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常见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

朱文丰;代海洋;肖叶玉;吴仁华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不常见肝血管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共7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肝硬化性血管瘤5例,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4例有包膜萎缩或病灶凹陷征象。增强CT动脉期病灶的边缘或内部出现斑点及结节状强化,3例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灌注异常。门脉期除1例出现强化范围增大,3例在动脉期出现的强化灶未见增大或填充征象。延迟期5例病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延迟强化。MRI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内部可见低信号区。2例为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密度或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罕见但具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的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HPC中,位于颅内6例,筛窦1例,肺2例。6例颅内HPC中,2例为复发病灶。6例均边界清晰,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4例信号不均匀,其中3例可见明显坏死囊变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均呈明显强化。5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5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1例以宽基底相连。6例均未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均未见明显破坏征象。1例筛窦病灶形态不规则,分叶不明显,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受累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肺部病灶,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病灶,边界清晰,未见分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未见明显浸润征象及远处转移。结论原发于颅内、鼻腔鼻窦及肺部少见部位的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提高在少见部位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廉姗姗;王德玲;谢传淼;杨雅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U对肾发育不全和肾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MSCTU对肾发育不全和肾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35例肾发育不全及肾发育不良患者MSCTU影像学表现,分析各期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U皮质期和髓质期及MPR对11例肾发育不全诊断准确率为81.82%,患肾呈结节状或囊状,增强扫描无强化,MPR无肾动脉显示,排泄期及延迟期肾盂肾盏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U髓质期和排泄期及MPR对24例肾发育不全诊断准确率均为95.83%,延迟期诊断准确率为100%;患肾体积小,皮质薄,增强扫描皮质强化明显,MIP及VR图像显示肾动脉及静脉,排泄期及延迟期肾盂肾盏内对比剂充盈。结论 MSCTU多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期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肾发育不全及肾发育不良的漏误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培源;陈亮;张林;刘新疆;王旭;王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肝癌与肝转移癌MRI三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灶在MRI三期增强扫描中出现不同强化方式对日常扫描工作指导意义。方法收集经我院病理科证实的100例肝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43例;肝转移癌57例。所有病例由同一技师先进行标准的MRI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技师可根据临床需要在扫描后增加第四期延迟扫描。并由我科室两位副高以上诊断医师评估肝内病灶的强化情况,出具带有详尽描述的诊断报告。结果肝脏原发灶有42例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1]的增强模式,即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信号降低、延迟期信号低;仅有1例表现为动脉期低信号,延迟期信号强的情况。肝脏转移灶39例表现为动脉期信号低,门脉期、延迟期信号逐渐增强;有18例病人在前三期均未明显强化,在后加扫的延迟期病灶才逐渐强化。结论肝脏原发性肿瘤灶在MRI三期增强扫描中具备典型的造影剂“快进快出”模式,而肝脏转移性病灶则呈现为“慢进慢出”[2]的造影剂增强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扫描技师在日常操作过程中,灵活地对不同的病变给出恰当的扫描方式,尽可能多的将病灶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

    作者:陆皓;王丹;许国辉;任静;王闽;任胜辉;赵克;何雅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结果9例均为单侧病变,肿块较大,直径6.5-21.3cm,其中1例为实性肿块,8例为囊实性,囊实性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伴多发结节,边缘清晰,肿块实性成分信号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均值为(0.76±0.12)×10-3mm2/s。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上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相世峰;杨素君;宋利宏;王玉方;王廷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正常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正常区域各分区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表观弥散系数(ADC)特点及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趋势。方法31例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分泌期(17例)和增殖期(14例)两组。行子宫横断面DWI(b值为0、700s/mm2)扫描,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和肌层ADC值,分析子宫分区结构ADC值差异及月经周期对其影响。结果分泌期组,子宫三层分区结构ADC值两两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04.279,p<0.001)。增殖期组,内膜和肌层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结合带ADC值均小于内膜、肌层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肌层ADC值在分泌期组(1.726±0.210×10-3mm2/s)和增殖期组(1.550±0.128×10-3mm2/s)有统计学差异(t=2.729,p<0.05);内膜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以及结合带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体部正常区域ADC值受到解剖分区结构及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内膜及结合带ADC值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分泌异常相关。

