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中的应用价值

成明富;常小娜

关键词:胸部, 腹部, 复合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
摘要:目的 评价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ATA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0例ATACI患者行一站式MS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49例胸部CR、94例腹部US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300例ATACI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CPR、MIP、MinP以及VR等,并与轴位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对胸壁外伤、胸膜外伤、肺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与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腔少量积血、气腹、膈肌以及骨损伤与U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轴位图像与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MSCT检查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及时、准确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应列为ATACI首选检查手段;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ATACI作出准确和“立体”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使用.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2例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28层CT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成像方法包括动态容积扫描及CT工作站的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树枝状扩张.6例(35.99%)表现为管壁浸润型:4例(33.33%)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例(16.67%)表现为乳头状型.利用E BW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清楚显示了肝门部胆管癌病变本身情况及临近结构受累及情况,胆管造影下的CT三维重建技术完整显示了胆管树及左、右肝管受侵狭窄情况.结论 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于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块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扩散、血管有无受侵犯、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胆管扩张程度及有无腹水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128层螺旋CT对肝门部胆管癌全面的影像学观察与分型,对估计预后及临床治疗方法、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德生;王正芳;李兴胜;赵毓;吴玉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情景模拟教学在放射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教学在放射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09年-2012年探讨性的将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应用于放射科护生的临床实习之中,首先模拟设计一般检查流程、典型病例检查流程,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练,并提出思考问题,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 实习护生对我科的教学满意度达到99%,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100%,患者满意度达到95%,临床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达到97%,对影像知识回答的正确率达到98%.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提高放射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科理论、专科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一种较好的放射科护生培训方法.

    作者:赵丽;李雪;刘俊彾;卢蓉;龚水根;张乐天;郭广阔;张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枸橼酸铁铵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口服枸橼酸铁铵前后对MRCP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怀疑有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口服枸橼酸铁铵前后的MRCP图像质量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服用枸橼酸铁铵前后MRCP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P<0.001).口服枸橼酸铁铵后,可有效抑制胃、十二指肠肠道内的液体高信号.结论 枸橼酸铁铵作为一种口服阴性对比剂,应用于MRCP成像检查中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吕传国;范晔辉;顾庆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3例平片,4例CT,6例MR,6例MR均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枕骨3例,颞骨2例,额骨1例;平片病变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CT上显示病灶位于板障,内外板呈膨胀性骨质改变,骨质破坏以内板为著,囊肿呈等低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脂质成分;MRIT1WI主要表现为稍低信号伴有不均匀高信号,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伴有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肿不强化,病变一侧的硬脑膜保持完整且明显强化.6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颅骨板障来源表皮样囊肿.结论 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及MR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更有帮助.

    作者:文华;李黎明;李武铭;颜剑豪;黄海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64排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扫描对大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纤维大肠镜检查诊断或怀疑大肠癌的83例患者进行64-MSCT容积扫描和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获得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将诊断和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4-MSCT对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肠腔及肠壁的病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有无受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影像分期与病理TMN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T0期100%,T1期89.4%,T2期85%,T3期88.9%,T4期100%;N0期100%,N1期57.9%,N2期53.4%,N3期78.3%;M0期100%期,M1期98.2%.结论 64-MSCT能对大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

    作者:官晓晖;马隆佰;林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表现

    目的 分析21例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表现,以提高对HLD成年期的认识.方法 21例HLD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作MRI增强检查.结果 颅脑MRI检查21例中,20例有异常发现.累及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20例,丘脑15例,中脑10例,额顶叶10例,桥脑7例,尾状核3例,胼胝体压部2例,小脑齿状核1例.20例合并脑萎缩;3例MRI增强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强化,1例额叶病灶呈轻度脑回样强化.本组21例中,2例额叶病灶及1例小脑齿状核病灶稍不对称,其余病灶均呈两侧对称性分布.结论 成年人HLD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对称性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额顶叶白质,多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作者:王振波;刘彬;刘含秋;李德龙;王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能谱CT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GSI)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天津市静海县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甲状腺能谱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0例(35个结节)与15名健康志愿者的甲状腺进行分析.用能谱CT行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采集后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测量并计算病变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35个甲状腺结节中乳头状腺癌15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0个.乳头状腺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与正常甲状腺组的碘浓度(mg/cm3)分别为,平扫期:0.39±0.16、0.81±0.23、1.80±0.29;动脉期:1.13±0.45、3.53±0.42、5.78±0.42和静脉期:2.99±0.35、2.44±0.48、4.58±0.43.曲线斜率分别为平扫期:0.32±0.36、0.91±0.40、2.45±0.23;动脉期:1.78±0.34、4.32±0.43、6.44±0.43和静脉期:3.12±0.35、2.59±0.33、5.12±0.57.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三组间的碘浓度和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CT形态学及能谱成像技术,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赵超;纪盛章;宫长水;张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肛肠水囊填塞MR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成像中使用自制肛肠水囊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水囊放置前后肛瘘病变的显示率、瘘管末端位置以及MRI分型的符合率.结果 22例患者共有26个内口,22条主瘘管,16条支管,23个外口,8例伴肛周脓肿或感染.放置水囊前后MRI上内口的显示率分别为76.9% (20/26),69.2% (18/2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74,P>0.05);主瘘管、支管及外口数与放置水囊前相同,分别为100% (22/22),100% (16/16),91.3%(21/23).使用水囊前后,MRI对瘘管末端位置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5,P<0.05),MRI对肛瘘分级的符合率有统计学意义(x 2=4.82,P<0.05).结论 通过自制肛肠水囊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分辨瘘管末端位置,从而使肛瘘的分级更为准确.

