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毛明伟;林檬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8例,对患者先进行临床检查和MRI检查,然后进行关节镜手术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临床检查和MRI检查两种方式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情况、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临床检查前交叉韧带的真阳性率为38.46%较MRI检查66.67%显著较低(P<0.05);临床检查前交叉韧带的假阴性率为21.79%较MRI检查2.56%显著较高(P<0.05);MRI检查的准确度为94.87%、敏感度为66.67%较临床检查70.51%、38.46%显著较高(P<0.05)。结论 MRI检查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其检查结果能为关节镜检查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提供重要依据,在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应予以应用推广。
作者:陈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脏Ⅳ病变肿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肝脏IV病变肿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针对性分析MRI增强扫描对肝脏IV病变肿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35例患者中检出肝脏IV病变肿瘤患者32例,检出率达到91.4%。MRI平扫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动态增强可见肝脏Ⅳ段病灶从边缘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强化程度类似于血管,冠状位及轴位终可见肝脏Ⅳ段病灶基本被造影剂填充完全,仅仅有少许纤维疤痕。结论 MRI增强扫描在肝脏IV病变肿瘤的的诊断过程中,能够较为准确诊断,有助于早期的外科干预,因此MRI增强扫描可作为肝脏IV病变肿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
作者:李春宏;苏凯;罗康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并总结Castleman 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病理证实为Castleman 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结果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中位年龄31.5岁。8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位于纵膈4例,右前胸壁1例,腹膜后1例,盆腔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有散在斑点状钙化,1例有点状钙化,1例有囊变坏死等特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和延迟期,其中1例肿块周围或内部可见增粗的血管影;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Castleman病较少见且易误诊,常表现为良性肿块特征,部分病灶伴有钙化,了解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检出本病。
作者:汪兵;戴懿;谢婷婷;朱熠;黄嵘;王成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pleura, SFTP)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4例SFTP均位于右侧胸腔,均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胸壁,肿块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大小约5.0cm×3.9cm-19.0cm×15.0cm。CT平扫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2例较小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肿块均表现为轻度强化,2例肿瘤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34和Bcl-2的阳性率均为100%(4/4);S-100、SMA、CK的阴性率均为100%(4/4)。结论 CT扫描发现起源于叶间胸膜或侧胸壁的椭圆形、类圆形实性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应想到SFTP可能。
作者:余洪;张文;刘衡;柏永华;骆科进;张体江;李邦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 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作者:徐海滨;王学淳;张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对额颞顶叶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大小、类型、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病变级别等CT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诊断出星形细胞瘤26例,少枝胶质瘤7例,3例室管膜瘤以及2例髓母细胞瘤。其中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32例。11例患者出现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4例伴有脑内出血现象者。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对右侧额颞顶叶胶质瘤的诊断过程中,够清楚地显示出胶质瘤发育形态、大小,还能够确诊出胶质瘤类型和阶段,以及其侵犯周期组织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余宏;毛明伟;林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子宫多发肌瘤术前分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0例子宫多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证实及病理诊断比较,观察CT平扫、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的子宫多发肌瘤分期情况。结果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82.2%,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符合率61.1%,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子宫多发肌瘤的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明蓉;李立为;张东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T2 mapping 成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髁软骨对吻损伤临床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且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规律复查膝关节MRI患者共计39例。成像序列包括冠状位TSE-T2WI、矢状位TSE-T1WI、TSE-PDWI及TSE-3D-SPC-FS。完成扫描后基于梯度回波序列进行T2 Mapping扫描。测量项目包括:评估股骨髁对吻损伤的ICRS(国际软骨修复协会)分级,局部软骨厚度及T2 Mapping下的T2值。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三个月时软骨损伤分级明显降低(χ2=6.317,P=0.042)。而术后三个月与半年(χ2=4.452,P=0.108),术后半年与一年(χ2=5.638,P=0.05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不同随访期测量对吻损伤部位软骨厚度中,术前术后在矢状面前(F=0.067,P=0.797)、中(F=0.086, P=0.832)、后部(F=0.073,P=0.688)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T2 Mapping测量中。对吻损伤部位的软骨T2 Mapping图像显示关节软骨连续但不完整,局部信号混杂不均,色阶部分呈橘红色或红色, T2值明显增高。但对损伤局部的T2值进行术前术后比较,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F=0.375,P=0.093)。结论 T2 Mapping 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软骨损伤的变化情况:在术后一年的观察期中,术后3个月对吻损伤的骨髓水肿逐渐消失,但软骨厚度和T2值无明显变化。
