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洪顺;梁文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材料在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带Dacron纤维毛钢丝弹簧、明胶海绵、00000号真丝线段和碘油对39例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以及肝癌并脾脏转移灶的病人分别行脾动脉主干栓塞、部分脾实质栓塞;对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周围血常现及脾脏大小进行对比.结果带Dacron纤维毛钢丝弹簧脾动脉主干栓塞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术后病人出血立即停止;明胶海绵或00000号真丝线段均用于部分脾小动脉栓塞治疗脾亢的病人,术后病人外周血常现改善明显,脾脏回缩,临床症状改善;碘油化疗药乳剂行部分脾实质栓塞治疗伴有脾脏转移灶的病人,碘油在脾实质及转移灶内存留.结论带Dacron纤维毛钢丝弹簧脾动脉主干栓塞对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有明显的止血作用;00000号真丝线段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亢病人,副反应较明胶海绵为小.碘油适用于同时有脾转移灶的病人.
作者:姜永能;包颜明;赵卫;胡正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合并放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0例中晚期肺癌动脉灌注化疗合并放疗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总有效率78%,总缓解率98%;其1、2、3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38%、12%、8%.1例发生截瘫.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合并放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安全及有效的方法之一,其近、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王跃珍;许炳育;陈晓钟;朱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阴道流血40余天,下腹阵发性绞痛11d;B超检查见宫体后壁回声增强而不均匀,附件未见异常,考虑子宫肌瘤,不除外子宫腺肌症;CT和MRI检查提示宫外孕破裂出血急诊入院.……
作者:林惠岚;成官迅;陈燕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4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选择髂内动脉进行DSA造影,再注入罂粟碱、尿激酶、碟脉灵或络泰,注药后即刻行DSA造影,观察临床症状及股骨头血供改善情况.结果(1)对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分别为88.8%和70.4%;(2)治疗前后比较DSA造影显示32例小血管分支增多、再通,有效率59.2%;(3)X线平片:治疗后3个月复查,仅3例可见股骨头坏死区有新生骨组织,囊样病变区缩小,51例未见明显改变.1年后随访复查,3例病灶基本修复,42例病变无进展,9例坏死区进一步扩大.结论88.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70.4%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59.2%病例髋部及股骨头区小血管分支增多,但对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无明显改善.
作者:贺斌;朱正兵;刘力;张晓云;成友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超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术前临床拟诊为肝外胆管结石行肝外胆道手术病人的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4例中B超检查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并肝外胆管扩张47例,未显示结石回声7例.超声误诊2例.B超诊断正确率为83.3%(45/54).漏诊例结石均位于胆总管下段,直径<2cm.结论B超是一种无损伤,无痛性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胆总管下段的小结石较易漏诊,对伴有钙化的胆管癌与结石相鉴别有困难.
作者:翁庆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同时与CT、B超及尿VM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方法病例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及经临床确诊的2例高血压患者、4例肾上腺肿大患者及1例肾上腺皮质瘤患者.受检者静脉缓注(131)I-MIBG 111MBg,注射后24h、48h使用SPECT进行全身和局部显像.结果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可见患侧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心肌、肝脏不显影.其他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肾上腺不显影,但有6例心肌、肝脏显影.(131)I-MIBG显像阳性率为100%,CT检查阳性率为66.7%,B超检查3例患者只能定位,不能定性,VMA检测阳性率为100%.结论(131)I-MIBG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优于CT、B超和尿VMA测定.
作者:邹德环;莫耀溥;佘立群;朱旭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一、概述1883年,Leyden应用经皮经胸穿刺活检技术从一肺炎患者身上获得了细菌学资料.3年后,Menetrier运用该技术诊断了肺癌.这是非血管性介入方法在肺癌诊疗上早应用.其后的多年里,由于没有定位导向设备,且穿刺针口径太大,故并发症明显,该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
作者:钱元新;陈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突感背部冷、麻不适,数分钟后开始绞痛,呈持续性.约1h后感觉双下肢麻木无力,且逐渐上移达胸前乳头水平.不伴其他症状体征.于发病后1.5h作胸段椎管CT平扫,表现为T3-T8段椎管内组织密度不对称、不均匀性增高,尤其以后1/3部分较明显.……
作者:尚来焕;李华;杨日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例1患者,女,30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红肿、疼痛、流泪,口腔及外阴部溃疡、疼痛伴发热,双下肢胫前出现红斑,曾人院治疗诊断为“白塞氏病”,经治疗后好转,此后患者反复发病.10d前患者再次出现口腔及外阴溃疡,同时伴有头痛、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遂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体格检查:患者口腔双颊部及外阴多发大小不等浅表溃疡,有灰白色分泌物.……
作者:贾洪顺;梁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迟发性脑出血的发生和发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迟发性脑出血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和CT复查资料,分析创伤后迟发性脑出血的发生时间、血肿部位及分布特点,首次CT检查所见与血肿发生的关系.结果72%的病例于外伤后第3天检出血肿,共检出血肿38个,可单发或多发,均分布于脑叶内,其发生与局部脑挫伤有关.13例因脑外血肿手术后症状恶化,CT复查发现脑内血肿.结论创伤后迟发性脑出血与脑局部挫伤有关,伤后1周复查CT可作出及时诊断.
