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斌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反复咳嗽、胸痛1O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无外伤及结核病史.体查:发育中等,右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1.1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平片示右膈上与脊柱间见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CT:平扫示右侧胸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大小约8.7cm×7.8cm,密度不均匀,中心见点状钙化,右肺实质受压,肿块与侧胸膜及膈胸膜相连(图2,3);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包膜及囊性低密度区(图4).CT诊断:右肺下叶肺母细胞瘤.
作者:郑海军;李晓杰;黄义强;刘尧斌;李武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寻找一种能够清楚,全面的显示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对多层螺旋CT (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不同部位骨折金属内固定器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37例不同部位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病人,全部行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同时对原始图像进行MPR、SSD或VR重建,观察内固定器的显示效果.结果 脊柱内固定术6例,骨盆4例,髋关节3例,股骨4例,髌骨1例,胫腓骨8例,踝关节6例,跟骨3例,肘关节2例.37例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经横断面扫描及MPR、VR重建均可明确显示,横断面扫描对内固定器的完整性显示欠佳,但可观察某一平面内固定器的情况.MPR法的矢状位与冠状位,对椎体与长骨内固定器显示为清楚,同时对骨折线及骨痂形成也可明确显示.VR或SSD法显示的内固定器立体、直观,适用于骨盆以及不规则骨金属内固定器的观察.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以横断面扫描为基础的情况下,结合MPR的矢状位与冠状位、SSD或VR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金属内固定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观察骨折金属内固定器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伟;刘浩;吴前芝;殷信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3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 13例肺隔离症患者12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0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囊性肿块6例,囊实质性肿块4例,实质性肿块2例,局部肺气肿、肺血管增多紊乱1例.13例患者共发现14支供血动脉,均发自胸主动脉(10支)、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及肺动脉(1支),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决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静然;杨峰;余河;叶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经病理切片的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诊断和病理切片两种方法对结肠癌进行确证,比较两种手段的相关性.并且对术后复发的患者同样进行这两种方法的对比.结果 CT诊断术前结肠癌的准确度为85.3%,相关系数为0.856,与病理切片相关性高(P<0.05).术后复发的患者为4 5例,发生率为37.5%.CT诊断复发结肠癌的准确度为93.3%,与病理切片组相关性高(P<0.05).而且CT对结肠癌的各种分期与病理切片的结果相关性高(P<0.05).结论 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准确度高,与病理切片结果相关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郭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IMT的CT、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8例IMT患者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CT、MRI检查.1例只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者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密度均匀2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扫描表现1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上表现为病灶中间及边缘为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粘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显著的帮助.
作者:史瑞雪;王丽;余梦菊;向之明;李晶;陈汉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3例平片,4例CT,6例MR,6例MR均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枕骨3例,颞骨2例,额骨1例;平片病变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CT上显示病灶位于板障,内外板呈膨胀性骨质改变,骨质破坏以内板为著,囊肿呈等低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脂质成分;MRIT1WI主要表现为稍低信号伴有不均匀高信号,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伴有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肿不强化,病变一侧的硬脑膜保持完整且明显强化.6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颅骨板障来源表皮样囊肿.结论 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及MR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更有帮助.
作者:文华;李黎明;李武铭;颜剑豪;黄海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间断左侧腰痛3年,平卧加重2个月.体检:左肾区叩击痛,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行B超发现左肾区低回声肿块,约142mm×100×11Omm.1.1 CT检查 平扫左侧腹部见巨大团块状影,主要位于左肾下方,较大截面大小约140mm×95mm内见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灶及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74~25HU,其内软组织结节影可见周缘不均匀延迟强化为主,CT强化值约60HU,大部分区域可见包膜,但相邻左肾略挤压、左肾下极被包裹、分界不清,左侧肾周筋膜增厚,邻近降结肠推挤、向前移位(图1-3).CT诊断:(1)左肾周脂肪肉瘤;(2)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肾周慢性血肿,以前者可能性大.建议穿刺活检.
