮食原因及未遵医嘱用药治疗.防护组139例(占71.28%),缺防组56例(占28.72%),两组预防晚血并发症发生的有效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同时采用注意饮食及休息、遵医嘱用药治疗,佐以其他有针对性的自我防护措施,是预防晚血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宏云;高世成;张淑梅;袁儒荣;柳斌;谢万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CT值对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侧脑室出血病例的血肿CT值,每10HU分成一组,对其脑室引流效果和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HU以下与70HU以上组别之间ADL与脑室引流显效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CT扫描显示脑室出血的CT值对应采取的具体术式和病情预后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张才宙;陈方焘;李杰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有4例术前通过MRI得到诊断,1例行肾上腺动脉造影得到诊断,11例进行手术切除,2例活检后进行了介入化疗.结论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变化过程,结合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材料仔细分析,可不断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早期发现、及时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清;刘久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治疗年龄较轻或高龄高危的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方法采用TUIP治疗BPH患者41例.结果手术时间10~30min,平均随访2年,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5.9±4.2)分降至(10.3±3.1)分(P<0.05),大尿流率(MFR)由(6.4±2.4)ml/s上升至(13.2±3.4)ml/s(P<0.05),剩余尿(RU)由(92.5±45.8)ml降至(24.4±16.8)ml(P<0.05).逆行射精发生率为7.1%(2/28).结论对于BPH<35g,TUIP可取得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TUVP)相似的疗效,且逆行射精、膀胱颈挛缩及阳痿的发生率低,适用于症状明显的年龄偏小或高龄高危的小体积BPH患者.
作者:梁甲旭;郑昌庆;王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肺结节(肿块)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三位医师独立对经临床确诊的32例肺结节(肿块)病例的MSCT灌注原始图像进行成像研究,并对三组CT灌注成像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灌注成像参数值受感兴趣区的部位、大小和输出静脉的选择影响较大.恶性肺结节(肿块)的CT灌注成像参数值均高于良性肺结节(肿块),其中BF、BV、PS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评估肺结节(肿块)的血流模式,可为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军;邹松青;上官文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已经问世近20年的时间,其成像技术日趋成熟,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方面,已经显示出其他成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作此综述,希望能对深化了解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脑梗死方面的诊断价值有所裨益.
作者:薛峰;张修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男性患儿,1岁4个月,因间断性血尿伴排尿时哭闹来院就诊.体查:该患儿营养一般,双眼睑无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心率为112次/min,呼吸29次/min,体温36℃,体重9公斤.
作者:杨晓雪;胡言华;边迎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提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诊断及分度正确率.方法收集分析75例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颅内出血的一周内、二周后CT诊断结果,分别与6个月后的CT诊断结果及临床结论比较.结果一周内的CT诊断58例与临床相符,第二周以后的CT诊断71例与临床相符.结论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CT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以二周后第14天的CT诊断结果,对判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分度、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苏彪;吴海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由于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骺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我院儿科自1999年5月~2006年2月对52例佝偻病患儿进行了心电图(ECG)检查,异常者27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马生录;马燕琳;姜维义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