作者:周雯;黄嵘;戚玉龙;戴鲁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 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胡中华;周科峰;孔晓健;陈张;吴一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MRI扫描在诊断左侧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经我治疗的36例左侧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CT平扫+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通过CT平扫+MRI检查显示,36例患者中共检查出37个肿瘤,35例患者为单发。37个肿瘤大径为1.4cm-6.7cm,平均(4.12±0.3)cm,肿瘤以类圆形或者圆形为主有16个。36例患者中累及前颅窝4例,累及中颅窝7例,累及后颅窝1例。此外有出血状况者2例,17例患者出现坏死、钙化特征。结论 CT平扫结合MRI扫描能够清楚显示蝶骨嵴脑膜瘤的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及周围重要结构受累情况,术前全面细致地评估肿瘤的各种影像学特征且定性诊断准确率高,对于后期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及初步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朋旗;吕永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DWI及SW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序列扫描对脑微出血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SWI检出CMB阳性38例(54.29%),主要分布在基底节-丘脑区、皮质-皮质下区,脑干相对少,SWI序列上表现出圆形、点状低信号病灶。MRI常规序列显示CMB均为阴性,DWI显示CMB阳性6例(8.57%)。SWI对CMB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序列、D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SWI序列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微出血阳性检出率相比常规MRI及DIW明显高,可作为脑微出血诊断的首选方式。
作者:罗何婷;董玮;鹿晓君;刘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并对比超声造影、CT、MRI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卵巢肿瘤患者的超声造影、CT及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学结果对比。结果 MRI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略高于超声造影检查,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CT诊断准确率低于MRI、CT(P<0.05)。超声造影上,良性肿瘤实性成分为主表现为从瘤体周边向内部灌注,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囊壁呈环状不均匀增厚。恶性肿瘤实性成分为主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多数肿瘤体内部向周边病灶强化;囊性成分为主组织囊壁及囊内分隔明显增强。CT表现上,良性肿瘤以囊性多见,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恶性肿瘤有“分叶征”,或多房性;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肿块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MRI表现上,良性肿瘤囊性成分为主组织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有轻、重度强化;实性成分组织为主可见MRI信号不规则,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为延迟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以囊实性病灶或实性病灶为主,囊实性部分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多呈结节或乳头状从囊内突出囊外;实性部分T1WI等或低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中重度明显强化。实性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后信号不均,部分见腹水、淋巴结转移或盆腔受侵。结论超声造影是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方式之一。
作者:郭利清;杨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与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鼻咽纤维镜病理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患者77例,放化疗前行DCE-MRI以采集相关参数,包括正性增强积分PEI、大上升斜率MSI、大下降斜率MSD、达峰时间TTP等。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的表达,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HIF-1α的阳性率为75.57%。与HIF-1α阴性的患者相比较,HIF-1α阳性的患者的缓解率、控制率、生存率明显降低,肿瘤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另外,HIF-1α阳性的患者的第1、2、3年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HIF-1α阴性的患者(P<0.05)。与HIF-1α阴性患者相比,HIF-1α阳性患者的MSD、PEI、MSI和TTP显著增高(P<0.05)。结论 DCE-MRI相关参数与HIF-1α阳性高度相关,预示着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预后不良,对于鼻咽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孟云;程敬亮;张春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舌根部恶性肿瘤(舌根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舌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资料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例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I在舌根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显示15例左侧舌根病灶,8例右侧舌根病灶,5例为中侧舌根病灶;舌根癌T分期结果敏感性85.71%较临床分期敏感性64.29%显著高(P<0.05);大径测量MRI测量值(3.52±0.41)cm与样本测量值(3.45±0.41)cm无显著差异(P>0.05);MRI舌根癌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与MRI上所显示原发灶大径成正相关。结论 MRI可作为舌根癌中诊断的首选方法,MRI对舌根癌淋巴转移检测有一定意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作者:张兴安;谭小尧;张兰芳;王华东;韩新生;明华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肺部HRCT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入我院并确诊的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且肺部HRCT资料完整的儿童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HRCT图像。结果单发或多发结节2例;磨玻璃密度影9例;间隔增厚、胸膜增厚10例;小泡状透亮影4例,其中3例磨玻璃密度影及1例小泡状透亮影合并小叶间隔、胸膜增厚。所有患者HRCT图像均未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肺部HRCT表现包括单发或多发结节、磨玻璃密度影、间隔、胸膜增厚、小泡状透亮影等,HRCT可清晰显示患者肺部改变及转归。