作者:瞿中威;陈丹;张亚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正反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在椎体压缩骨折病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GE HDX 1.5T)对169例267个椎体进行常规扫描和CSI扫描,测量并计算相对信号强度(反相位信号强度/正相位信号强化,SIR).根据临床表现、年龄、病理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将267个椎体分为正常组33例33个椎体,良性压缩骨折组77例103个椎体(40个胸榷、63个腰椎),恶性压缩骨折组59例131个椎体(6个颈椎,50个胸椎,67个腰椎,8个骶椎).对各组SIR值进行F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正常组相对强度平均值为(0.5117±0.1468).良性压缩骨折组相对强度平均值为(0.7195±0.1475).恶性压缩骨折组平均信号强度(0.8458±0.1231).2.各组间进行独立样本F检验,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P<0.05).结论 正常椎体组SIR小,良性压缩骨折组SIR次之,恶性压缩骨折组SIR大.正常组与良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对信号强度有重叠.CSI成像对椎体压缩骨折的良恶性压缩骨折有鉴别意义.
作者:肖梦强;刘金丰;沈梓璇;罗妮苑;彭广宇;胡小露;谭丽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瘢痕妊娠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19例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总结其MRI特点.结果 一是孕囊着床的位置,目前剖宫产大都采用子宫下段横行切口,因此孕囊易着床于子宫峡部前壁瘢痕处,可位于切口表面、陷于切口内或自切口处向前壁膀胱方向突出.二是孕囊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单纯囊状结构和混杂信号团块.三是瘢痕处肌层变薄,肌层连续性中断,与膀胱间隔变窄.四是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胎盘植入等合并症.结论 MRI是诊断瘢痕妊娠的有效手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作者:周芳;许乙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制乳腺托架联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在乳腺疾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乳腺疾病患者,应用自制乳腺托架联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5分评分法对不同序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其对病灶的显示,分析不同序列对不同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图像均无0评分,Axi-DWI、3D-LAVA、Sag-T2WI-FS分别有6例(10.3%)、5例(8.6%)、3例(5.2%)1分评分,不能用于诊断.评分3分及以上者,Axi-T2WI-STIR比例高,为86.2%,Axi-DWI序列比例低,为37.9%.对于肿块性病变的检出,Axi-T1WI-FSPGR序列检出率低,为54.3%,DWI和LAVA序列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4.3%和100%,与病理诊断大致符合率为80%.对于乳腺硅胶假体破裂,以T2WI-STIR序列显示清晰.结论 应用自制乳腺托架结合8ch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乳腺扫描,完全可以获得高质量的MR图像,并对不同的乳腺疾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柱;王晓燕;谭雪林;郭坤;周英;郝静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总结所有入组病例的MR图像征象,单纯胼胝体发育不良者40例,其中胼胝体完全未发育者2例,部分未发育者1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者11例,胼胝体部分发育不良者14例.单纯性胼胝体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胼胝体部分或完全发育不良,变薄,或者胼胝体部分或完全未发育.胼胝体发育异常伴其他脑发育异常者92例.除了单纯性胼胝体的结构或形态异常,还伴有包括侧脑室增大、三脑室扩大上移,脑积水,透明隔缺如或透明隔间腔,脑白质发育不良,灰白质异位、脑裂畸形、脑回发育畸形、颅骨发育畸形,先天性表皮样囊肿及脑肿瘤等.临床上,部分患儿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重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育迟缓、癫痫.单纯性胼胝体发育异常的临床症状较伴有其他脑发育异常的轻.结论 MRI能够很好的显示胼胝体发育异常,并能对伴随的其他脑发育异常做出全面的评估.
