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高峰;冯秀萍;陈风英;王向阳;潘玉焕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率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本院2001年14322例住院病历进行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92例、720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总感染率4.83%,例次感染率5.03%.医院感染部位前三位为下呼吸道(29.86%)、胃肠道(15.14%)及泌尿道(11.67%).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占69.4%、革兰阳性球菌占27.2%、真菌占3.4%.结论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丽霞;沈燕如;李福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细菌的分布.方法对我院1996~1999年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AMS分离的1468株常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占59.5%,革兰阳性菌占40.5%;分离率居前十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占17.6%、肺炎克雷伯菌占8.2%、溶血葡萄球菌占8.1%、不动杆菌占7.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2%、铜绿假单胞菌占5.9%、阴沟肠杆菌占5.0%、表皮葡萄球菌占4.0%、肠球菌占3.7%、赛氏葡萄球菌占2.8%.各种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谱各不相同. 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验室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陶柏桦;林祥伟;陶白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严重程度、原因及防治.方法本文将1995~2001年我院传染科2080例HFRS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HFRS的医院感染例次率13.27%;其中重型、危重型HFRS合并医院感染例次率高达43.10%,病死率达22.86%.感染部位以肺部为多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念珠菌也为本组人群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结论重型、危重型HFRS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尤在少尿期、多尿期移行阶段,应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观察与及时诊治.
作者:周勇强;许定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针对性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理想方法,但由于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报告粪肠球菌感染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
作者:郭贺;陈姬秀;万谟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效解决手术后器械残留血的方法.方法对手术后器械采用含有洗洁精溶液刷洗、恒温干燥箱烘干和清水刷洗施康浸泡经高温灭菌后做残留血监测比较.结果洗洁精刷洗、恒温干燥箱烘干灭菌后监测器械残留血阳性率为22%.而用施康浸泡后取灭菌器械残留血监测均为阴性.结论手术后器械用施康浸泡后基本上能解决残留血的问题.
作者:徐月华;瞿志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是一所基层、担负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一级甲等医院.目前二、三级医院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经验体会及学术研究较多,基层医院有关此方面的介绍比较少见.全面做好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大限度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意义.现就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皮肤注射部位的消毒甚为重要,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选择一种操作简便、快捷高效、安全无刺激的消毒剂,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我院从2001年12月起,使用安尔碘作为各种注射及穿刺等操作的皮肤消毒剂达24000余人次(每人取1例次),均取得了满意的消毒效果,无一例发生注射、穿刺部位的感染,亦无皮肤灼伤或过敏现象.现将临床使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芳;阮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更好地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我院精神病人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作了回顾性调查, 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贵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医院环境比较特殊,是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场所.计算机作为公共设备,操作频率高,而且经常交叉操作,可能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本文对我院各使用部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瑞民;郭楼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提高外科换药室的空气质量,避免交叉感染,换药室必须具备相应的消毒设备.本文观察了紫外线消毒与XDJ-1-60绿杀星强效消毒器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莉;邢金陵;邢金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各种导管、插管、器官移植、化疗、放疗等现代诊疗手段的增多和频繁使用,致医院内真菌感染的绝对比例上升[1].为探索医院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我们对90例医院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程曦;杨红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与死亡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12月医院感染死亡病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全年死亡病例558例,其中189例(33.87%)死于医院感染;手术后、老年、住院时间>30d的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高(占61.92%).结论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是高危易感人群,缩短住院日、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环境监测、净化空气、合理使用抗生素,将降低医院感染率与死亡率.
作者:李和姐;顾秋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陈某男,27岁,上海浦东人.因发热、咽痛15d,全身弥漫性斑丘疹13d于1998年3月19日入院.患者自1998年3月4日始出现发热,伴咽痛、头痛、乏力、畏寒,测体温38.0℃.3月6日头面部开始出现红色丘疹,渐波及躯干、四肢,2d后遍及全身.曾予头孢唑啉、阿米卡星、鱼腥草等治疗,体温一度降至37.0℃左右,但皮疹无消退.
作者:李成忠;张迁;万谟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它需要每一个医务人员、每一个部门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持补充、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实效.本人从事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多年,现结合本院具体做法,简述如何做好基层医院的感染管理控制工作.
作者:肖丽华;麦艳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传染病专科医院肝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等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患率调查两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回顾性调查3160例住院病人,发现医院感染176例(5.6%),219例次(6.9%).调查现住院病人1044例,医院感染110例,现患率为10.5%,感染例次率为13.2%.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35.6%)、胃肠道(35.0%)、腹盆腔内组织(7.3%)、泌尿道(6.4%)、皮肤软组织(5.9%).培养阳性的201株医院感染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3.7%、革兰阳性球菌占14.9%、真菌占21.4%.结论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率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改进监测方法,克服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王琦;张顺玲;唐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产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分析临床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研究临床株产ESBLs情况及耐药表型.结果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产ESBLs比率分别为30.6%和30.4%,在ICU病房产ESBLs发生率达48.8%.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可在人体多部位定植和感染.结论产ESBLs菌株比非产ESBLs菌株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高,并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ICU病房分离株产ESBLs发生率高于内科和外科等病房.
作者:郭庆兰;宋诗铎;祁伟;王瑜;郭文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各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以常见病原菌为主,病原菌的类别变化不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逐年上升,白色念珠菌一直居前三位.革兰阳性菌耐药率比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为80.6%.结论开展对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洪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远郊区县医院临床检验人员实施隔离预防的现状,以提高检验人员的隔离预防意识,减少由检验人员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7所医院的检验人员关于实施隔离预防的态度、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95%的检验人员愿意主动实施隔离预防,对实施隔离预防基本知识以及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方面掌握较好,对贵重仪器的消毒方法及性传染疾病的隔离方法掌握较差,总体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检验人员好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检验人员.在实施隔离预防的行为上,检验人员采集、处理、废弃标本以及个人习惯行为尚有待改进.结论远郊区县医院普遍缺乏有关隔离预防知识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建议医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来满足广大检验人员的知识需求.
作者:马玉洁;代文玉;尚少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不动杆菌肺炎的发病因素及防治特点.方法对近3年住院患者中诊断为医院内感染不动杆菌肺炎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而易发生感染,临床表现多样,细菌分类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对多数广谱青霉素类、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结论老年患者医院内感染不动杆菌肺炎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故准确及时的治疗取决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纠正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华;魏莲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近16年收治39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39例中均有头痛,发热37例,颈项强直、布辛征及克尼格征阳性分别占46.2%、35.9%及79.5%,视乳头水肿占41.0%;脑脊液压力>2.55kPa占59.0%;WBC(6~650)×106/L,淋巴细胞>0.5占79.5%;蛋白410~2130mg/L,其中>1000mg/L占15.4%;糖<2.5mmol/L占82.1%;氯化物<119mmol/L占84.6%.脑脊液涂片查见隐球菌39例,其中入院后第1次涂片阳性占69.2%.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15例,有效率73.3%,不良反应除均有发热外,静脉炎占73.3%,恶心、心肌损害、ALT升高等占40.0%;氟康唑治疗24例,有效率79.2%,不良反应率8.3%.结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早期易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时脑脊液涂片查病原体有利于确诊;氟康唑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原治疗有效,疗效与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相似,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刘自贵;王文雅;杨尧;裘雁秋;谭明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