作者:赖华;李淑琴;贺明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RI中同反相位成相、表观扩散系数以及DWI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诊断或随访确认为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45例,其中65例恶性患者共计80个椎体,良性疾病共计50个椎体。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对比良恶性疾病的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2组椎体的ADC值、SIR值和SAR值,应用ROC曲线确定佳诊断指标以及诊断界值。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常规DWI序列信号并无规律可言;良性组ADC值(2.35±0.42)×10-3mm2/s高于恶性组(1.89±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9,P<0.001);良性组SIR值为(0.65±0.23),恶性组为(1.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8,P<0.001),良性组SAR值为(0.52±0.42),恶性组为(0.1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1,P<0.001)。SAR值、SIR值以及AD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5.1%、72.4%和96.5%, ADC的佳诊断界值为0.837。结论 DWI信号不能用于准确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其中以ADC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傅忠;赖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应用X线、CT及MRI诊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103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分别应用X线、CT及MRI检查,观察与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宽,CT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且模糊,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现长T2、T1;MRI0级强直性脊柱炎的检出率16.50%均比X线、CT0.00%高,且MRI、CT于Ⅰ级和Ⅱ级检出率31.07%和32.04%、30.10%和30.10%均比X线7.77%和15.53%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RI关节面骨质囊变与关节面侵蚀检出率85.44%与96.12%均分别比X线34.95%与63.11%、CT67.96%与80.58%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X线、CT及MRI诊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且MRI在组织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具有更高检出率,临床需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尽早确诊,并为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供借鉴。
作者:周萍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68例AG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评估MRI对AG患者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术后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结果术前MRI检查对AG患者肿瘤分级的正确评估率为94.1%(64/68),其中WHOⅠ-Ⅳ级的准确率分别为86.7%(13/15)、95.0%(19/20)、96.3%(26/27)和100.0%(6/6)。术后1年的跟踪随访确诊复发9人,复发率为13.2%;MRI检查见13个复发灶,信号均匀1个(7.7%),信号不均匀12个(92.3%);无强化表现0个(0.0%),结节状强化1个(7.7%),片状强化2个(15.4%),花环状强化9个(69.2%),团块状强化1个(7.7%);瘤周轻度水肿1例(7.7%),中度水肿5例(38.5%),重度水肿7例(53.8%)。结论 MRI检查在AG患者术前分级及术后复发评估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张绪翠;曲宝俊;华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对CT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入我院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5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 BMI<23。将其抽签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20HU;B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30HU;C组25例,扫描触发阈值140HU。根据患者个人体质数(BMI)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测量左冠开口、右冠状开口、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近段血管的CT、SD平均值,并据此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估的客观依据,由2名经验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不同触发阈值下的指标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B组扫描的强化SD值分别较A、C2组低,SNR较A、C2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分别较A、C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作为CT冠状动脉造影中常用的扫描方法,双源CT将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在130HU时能获得较好质量的图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春英;边当绒;杨西海;激扬;李颖;白银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析超声联合64层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62例复杂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采取超声及64层CT检查,以手术证实结果为基准,将超声、64层CT及联合检查诊断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各种心脏畸形共计158处,节段分析法得到:心内与房室连接处畸形共82处、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共48处、心外大血管畸形共28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8%(145/158)、CT检查为91.1%(144/158),联合检查为97.5%(154/158),联合确诊率明显更高,与超声及CT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64层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获取患者心脏缺损及异常通道部位、畸形血管走行方向、冠状动脉与体肺侧支血管异位开口等信息,让疾病情况得到良好显示,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借鉴价值大。
作者:李维昌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