作者:马静;方佳;波拉提;马钦;何新雄;宋法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1例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表现,以提高对HLD成年期的认识.方法 21例HLD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作MRI增强检查.结果 颅脑MRI检查21例中,20例有异常发现.累及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20例,丘脑15例,中脑10例,额顶叶10例,桥脑7例,尾状核3例,胼胝体压部2例,小脑齿状核1例.20例合并脑萎缩;3例MRI增强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强化,1例额叶病灶呈轻度脑回样强化.本组21例中,2例额叶病灶及1例小脑齿状核病灶稍不对称,其余病灶均呈两侧对称性分布.结论 成年人HLD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对称性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额顶叶白质,多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作者:王振波;刘彬;刘含秋;李德龙;王兴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扫描对大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纤维大肠镜检查诊断或怀疑大肠癌的83例患者进行64-MSCT容积扫描和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获得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将诊断和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4-MSCT对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肠腔及肠壁的病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有无受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影像分期与病理TMN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T0期100%,T1期89.4%,T2期85%,T3期88.9%,T4期100%;N0期100%,N1期57.9%,N2期53.4%,N3期78.3%;M0期100%期,M1期98.2%.结论 64-MSCT能对大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
作者:官晓晖;马隆佰;林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医学影像学系2010级、2011级临床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进行影像诊断学见习课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教学.教学内容均选择影像诊断学呼吸系统相关章节.以随堂小测验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 在影像诊断学见习课教学中,PBL教学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彭如臣;沈秀芝;张雪梅;石逸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ATA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0例ATACI患者行一站式MS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49例胸部CR、94例腹部US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300例ATACI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CPR、MIP、MinP以及VR等,并与轴位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对胸壁外伤、胸膜外伤、肺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与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腔少量积血、气腹、膈肌以及骨损伤与U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轴位图像与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MSCT检查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及时、准确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应列为ATACI首选检查手段;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ATACI作出准确和“立体”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使用.
作者:成明富;常小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下丘脑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下丘脑错构瘤CT、MR表现.结果 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内均匀等密度占位,MR表现为鞍上下丘脑区均匀等皮信号影,与灰结节和乳头体相连,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临床主要表现为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痫.结论 如患儿表现为性早熟或痴笑样癫痫,CT及MR检查发现鞍上下丘脑区等密度或等信号占位,增强无强化,应首先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本病应与其它鞍区肿瘤鉴别.
作者:李祖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方法 收集1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且排除了白血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的侵犯,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化疗加预防性鞘内化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相关脑实质MRI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1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脑内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4例有脑白质病变,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脑膜炎,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有脑萎缩,2例同时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1例同时有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对显示白血病治疗相关脑内异常改变较为敏感,选择性行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变和指导治疗.
作者:林飞飞;干芸根;张龚巍;王宏伟;周洋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行走不稳2月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及意识无异常.右侧肢体肌力约4级,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及桡骨膜反应(++),双膝、跟腱反射(++);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跟腱胫试验正常.双侧痛温觉、触觉及关节位置、震动觉正常.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
作者:张士文;戴捷;侯秋萍;于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颈动脉复杂斑块(不规则或者溃疡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预示因子.本研究通过双能量CTA(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分析复杂斑块的发生频率和部位,及其与狭窄度,心血管风险因子,和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DECTA评价451例急性脑缺血患者,斑块表面的形态学分为三类:平滑,不规则及溃疡.溃疡部位分为位于狭窄大处近端和远端.结果 共542条颈动脉可见斑块,三类斑块数量为:平滑斑块325 (60%);不规则斑块125 (23%);溃疡斑块92(17%).其中81(72%)个溃疡位于大狭窄近端.复杂斑块更多见于狭窄度>30%的血管(P<0.001).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OR,4.1).症状侧复杂斑块发生率高于无症状侧(P<0.01).结论 DECTA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复杂斑块多伴有血管中重度狭窄.溃疡多位于大狭窄处近端,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
作者:周文珍;殷信道;王丽萍;刘圣华;靳明旭;吴正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PROSET序列的三点计划扫描(3PPS)技术在盆区及臀区坐骨神经单一层面显示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 MRI扫描仪.首先,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6例腰腿痛患者的坐骨神经行冠状位PROSET序列扫描.然后,应用3PPS技术,分别在不同平面的冠状位图像上选取三点,扫描单侧坐骨神经.结果 应用3PPS技术,全部26条坐骨神经中24条均可在单一层面全长显示其盆区及臀区,扫描时间约为7分钟.2例不能在单一层面全长显示.正常坐骨神经在PROSET序列上呈条纹状稍高信号,走形自然、连续,神经周围的血管呈高信号,肌肉组织呈较高信号,神经与其邻近组织解剖关系清晰.6例腰腿痛患者中显示邻近血管压迫2例,血管与神经关系密切,脂肪间隙消失;神经源性肿瘤1例,能够清晰观察到肿瘤位于坐骨神经近端.结论 基于PROSET序列的3PPS技术能够在单一层面清晰地显示盆区及臀区坐骨神经全长.
作者:孟闫凯;徐凯;程广军;李绍东;荣玉涛;赵格非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