    作者:刘灵灵;陆锦贵;陈军;顾红梅;周玉杰;袁旭钰;赵爱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现弥散系数(ADC)对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的诊断及分级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ADC值,分析胰腺不同组织之间ADC值结果.结果 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中,11例位于胰体尾部,8例位于胰头颈部,2例为多发病灶;1 7例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G1);4例伴肝或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MR-DWI上均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3例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呈明显高信号,测得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分别为(1.321±0.049) ×10-3mm2/s、(1.135±0.059)×10-3mm2/s、(0.987±0.064)×10-3mm2/s,且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两两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在DWI上扩散受限呈高信号,且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有一定价值.

    作者:胡兴荣;李顺振;谭必勇;邱妮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与左下肺隔离症的CT表现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ASALLL)与左下肺隔离症(P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ASALLL及25例确诊为左下肺PS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两者的病灶形态、与支气管关系、供血动脉起源及直径等.结果 反复咳嗽及咳痰分别见于21例及15例左下肺PS患者,咯血见于16例ASALLL患者(P<0.05).左肺下叶呈毛玻璃影见于1 6例异ASALLL患者,左肺下叶肿块见于2 2例左下肺PS患者(P<0.01).16例ASALLL患者的左肺下叶支气管正常,25例左下肺PS与支气管不相连(P<0.01).ASALLL的异常动脉直径(11.88±1.13mm)大于左下肺PS的异常动脉直径(5.96±0.98mm) (P<0.01).结论 ASALLL与左下肺PS的CT表现不同,CT增强扫描可确诊ASALLL.

    作者:柏明军;覃杰;黄邵洪;郭月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组织病理间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6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MD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 淋巴瘤14例,多累及两个以上的分区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受累,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呈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为主;淋巴结结核8例,以单个区域分布为主,可见钙化与淋巴结周围渗出性改变,增强见蜂窝状、分房状厚壁强化;淋巴结转移36例,以两个以上的分区、中心坏死及薄壁环状强化明显;巨淋巴结增生4例,肿块密度均匀伴持续性血管样强化,结论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相关,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韦树华;董江宁;李乃玉;王传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学的双能量CTA研究

    目的 颈动脉复杂斑块(不规则或者溃疡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预示因子.本研究通过双能量CTA(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分析复杂斑块的发生频率和部位,及其与狭窄度,心血管风险因子,和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DECTA评价451例急性脑缺血患者,斑块表面的形态学分为三类:平滑,不规则及溃疡.溃疡部位分为位于狭窄大处近端和远端.结果 共542条颈动脉可见斑块,三类斑块数量为:平滑斑块325 (60%);不规则斑块125 (23%);溃疡斑块92(17%).其中81(72%)个溃疡位于大狭窄近端.复杂斑块更多见于狭窄度>30%的血管(P<0.001).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OR,4.1).症状侧复杂斑块发生率高于无症状侧(P<0.01).结论 DECTA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复杂斑块多伴有血管中重度狭窄.溃疡多位于大狭窄处近端,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

    作者:周文珍;殷信道;王丽萍;刘圣华;靳明旭;吴正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IMT的CT、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8例IMT患者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CT、MRI检查.1例只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者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密度均匀2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扫描表现1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上表现为病灶中间及边缘为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粘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显著的帮助.