    作者:付浩;李晨霞;孙亲利;王蓉;郭建新;邵莹;白晶晶;杨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常规CTA与减影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优缺点。方法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后,分别进行常规CTA重建及减影CTA重建。由影像科头颈组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分析并进行诊断。126例患者于3-72小时内行金标准DSA检查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常规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27.17±5.89min;减影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15.62±3.02min;两组重建时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587 p=0.000),减影CTA可显著缩短重建时间。床突以上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略逊于常规组,但评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床突及以下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评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8.035,p=0.000)。常规CTA对脑动脉瘤检出总体诊断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6%,准确性为96.8%;减影CTA检出脑动脉瘤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均92.3%,准确性为99.2%;减影CTA与常规CTA综合评价动脉瘤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100%。结论减影CTA较常规CTA在颅底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减影CTA联合常规CTA综合评价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谭芳欢;管学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曲面重建配合薄层靶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曲面重建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经DSCT曲面重建及薄层靶重建显示输尿管结石患者,并经临床及随访确诊,所有52例患者均行泌尿系超声、KUB、IVP、DSCT检查。结果各影像检查发现输尿管结石例数分别为:超声36例,KUB+IVP38例,常规轴位CT扫描44例,CPR+靶重建52例。结论输尿管曲面重建结合薄层靶重建图像可以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及准确评价输尿管有无梗阻及其程度,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准确、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魏应敏;王牧;毛存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瘤,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结果24例联合X线、CT及MRI三种方式检查的患者其诊断正确率为100%,而X线诊断的正确率要低于CT及MRI的诊断正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两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CT及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对患者的全身骨骼进行综合评估,而CT及MRI对病变组织及肿块的敏感性高于X线,可以作为X线的补充,X线、CT及MRI综合利用,共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艳;王忱;曹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及其胸部X光、CT表现。结果9例肺炎型肺癌初诊时8例诊断为肺炎,1例X光胸片疑似肺结核时CT诊断为肺炎。9例均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取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其中腺癌8例,鳞癌1例。9例肺癌表现为:中下肺叶8例,上叶1例;局灶单发8例,多发1例;右肺7例,左肺1例,双肺多发1例;9例均靠近肺野外围,呈节段性或大叶性实变,边界模糊,呈毛玻璃样变,病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3例,空泡征2例;胸部X光片均表现为淡薄片状阴影,无明确边界;9例均抗感染治疗无效,其中3例进展。结论肺炎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肺炎相似,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和一般肺炎的鉴别仍较困难;对中年以上人群,X线胸片发现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或肺不张时,应行CT检查,影像医师在诊断肺炎的同时,不应排除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可能,临床医师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应短期跟踪复查,对病灶吸收不明显的患者,应及时行病理学检查。

    作者:叶冠峰;徐新超;任为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体内结石成分分析技术在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体内结石成分分析技术在提高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80例根据KUB平片估计肾结石密度情况决定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的肾盏结石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做回顾性分析;选取2012-2013年间80例肾盏结石病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根据双能量CT肾结石成分评估结果决定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在一次碎石成功率、高工作电压平均值、轰击次数平均值、碎石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一次碎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一次碎石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39);实验组高工作电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高工作电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6-9KV工作电压段轰击次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6-9KV工作电压段冲击次数平均值,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9,p=0.032)。结论根据双能量CT体内肾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选择碎石病例、制定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肾结石一次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重要并发症,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方案个体化的新途径。

    作者:李旭文;杜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直肠填塞瘘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SCT直肠填塞瘘管造影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肛瘘病变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临床疑诊肛瘘病变的患者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直肠填塞瘘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3D重建。并将术前影像诊断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86例肛瘘MSCT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81例,5例未发现肛瘘内口,与手术符合率为94.2%;84例显示原发瘘管、部分分支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等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3.9%,脓腔的检出率100%;M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准确显示瘘管的具体形态、位置-走行及其与肛管或直肠的关系等特点。结论 MSCT平扫、增强扫描并结合直肠填塞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术前评估瘘管尤其是对复杂肛瘘的检查方法,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详尽有效影像资料依据。

