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在脑挫裂伤诊疗中的效果观察

毕凤颖;曲冬梅

关键词:脑挫裂伤, 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脑挫裂伤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方法:对120例脑挫裂伤病人在护理过程中的临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0例脑挫裂伤病人死亡24例,4例尚在昏迷中,92例脑挫裂伤患者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经积极有效的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细心、全面的护理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健康之路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妇科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家庭式沟通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家庭式沟通联用常规护理在妇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妇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合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家庭式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联合组在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常规护理联用家庭式沟通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妇科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妇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周鑫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31例,对其进行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达90.32%.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愈效果,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刘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抑郁性情感障碍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对于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具有显著效果,该种治疗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徐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的上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石膏固定以及夹板联合石膏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上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疾病情况均有改善,且石膏联合夹板组中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在对上肢长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石膏联合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推广.

    作者:漆文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老年肺癌与青年肺癌患者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将老年肺癌与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探究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年龄≥70岁及年龄≤40岁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段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其中老年肺癌患者有60例(年龄≥70岁),青年肺癌患者有40例(年龄≤40岁),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合并有其他疾病等指标.结果:老年组中伴随有胸痛症状的患者占总数的17.3%,青年组占52.5%,老年组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占56.5%,青年组占12.5%,老年组中患鳞癌的比例占45.8%,青年组占23.5%.结论:老年组患鳞癌的比例较高,合并有其他疾病多,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限制,预后性差;青年组患腺癌的比例高,合并有其他疾病少,对治疗耐受性好,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争取较好的预后.

    作者:唐溢聪;卢秋霞;张顺达;陈泽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于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临床的应用

    目的:对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医院与2010年6月-2011年7月收治的86例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采取无痛肠胃镜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普通肠胃镜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通过采取无痛胃肠镜的治疗方式,在治疗中的痛苦比较小,依从性也比较高,治疗后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非常显著;而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普通肠胃镜治疗方法,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和躁动症状.结论:消化系统患者,在治疗的方式上采取无痛胃肠镜,不论是在适应症上还是在安全性上,和普通胃肠镜相比较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金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简谈对儿科医护人员的角色定位及素质要求

    作为儿科医护人员,我们担负着保证儿童健康和提高儿童素质的使命,充当着直接护理者,患者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此外,我们也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应有强烈的择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严格要求自己的业务素质,以便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大价值.

    作者:刘培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使用多酶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芩白术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5.11%,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综合有效率为51.06%,两组患者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8例,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酶片联合参苓白术丸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体会

    目的:探讨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服用疏肝和胃散,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未见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封皓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秋季腹泻护理的体会

    目的:对护理措施对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36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进行全面综合护理,对其疗效和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结果:在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采取对病情、隔离消毒、心理疏导、护理皮肤、指导饮食、静脉补液等护理措施之后,疗效显著提高.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爱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12例,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单一西药的治疗,研究组给予中医的活血化瘀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的两年后进行随访可以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活血化瘀的辩证疗法较单一的西药治疗具有更佳的效果,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作者:赵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护理方法及护理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腹泻患儿的护理方法.结果:80例患者经过我院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治愈或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结论:精心的护理、科学的健康指导在小儿腹泻的治疗和康复中十分重要.

    作者:安小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浅谈中药炮制的意义及重要性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中药经炮制后用于临床,对保证其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有关资料,阐述如下.

    作者:黄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四逆散合汤加减治疗中风患者肝郁脾虚证疗效观察

    现代中医理论多将“抑郁症”等同于“郁证”;将抑郁症的基本病机归于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发生肝气乘脾、肝损及肾,气滞痰凝、血瘀,因实致虚等病机变化;中风后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为:表情抑郁、胸闷太息、倦怠乏力、入睡困难等体征;现代中医主要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方法.笔者多年来依据中医理论,采用四逆散合汤加减临床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汤中“桂枝”与“芍药”相配,共奏宣通心阳、调和营卫之功.“炙甘单”振奋温振心阳,鼓舞气血,温通血脉;“合龙骨、牡蛎”则动中兼静,动以通阳,静则安神,诸药相辅相成,使通阳与安神相得益彰.

    作者:孙喜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

    根据国际(GINA)方案,儿童哮喘是包含两个年龄组的哮喘患儿,一是小于5岁的小年龄组,二是大于5岁的儿童组.儿童哮喘与成人哮喘有许多相同点,如定义病理机制,病程自然发展规律等,但也有许多不全相同之处.由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哮喘与成人哮喘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相同的.当儿童暴露于致敏原的环境,机体被致敏后,气到产生慢性炎症反应.致敏原多种多样,可以是气源性的,也可以是食源性的,可以是非细菌感染的化学物理因素,也可以由感染引起或诱发.感染中病毒及胞内菌是公认的病因或触发因素.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公认与小年龄组患儿的喘息息息相关;大年龄组则与支原体,鼻病毒密切相关.

    作者:杨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方法以及外科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ABP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给予B超、多层螺旋CT、MRI、病理检查等方式诊断,并实施外科个体化治疗.结果:B超诊断方法相对简便,但敏感性不高,多层螺旋CT、MRI敏感性较高,诊断的准确率相近.17例实施急诊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4例,11例择期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1例,19例延期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3例.结论:影像学诊断方式能为ABP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并依据诊断信息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实施急诊手术,对于无梗阻等病情较轻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再择期手术或者延期手术,手术的针对性强,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活率.

    作者:孙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到我院普外科的20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100例)采用采用急腹症剖腹探查,观察组(100)采用腹腔镜探查.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确诊、术后住院天数、进食量、止痛药、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用于普外科急腹症治疗与传统的剖腹探查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永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医院开展优质临床药学服务的初探

    目的:探讨医院如何开展优质的药学服务工作.方法:分析本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发展变化,对医院开展优质临床药学服务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在医、护、患者间加大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和指导.结论:临床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模式,提供药学信息咨询服务,来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孙嘉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104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消化道溃疡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5%;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94.2%,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为78.8%;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疗法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磁敏感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礠敏感成像技术检测治疗颅脑疾病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颅脑疾病患者49例,对患者采用礠敏感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常规的MRI成像技术对比,探讨礠敏感成像技术在诊治颅脑疾病的临床作用.结果:与传统成像检查相比,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将患者的颅内异常出血灶以及血管异常等情况更清楚地显示出来.本组49例患者中,11例脑外伤,10例血管异常,12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帕金森病.结论:礠敏感加权成像能够清晰的检测出颅脑疾病患者颅内出血、颅内血管异常等病征,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可靠依据,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徐嗣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健康之路杂志

健康之路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会 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