    作者:史瑞雪;王丽;余梦菊;向之明;李晶;陈汉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ATA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0例ATACI患者行一站式MS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49例胸部CR、94例腹部US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300例ATACI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CPR、MIP、MinP以及VR等,并与轴位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对胸壁外伤、胸膜外伤、肺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与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腔少量积血、气腹、膈肌以及骨损伤与U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轴位图像与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MSCT检查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及时、准确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应列为ATACI首选检查手段;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ATACI作出准确和“立体”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使用.

    作者:成明富;常小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观察骨折金属内固定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寻找一种能够清楚,全面的显示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对多层螺旋CT (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不同部位骨折金属内固定器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37例不同部位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病人,全部行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同时对原始图像进行MPR、SSD或VR重建,观察内固定器的显示效果.结果 脊柱内固定术6例,骨盆4例,髋关节3例,股骨4例,髌骨1例,胫腓骨8例,踝关节6例,跟骨3例,肘关节2例.37例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经横断面扫描及MPR、VR重建均可明确显示,横断面扫描对内固定器的完整性显示欠佳,但可观察某一平面内固定器的情况.MPR法的矢状位与冠状位,对椎体与长骨内固定器显示为清楚,同时对骨折线及骨痂形成也可明确显示.VR或SSD法显示的内固定器立体、直观,适用于骨盆以及不规则骨金属内固定器的观察.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以横断面扫描为基础的情况下,结合MPR的矢状位与冠状位、SSD或VR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金属内固定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观察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伟;刘浩;吴前芝;殷信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相关颅脑并发症的MRI表现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方法 收集1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且排除了白血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的侵犯,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化疗加预防性鞘内化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相关脑实质MRI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1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脑内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4例有脑白质病变,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脑膜炎,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有脑萎缩,2例同时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1例同时有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对显示白血病治疗相关脑内异常改变较为敏感,选择性行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变和指导治疗.

    作者:林飞飞;干芸根;张龚巍;王宏伟;周洋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后纵膈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1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胸部平片示右下纵膈卵圆形肿块.CT扫描:后下纵膈脊柱右前方见一卵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19cm×3.72cm×8.21cm,病灶边界清晰,其内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30.1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约65.2HU(图1-2).MRI扫描: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图3),抑脂序列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仍强化.冠状位示病灶沿椎体向下生长至腹膜后,前缘与心脏及肝脏、左侧与腹主动脉、后方与脊柱界限清楚,下腔静脉受压略向前外移位,管腔无明显变窄,相邻平面椎间孔未见增宽,相邻胸椎未见骨质破坏.诊断:考虑右下纵膈良性肿瘤,周围神经源性.手术病理,巨检:肿块质软,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粉色,部分区域粘液变及钙化.病理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伴散在钙化(图4).

    作者:叶喜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并脑转移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反复咳嗽、胸痛1O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无外伤及结核病史.体查:发育中等,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1.1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平片示右膈上与脊柱间见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CT:平扫示右侧胸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大小约8.7cm×7.8cm,密度不均匀,中心见点状钙化,右肺实质受压,肿块与侧胸膜及膈胸膜相连(图2,3);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包膜及囊性低密度区(图4).CT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

    作者:郑海军;李晓杰;黄义强;刘尧斌;李武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瘢痕妊娠MRI特点

    目的 探讨瘢痕妊娠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19例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总结其MRI特点.结果 一是孕囊着床的位置,目前剖宫产大都采用子宫下段横行切口,因此孕囊易着床于子宫峡部前壁瘢痕处,可位于切口表面、陷于切口内或自切口处向前壁膀胱方向突出.二是孕囊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单纯囊状结构和混杂信号团块.三是瘢痕处肌层变薄,肌层连续性中断,与膀胱间隔变窄.四是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胎盘植入等合并症.结论 MRI是诊断瘢痕妊娠的有效手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作者:周芳;许乙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CT增强对比剂的不同浓度和流速对肾脏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 CT扫描增强对比剂的不同浓度和流速对肾脏增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的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300mgI/mL、350mgI/mL)和不同流速(3mL/s、5mL/s)碘海醇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浓度相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比较,左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肾脏动脉、肾脏静脉血管显影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皮质、肾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浓度不同流速增强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各部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较高碘海醇使用浓度和较快的注射流速可能对肾脏血流显影具有更好的帮助,推测使用更浓度的碘海醇和较快的注射流速可能会增强增强扫描的质量.

    作者:凌寿佳;曾冠珍;韦启君;黄福灵;宋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