    作者:王文献;廖建伟;王珂珂;李松山;王之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姚冰;付志辉;张璐;王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胸部定量CT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胸部定量CT变化。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VC、DLCO、FEF750、FEV1%pred在四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CT为-1024~-970,-960,-950,-940,-930,-920,-910HU下LAA%结果均一致,四组患者的LAA%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CT为-1024~910HU时LAA%、症状评分和DLCO、FEF750、FEV1%pred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LAA%和MMR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胸部定量CT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卫星;姚菁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卡介苗相关播散性骨髓炎一例

    接种卡介苗后发生并发症时有发生,而引起多发性骨损坏者实属罕见,其引起骨质破坏影像表现至今国内外未见报道,我院搜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卡介苗性播散性骨髓炎,现报道如下。

    作者:瞿中威;陈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及34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或手术确诊。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与结核性脓胸患者CT表现胸膜增厚类型、胸廓体积缩小情况差异显著(P<0.05);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肺内、胸壁受累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膜增厚情况、患侧胸廓体积缩小可作为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黄毅华;罗萍;李应平;彭明;石永久;莫华梅;岑贤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评估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基于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测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其与门静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21例健康成人及4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均行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检查。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测量门静脉主干横截面积和流速;其中4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中测量并记录门静脉压力。分别比较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肝硬化无上消化道出血组及正常健康成人组门静脉横截面积和流速,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与门静脉横截面积、流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横截面积大于对照组,流速低于对照组,二者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无上消化道出血组门静脉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与门静脉横截面积呈弱的正相关(r=0.404),与门静脉流速呈负的中度相关(r=-0.534)。结论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可以客观反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丁晖;李军军;孙精涛;郭建新;牛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远处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对恶性肿瘤及远处转移灶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20例均与CT和(或)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0例与PET-CT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检出恶性肿瘤局部及远处转移15例,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85%。结论 WB-DWI对恶性肿瘤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作者:季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60例)、确诊为胆囊良性肿瘤(40例),正常受检者(40例)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各组胆囊内胆汁的CT值,以及胆囊癌和良性肿瘤组病灶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测量值均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胆囊癌组胆汁CT值(15.86±1.78HU)高于良性统计学分析肿瘤组(10.50±0.94 HU)和正常对照组(7.75±1.4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病灶平扫(36.13±1.52)、动脉期(52.38±3.01)、门脉期CT值(71.38±5.06)均高于胆囊良性肿瘤组(29.75±1.92、43.63±1.81、56.63±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中男女比例为1:2.2,良性肿瘤组中男女比例为1.4:1。结论胆囊内胆汁的CT值与肿瘤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对原发性胆囊癌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王忠富;陈国硕;陈志军;邱从坤;汤日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2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肺部CT病灶的形态及分布,总结其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儿中,单侧肺叶发生病变688例,双侧病变592例;病变呈现为大面积斑片状影1101例,斑点状影496例,肺部纹理增多432例,条索状影256例,磨玻璃样影192例;病灶区支气管壁增厚992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128例,肺部CT可见空洞32例,胸腔积液144例。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CT征象表现具有多种类型,部分患儿可合并多种改变,诊断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作者:龚亮;张冲林;甄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常见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不常见肝血管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共7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肝硬化性血管瘤5例,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4例有包膜萎缩或病灶凹陷征象。增强CT动脉期病灶的边缘或内部出现斑点及结节状强化,3例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灌注异常。门脉期除1例出现强化范围增大,3例在动脉期出现的强化灶未见增大或填充征象。延迟期5例病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延迟强化。MRI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内部可见低信号区。2例为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密度或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罕见但具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

    作者:朱文丰;代海洋;肖叶玉;吴仁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