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统计学系列讲座第8讲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

安胜利

关键词:统计学, 系列讲座, 秩次, 随机样本, 方差分析, 总体方差, 正态分布, 应用条件, 计量资料
摘要:大家一定还记得在本系列讲座第5讲和第6讲中所提到的计量资料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吧?它们都有其应用条件:两个样本(t检验)或多个样本(方差分析)都是来自于正态分布总体的独立随机样本;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效果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系统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 随访1998年4月-2004年4月75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将术后分别随访达2年、3年、5年以上的病例分成2年组(32例)、3年组(27例)和5年组(16例).观察术后2年、3年、5年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年、3年、5年,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患者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分别为15°、13.7°和8.8°,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均超过90%.来出现因腰背肌训练而导致的脊柱不稳或假体移位.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安全易行,将有助于提高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远期效果.

    作者:林岩;丁悦;谭淑芳;潘丽芬;黄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产科家庭化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笔者介绍了产科构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历史背景、构建和实施.构建背景:生育观的认识和改变;产时服务模式的改变;护理理念的更新.构建和实施: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护理行为;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注重护理服务意识.认为产科家庭化护理模式是可行的,是符合当前孕产妇、家庭及社会需求的护理模式.

    作者:孙香玲;王灵宣;王碧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结肠透析机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结肠透析机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28例结肠镜检查前病人运用结肠透析机进行肠道清洁.结果 肠道清洁符合要求率为100%、全结肠清洁率为89%.结论 运用结肠透析机行肠道清洁,提高了结肠镜检查的效果.认为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人反应,熟练运用结肠透析机对病人进行肠道清洁.

    作者:李雪芬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头孢匹胺钠与注射用门东氨酸洛美沙星存在配伍禁忌

    头孢匹胺钠(商品名澳朗)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块状物,为第3代头孢菌素;注射用门东氨酸洛美沙星(商品名奇敌)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疏松粉末或块状物,为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显示较强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体外有抗菌作用.笔者在临床输液中发现头孢匹胺钠与注射用门东氨酸洛美沙星同时应用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小伟;陈丽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总结20例患者行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心率、心律变化,防止心律失常、血管迷走反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紧密配合医生;术后观察局部伤口、生命体征和心力衰竭的先兆症状等,加强术后宣教及随访.本组治疗转归:术后随访3~6个月,总有效率90%,术后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以上者9例,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至45%以上者6例,射血分数≥40%者8例,半年内再次因心血管事件住院者仅2例,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于景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实施危重病人专人监管制度后危重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 从2004年7月开始对全院所有危重病人实施专人护理监管,采用<危重病人护理检查评分标准>进行护理质量评分,对实施前(2003年7月-2004年6月)后(2004年7月-2005年6月)进行对比,以评价专人监管前后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结果 护理人员对危重病人病情的掌握程度,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完整、规范性,生活护理落实情况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危重病人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2.8%下降至11.9%,病人满意度从87.9%上升到90.3%.结论 危重病人专人护理监管制度,对临床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督导作用,确保了护理安全.

    作者: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提高门诊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对策

    为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针对门诊小儿静脉穿刺中存在护士面对众多家长操作,心理压力大,小儿治疗的随意性大,婴幼儿血管细小隐匿不易穿刺,门诊护士的操作技术不佳等管理难题.采取护士院内进修,固定专人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应用连接输液器针头的硅胶管作为训练工具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训练,建立静脉穿刺失败登记、分析本,不定期地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统计等管理对策.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由2005年1月70%~82%上升为2005年6月的90%~97%;护士解决疑难问题的人数由2人上升到11人;家属和小儿的满意度由60%上升到95%.认为门诊小儿静脉穿刺要满足患儿及家长一针见血的期望,设专人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能缓解护士心理压力,形成良好合作的团队精神,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基础技能与护士心理密切相关的熟练操作,需要坚持长期的训练.

    作者:胡爱清;许爱萍;刘树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骨科病人手术访视单的设计及应用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室护士的职责必然从单纯的疾病手术期配合过渡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1].开展手术病人访视工作,同时也填补了手术阶段缺乏系统化管理的不足.

    作者:梁启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生马铃薯治疗脐周皮下注射速避凝引起硬结1例

    速避凝的有效成分是肝素.肝素抗凝作用强而迅速,维持时间短,可防止血块扩展,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小板凝集.