作者:冯海光;邱永友;周辅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FLAIR序列在鉴别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与血管周围间隙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50例腔隙性脑梗塞及30例非脑血管病变对照组病人脑部MRI资料.MRI检查包括轴位SET1WI及FLAIR成像,轴位及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结果50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脑基底节区表现为多发点状病灶.SET1WI呈低信号改变.SET2WI呈高信号.FLAIR序列表现为点状高信号30例,病程均在1个月内;中心呈低信号,周围包绕环行或半环行高信号9例,病程均长于1个月;余11例病灶具有上述两种病灶特征,病程为1年内反复发作.30例对照组病人见基底节区小点状灶,MRI表现为SET1WI及FLAIR序列呈低信号改变,SET1WI呈高信号,周围脑组织正常.结论我们认为FLAIR序列可以鉴别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与血管周围间隙.
作者:刘德祥;梁长虹;黄飚;曾辉;郑君惠;谭绍恒;曾琼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肺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1984年1994年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时的胸部X线表现.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组,同时和其胸部X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终末期肾时肺部X线改变主要和患者血液内尿素氮浓度和高血压有关(P<0.05)、心脏改变主要和高血压(P<0.001)、血红蛋白和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P<0.05)有关.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肺X线表现主要和血液尿素氮浓度、高血压、血红蛋白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密切相关.
作者:刘洪;荣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获取良好、准确和实用的结肠CTVE图像.方法利用猪结肠息肉模型,通过选择不同成像参数进行CTVE成像,分析各参数条件下CTVE图像的质量.结果共行10次螺旋CT容积扫描并进行CTVE成像及评分,10次图像总体统计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F值为21.92,P<0.05).其中:(1)改变层厚(Pitch=1、重叠重建率=50%):层厚为2、3、5、7、10mm时,各CTVE图像差别之间有显著性意义,其中层厚为2、3、5mm分别与层厚为7、10mm比较时,各CTVE图像差别有显著性意义;(2)改变Pitch(层厚2mm、重叠重建率=50%):Pitch分别为2.0、1.5、1.0时,各CTVE图像差别无显著性意义;(3)改变重叠重建率(层厚2mm、Pitch=1):重叠重建率分别为0%、25%、50%、75%时,各CTVE图像之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层厚5mm,螺距2,重叠重建率50%即可获得满意的CTVE重建图像,亦能同时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作者:严锋;孙灿辉;余深平;许达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国产低场磁共振设备脂肪抑制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在20例骨髓肌肉检查中作常规SE及STIR脂肪抑制扫描(FS).结果脂肪类病变(脂肪瘤或含脂肪性病变)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或含有高信号成分,脂肪抑制呈无信号或极低信号部分;其他病变多呈T1WI稍低信号、T2Wl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欠清,FS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同时有较好的对比度.结论脂肪抑制能特异性地鉴别表现为高信号的病变是否为脂肪组织或含有脂肪成分,同时增加图像的对比度,突出液体的特征,提高了对许多异常诊断的敏感性,并可减轻或消除运动及化学位移伪影,提高了对比度噪声比和信噪比,还能突出注射顺磁性造影剂的异常增强,因此,FS在骨髓肌肉系统的检查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敏;刘锦文;黄尧生;孟悛非;黄旭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囊性淋巴管瘤因临床和X线平片上缺乏特异性而容易误诊,且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拟讨论一些注意不足的问题,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患者,男,52岁,有高血压病史数年;因发现左颈前肿物(后手术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个月而入院手术;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症状.住院期间胸片检查发现右上纵隔肿物而进一步检查.……
作者:朱国明;宋亭;肖有成;郑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所见.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应及时复查CT,明确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其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结论心源性脑梗死与本病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参考文献简要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肖壮伟;林顺发;欧利民;庄伟端;黄旭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核素骨显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检查结果,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高峰时间.方法对116例食管癌术后的患者依病程分为2组,一组为术后12个月内,另一组为大于12个月.对其二组分别行核素骨显像检查,观察其结果.结果发现食管癌术后12个月内者,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38.24%,高于大于12个月组,后者为14.58%;腺癌的骨转移阳性率为48.28%,而鳞癌为21.83%.结论核素骨显像对食管癌术后1年内的监测有一定的意义,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时间、病理分型,选择核素骨显像检查,以免造成漏诊.
作者:李俊雄;罗修文;欧阳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加深对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110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观察其形态、演变过程.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为多,占67.2%.15例为单纯性硬膜下积液,52例与其他颅脑损伤并发.CT表现47例可见颅盖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弧线形水样密度影,39例可见大脑镰旁条形或线形水样密度影.本病一般初发现时积液量较少,41例在12周内积液增多.65例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吸收;2例积液渐增多且量较大,手术后痊愈.结论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既可发生于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也可位发生于大脑镰旁,故CT扫描范围应包括额顶部上矢状窦层面;急性硬膜下积液大多数可自行吸收,但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作者:夏东;刘建平;黄花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提供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制定肝癌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计划,对临床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试行实验健康教育计划,在计划实施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照组40人及实验组55人进行健康知识调查,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后,患者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平均分)比实施前提高16.4分(P<0.01).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
作者:刘幼方;罗燕玲;许红璐;龙腾;蔡丽娥;张伟玲;唐碧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