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龚亮;张冲林;甄清

关键词:CT诊断, 小儿肺炎, 支原体肺炎, 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2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肺部CT病灶的形态及分布,总结其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儿中,单侧肺叶发生病变688例,双侧病变592例;病变呈现为大面积斑片状影1101例,斑点状影496例,肺部纹理增多432例,条索状影256例,磨玻璃样影192例;病灶区支气管壁增厚992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128例,肺部CT可见空洞32例,胸腔积液144例。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CT征象表现具有多种类型,部分患儿可合并多种改变,诊断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目录总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3.0TMR多b值DWI在正常成人肾脏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肾脏在3.0TMR多b值DWI的特点及反映肾脏水分子弥散特征的佳b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iscovery MR 750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肾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b值选取50、100、300、500、800、1000s/mm2,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肾脏皮质及髓质的ADC值。结果 b值=50、100、300、500、800、1000s/mm2时,正常成人肾脏皮质的ADC值(×10-3s/mm2)分别为4.39±1.13、3.81±0.63、2.81±0.38、2.43±0.24、2.18±0.20、1.96±0.15,髓质的ADC值(×10-3s/mm2)分别为3.94±1.05、3.34±0.64、2.57±0.35、2.25±0.22、2.04±0.21、1.88±0.13,各b值下肾脏皮质与髓质的ADC值之间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3.0TMR多b值DWI在肾脏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b值取800s/mm2为反映肾脏水分子弥散特征的佳b值。

    作者:郭永榜;董国礼;刘念;刘倩倩;高才良;王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曲面重建配合薄层靶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曲面重建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经DSCT曲面重建及薄层靶重建显示输尿管结石患者,并经临床及随访确诊,所有52例患者均行泌尿系超声、KUB、IVP、DSCT检查。结果各影像检查发现输尿管结石例数分别为:超声36例,KUB+IVP38例,常规轴位CT扫描44例,CPR+靶重建52例。结论输尿管曲面重建结合薄层靶重建图像可以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及准确评价输尿管有无梗阻及其程度,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准确、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魏应敏;王牧;毛存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卡介苗相关播散性骨髓炎一例

    接种卡介苗后发生并发症时有发生,而引起多发性骨损坏者实属罕见,其引起骨质破坏影像表现至今国内外未见报道,我院搜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卡介苗性播散性骨髓炎,现报道如下。

    作者:瞿中威;陈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常规CTA与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优缺点。方法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后,分别进行常规CTA重建及减影CTA重建。由影像科头颈组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分析并进行诊断。126例患者于3-72小时内行金标准DSA检查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常规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27.17±5.89min;减影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15.62±3.02min;两组重建时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587 p=0.000),减影CTA可显著缩短重建时间。床突以上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略逊于常规组,但评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床突及以下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评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8.035,p=0.000)。常规CTA对脑动脉瘤检出总体诊断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6%,准确性为96.8%;减影CTA检出脑动脉瘤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均92.3%,准确性为99.2%;减影CTA与常规CTA综合评价动脉瘤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100%。结论减影CTA较常规CTA在颅底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减影CTA联合常规CTA综合评价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谭芳欢;管学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60例)、确诊为胆囊良性肿瘤(40例),正常受检者(40例)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各组胆囊内胆汁的CT值,以及胆囊癌和良性肿瘤组病灶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测量值均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胆囊癌组胆汁CT值(15.86±1.78HU)高于良性统计学分析肿瘤组(10.50±0.94 HU)和正常对照组(7.75±1.4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病灶平扫(36.13±1.52)、动脉期(52.38±3.01)、门脉期CT值(71.38±5.06)均高于胆囊良性肿瘤组(29.75±1.92、43.63±1.81、56.63±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中男女比例为1:2.2,良性肿瘤组中男女比例为1.4:1。结论胆囊内胆汁的CT值与肿瘤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对原发性胆囊癌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王忠富;陈国硕;陈志军;邱从坤;汤日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姚冰;付志辉;张璐;王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肝癌与肝转移癌MRI三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灶在MRI三期增强扫描中出现不同强化方式对日常扫描工作指导意义。方法收集经我院病理科证实的100例肝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43例;肝转移癌57例。所有病例由同一技师先进行标准的MRI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技师可根据临床需要在扫描后增加第四期延迟扫描。并由我科室两位副高以上诊断医师评估肝内病灶的强化情况,出具带有详尽描述的诊断报告。结果肝脏原发灶有42例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1]的增强模式,即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信号降低、延迟期信号低;仅有1例表现为动脉期低信号,延迟期信号强的情况。肝脏转移灶39例表现为动脉期信号低,门脉期、延迟期信号逐渐增强;有18例病人在前三期均未明显强化,在后加扫的延迟期病灶才逐渐强化。结论肝脏原发性肿瘤灶在MRI三期增强扫描中具备典型的造影剂“快进快出”模式,而肝脏转移性病灶则呈现为“慢进慢出”[2]的造影剂增强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扫描技师在日常操作过程中,灵活地对不同的病变给出恰当的扫描方式,尽可能多的将病灶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