    作者:吴宏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6例肌内注射鲁米那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护理

    鲁米那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1],是麻醉室常见用药.1999-2005年,我科4800例手术病人在术前肌注鲁米那后,6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24h出现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发生率为0.13%.

    作者:陈美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普外科风险管理体会

    通过对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归纳普外科护理风险有:导管多,输液量大,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病情观察有一定难度.制定相对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规范管理,制定专科风险项目防范与应急预案;重视细节管理;侧重4个环节.加强普外科风险管理,增强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有效降低了风险系数,提高了普外科护理质量.

    作者:钟煜;冯利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压电烧伤合并肠瘘患者的护理

    高压电烧伤可造成大片皮肤损伤以及深部组织的严重损伤,若并发肠瘘则影响营养物质及水电解质的吸收.而漏出消化液对周围组织具有腐蚀作用,容易造成创面感染,适宜的护理对于此类患者非常重要,我科近5年来收治3例高压电烧伤合并肠瘘患者,结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瘘口护理及饮食指导,3例患者通过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短68 d,长110 d,平均住院893 d.

    作者:谢肖霞;吴丽萍;张慧桢;陈秀浪;杨飞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护理本科生《外科护理学》创新性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创新教育融入<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方法 将188名护理本科生按年级分为对照组(92例)和实验组(9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组采取创新的教育方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创新.结果 两组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等方面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了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

    作者:夏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自制负压冲洗引流管治疗结肠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观察

    2000年6月-2005年12月,对13例结肠、直肠癌术后合并吻合口瘘的患者使用自制负压冲洗引流管,通过连续液体冲洗、低负压吸引引流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7~32 d,平均17 d.通过积极的冲洗和引流大大缩短了结肠、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愈合时间.

    作者:何有弟;王卫东;曾伟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护理健康教育应对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总结了儿科护理健康教育应对无效的原因和对策,原因包括病人和护士两方面的因素,表现为病人的个体差异及其对护士的信任度偏低,护士因素表现为认知偏差、缺乏健康教育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有效时间.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作者:易永红;叶天惠;高汉英;李云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

    分析102例心内科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及疾病情况,找出住院期间导致安全隐患的原因包括:跌倒,治疗延误中断,护理干预滞后,患者外出检查时计划不周全,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护士依赖仪器、陪伴,药物对老年人造成伤害.提出减少、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正确评估患者状况,做好药物护理,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严格操作流程,规范签名制度,采用适合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等.

    作者:韩清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方法 将155例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触摸法和目测法行桡动脉穿刺,观察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等.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目测法采血时间短于触摸法(P<0.05).结论 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可代替触摸法,是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采血方法.

    作者:黄华梅;潘小英;钟燕芳;尹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为准确评估疼痛、及时有效止痛,将数字式疼痛评估法、文字描述法、面部表情测量图和人体标志图综合为一体,形成即可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指出所对应的疼痛刻度,又可根据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述来评定疼痛程度综合疼痛评估图.应用该图对骨科术后疼痛患者746例采取护理干预,使该组患者的疼痛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处置,疼痛得到缓解和控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康复质量,切实减轻了患者痛苦.

    作者:李萍;邓慧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例高龄反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结肠类癌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类癌是一种可能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尤以胃肠道常见[1].我科于2005年收治了1例高龄反复心肌梗死合并结肠类癌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海燕;高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涂片对宫颈癌筛查结果比较与护理配合

    目的 对液基细胞薄层涂片与宫颈涂片进行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可行性进行比较,并探讨相关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2005年1-7月在妇科门诊就诊的1000例患者分别进行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检查的同时进行宫颈涂片检查,两种方法均与病理组织检查的金标准作对照.结果 宫颈防癌涂片诊断假阴性率为90.78%,液基细胞薄层涂片为0;液基细胞薄层涂片诊断敏感度为100%,而宫颈防癌涂片为9.21%:液基细胞薄层涂片与宫颈防癌涂片诊断假阴性率与诊断的敏感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液基细胞薄层涂片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价值优于宫颈涂片,且液基细胞薄层涂片制片效果优良,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正确的护理配合,准确留取标本是减少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关键.

    作者:鲁建华;王惠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