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心跳骤停1例

赵龙廷;张传明

关键词:静脉滴注, 左氧氟沙星, 心胸比例, 临床资料, 产前检查, 胎心率, 双顶径, 股骨长, 胎盘, 胎儿, 水深, 患者, 超声, 彩超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孕32周,孕1产0,行彩超产前检查,超声所见:双顶径8.25cm,股骨长6.71cm,胎心率133次/min,胎盘厚2.83cm,羊水深约5.41cm,胎儿心胸比例正常.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作者:袁电杰;张印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如何护理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病人

    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是颅脑手术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病人致残或死亡,分析其原因,做好这方面护理工作,避免颅内再出血,尤为重要.

    作者:刘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是指尿中自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这种微量的变化.我们采用免疫比浊技术,可测出尿中浓度很低但已增加的白蛋白.对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病情观察、监测疗效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遵荣;闫威;赵冬梅;张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人工呼吸机在AOPP病人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常致呼吸衰竭(包括周围性呼吸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竭),是AOPP的主要死亡原因,有文献报道其死亡率高达47.62%.笔者从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呼吸机在治疗护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中的心得和体会.

    作者:郭晓峰;赵树红;杨淑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会阴切开术在分娩中应用的体会

    在正常分娩中常见的手术就是会阴切开术,会阴切开术既可以避免会阴裂伤,又可以预防因强行保护会阴所造成的皮肤下深部肌肉及盆底筋膜的损伤.对胎儿或新生儿来说,减少盆底及会阴部对胎儿头部的压迫,长期压迫可造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损伤性颅内出血,甚至可导致智力障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适时进行会阴切开术,现笔者谈几点体会:

    作者:冯艳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24例老年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24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是:早期病状轻,血肿增大至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硬膜外血肿少,硬膜下血肿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笔者时手术方法的选定、术后处理进行讨论.

    作者:汤伟强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重症监护高钠血症的应用体会

    ICU是医院重症患者的后一道防线,其中来自内科的,大多数是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来自外科的,大多数是大手术或围手术期的危重病患者.这些重症患者,因多种因素常常导致高钠血症发生.而高钠血症所导致的脑萎缩,可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作者:姜晓平;钟正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8月~2006年12月23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并作回肠管状预防造瘘,1例因并发症术后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 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处理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陈文伟;邹式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2007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159例分析

    目的 了解门诊、病房患者药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开展药物监测,指导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信息.方法 从门诊、病房药物不良反应(ADR)报表的诱发药物、严重程度、损害类型、主要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生素、中药制剂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主要表现为皮疹,新药的不断增多也是引起ADR的原因之一.结论 要继续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从医生、护士到患者应普及ADR的预防知识,使医患双方对ADR的发生得到重视.

    作者:祁琳;杨常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早期离床的观察

    我院眼科病房2006年1~10月,对3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离床活动,进行了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较好.

    作者:王伟英;崔玉芝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喉内窥镜下咽喉部异物取出术107例临床分析

    咽喉部异物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由于间接喉镜本身的限制,许多隐蔽部位的异物不易及时发现取出,而采用直接喉镜检查和治疗花费多,痛苦大,不易接受.我科近3年来采用喉内窥镜检查和治疗咽喉部异物10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扈祚良;谭磊道;何俊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急诊意识障碍病人应用口咽通气道的体会

    突发意识障碍是急诊工作中常见急诊之一,多数意识障碍病人常伴有呼吸困难,准确迅速地处理呼吸道问题是维持生命、稳定病情、为病人争取进一步诊治机会的关键.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对收治的27例意识障碍病人适时应用口咽通气道进行抢救,现将临床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霞;原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人骨折的护理

    老年入骨折在我院骨折科较常见,约占骨折病人30%.由于他们年龄大,骨的弹性、韧性弱,骨质脆性大,机体抵抗力差.不易愈合,尤其是双下肢骨折固定术后,病人活动限制,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在护理上就造成不少困难,我们护理人员除了配合医生搞好治疗外,主要的工作还必须在护理上多下功夫.下面就我们通过多年来对老年人骨折的护理方法,谈谈我们的体会.

    作者:陈华;郭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心跳骤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孕32周,孕1产0,行彩超产前检查,超声所见:双顶径8.25cm,股骨长6.71cm,胎心率133次/min,胎盘厚2.83cm,羊水深约5.41cm,胎儿心胸比例正常.

    作者:赵龙廷;张传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强化成本核算提高管理水平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卫生事业的改革,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和机遇,医院能否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医院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已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作者:李功;高海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

    目的 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70例肺孤立性结节,平扫后,以2ml/s速度注入造影剂后1、2、 3、 4、5m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 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6±16.2)HU(P<0.01).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及周围性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占90.5%.结论 强化值≤15HU提示良性结节;强化值>20HU考虑恶性结节.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剐有较高价值.

    作者:赵国芳;白秋利;郑东彪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腹膜后小切口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体会(附7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膜后小切口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腹膜后小切口施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结果 7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单侧约20min,双侧约45min.随诊3个月,曲张静脉均消失,伴男性不育者精液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腹膜后小切口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效果可靠,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王和金;张富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鼻咽癌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鼻咽癌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运用日本产FB-P40型纤维支气管镜对236例鼻咽癌患者进行鼻咽部检查.结果 检出初诊鼻咽癌患者168例,肿瘤残存5例,肿瘤复发11例,初诊患者一次活检病理阳性率92.3%(156/168),二次活检阳性率5.4%(9/168),三次活检阳性率1.4%(3/168).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可清晰地观察鼻咽部,对鼻咽癌的诊断、复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董卫华;陈松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69例临床观察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溃疡病的一种严重合并症,亦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笔者10年来共收治6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设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时做出诊断和对症治疗,了解支原体感染对呼吸系统以外的全身各脏器的损害.方法 对可疑传单综合征的10例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冷凝集试验、咽拭子培养、荧光定量PCRMP-DNA、EB-IgM、嗜异凝集试验.全部患儿采用阿奇霉素静脉用药及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结果 10例MP-IgM≥1:80为阳性.其中5例≥1:1280,6例冷凝集>1:32,7例咽拭子培养(+),同时荧光定量PCRMP-DNA(+),EB-IgM均(一),嗜异凝集试验(一).15~23d治愈.结论 MP感染可致传单综合征,临床症状复杂,引起多脏器、多系统损害,若及时诊断,应用阿奇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孔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