    作者:陆皓;王丹;许国辉;任静;王闽;任胜辉;赵克;何雅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2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肺部CT病灶的形态及分布,总结其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儿中,单侧肺叶发生病变688例,双侧病变592例;病变呈现为大面积斑片状影1101例,斑点状影496例,肺部纹理增多432例,条索状影256例,磨玻璃样影192例;病灶区支气管壁增厚992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128例,肺部CT可见空洞32例,胸腔积液144例。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CT征象表现具有多种类型,部分患儿可合并多种改变,诊断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作者:龚亮;张冲林;甄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9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直径6.5-21.3cm,其中1例为实性肿块,8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边缘清晰,肿块实性成分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均值为(0.76±0.12)×10-3mm2/s。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上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相世峰;杨素君;宋利宏;王玉方;王廷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74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将74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分为无撕裂、单纯水平撕裂、放射状撕裂、联合水平撕裂、复杂撕裂及纵向撕裂六组,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MRI诊断盘状半月板各型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MRI检查诊断盘状半月板撕裂的敏感性为98.5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8.55%,阴性预测值为83.33%。其中诊断单纯水平撕裂、放射状撕裂、联合水平撕裂、复杂撕裂及纵向撕裂的敏感性分别为95.00%、83.34%、90.94%、84.61%、87.5%,特异性分别为81.48%、95.23%、95.23%、98.36%、100%。结论 MRI可较好的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进行诊断,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吴杰;朱小云;赖天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ADC值在常见病理组织学类型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宫颈癌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中晚期宫颈癌患者42例(其中A组为腺癌、12例,B组为鳞癌、3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行常规盆腔MRI及DWI扫描(取b值分别为0,400s/mm2;0,1000s/mm2);于矢状位及横断位ADC图划取ROI,测量宫颈癌病灶平均ADC值(ADC mean)。结果取b值0,400s/mm2时测得宫颈癌病灶ADC mean值较取b值0,1000s/mm2测得的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9,p<0.001),且后者产生的ADC图对盆腔解剖及病灶的显示较前者清晰;取b值0,1000s/mm2时,宫颈腺癌(A组)平均ADC值较宫颈鳞癌(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5,P=0.008)。结论高b值(0,1000s/mm2)ADC图测定的ADC值能更精确地反映宫颈癌肿瘤内部水分子扩散受抑制的状况;ADC值对宫颈癌腺癌、鳞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志军;李建生;汤日杰;张海南;卢斌贵;高影嫦;王忠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的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HPC中,位于颅内6例,筛窦1例,肺2例。6例颅内HPC中,2例为复发病灶。6例均边界清晰,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4例信号不均匀,其中3例可见明显坏死囊变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均呈明显强化。5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5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1例以宽基底相连。6例均未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均未见明显破坏征象。1例筛窦病灶形态不规则,分叶不明显,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受累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肺部病灶,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病灶,边界清晰,未见分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未见明显浸润征象及远处转移。结论原发于颅内、鼻腔鼻窦及肺部少见部位的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提高在少见部位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廉姗姗;王德玲;谢传淼;杨雅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64排VCT低电压扫描技术在头颈联合CTA检查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64排VCT低电压扫描技术用于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6例头颈部血管成像受检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B组36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曝光条件(120kV,400mAs),B组采用低电压技术(100kV,400mAs)。对两组受检者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图像噪声、头颈部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B组图像血管的显影强度(CT平均值)、图像噪声较A组略高,但两组检查的图像质量分级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明显降低,B组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3.16mGy)比A组(4.92mGy)约降低36%。结论应用64排VCT头颈部联合CTA低剂量扫描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是一种较有临床意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伟钦;朱光源;朱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U对肾发育不全和肾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MSCTU对肾发育不全和肾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35例肾发育不全及肾发育不良患者MSCTU影像学表现,分析各期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U皮质期和髓质期及MPR对11例肾发育不全诊断准确率为81.82%,患肾呈结节状或囊状,增强扫描无强化,MPR无肾动脉显示,排泄期及延迟期肾盂肾盏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U髓质期和排泄期及MPR对24例肾发育不全诊断准确率均为95.83%,延迟期诊断准确率为100%;患肾体积小,皮质薄,增强扫描皮质强化明显,MIP及VR图像显示肾动脉及静脉,排泄期及延迟期肾盂肾盏内对比剂充盈。结论 MSCTU多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期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肾发育不全及肾发育不良的漏误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培源;陈亮;张林;刘新疆;王旭;王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成人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spiral CT urography,CTU)对成人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及其并发症及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成人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泌尿系检查,获取原始图像数据后,在工作站使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CTU明确诊断15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其中单侧13例,双侧2例。并发输尿管结石2例,急性肾盂肾炎伴肾旁感染1例;合并肾癌、肾盂及输尿管癌各1例,输尿管下段囊肿2例,输尿管异位开口3例,肾融合1例,单纯性肾囊肿5例。结论 CTU能为诊断成人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及其并发症、合并症提供确切依据。

    作者:胡钢峰;王凯;陈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触发阈值的优化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以第3组大,第4组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

    作者:钟井松;胡春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腺癌血管侵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胰腺周围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胰腺导管腺癌的MDCT三期增强及后处理图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胰腺癌胰周动脉和静脉入侵的MD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获得MDCT判定不可切除肿瘤的阳性预测值。结果492例胰周大血管有157例受到肿瘤侵袭,其中动脉受侵64例,静脉受侵93例。有39%的受侵静脉(36/93)被肿瘤包绕大于1/2血管周长,而有97%(60/64)的受侵动脉被肿瘤包绕大于1/2血管周长甚至被肿瘤包埋(χ2=12.85,p<0.05)。有67%(62/93)的受侵静脉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受侵动脉只有35%(26/64)(χ2=9.62,p<0.05)。有70%(65/93)的受侵静脉管壁呈不规则状,受侵动脉管壁不规则只有42%(13/64)(χ2=10.78,p<0.05)。MDCT判定可切除肿瘤为21例,不可切除肿瘤为61例,不可切除性的阳性预测值为98%。结论 MD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好的对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胰腺周围大血管进行诊断,并能较准确的评估肿瘤是否可以切除。

    作者:黄丽军;张明波;陆志华;郝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体内结石成分分析技术在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体内结石成分分析技术在提高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80例根据KUB平片估计肾结石密度情况决定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的肾盏结石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做回顾性分析;选取2012-2013年间80例肾盏结石病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根据双能量CT肾结石成分评估结果决定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在一次碎石成功率、高工作电压平均值、轰击次数平均值、碎石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一次碎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一次碎石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39);实验组高工作电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高工作电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6-9KV工作电压段轰击次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6-9KV工作电压段冲击次数平均值,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9,p=0.032)。结论根据双能量CT体内肾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选择碎石病例、制定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肾结石一次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重要并发症,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方案个体化的新途径。

    作者:李旭文;杜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胸部定量CT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胸部定量CT变化。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VC、DLCO、FEF750、FEV1%pred在四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CT为-1024~-970,-960,-950,-940,-930,-920,-910HU下LAA%结果均一致,四组患者的LAA%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CT为-1024~910HU时LAA%、症状评分和DLCO、FEF750、FEV1%pred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LAA%和MMR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胸部定量CT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卫星;姚菁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