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沙门菌食物中毒误诊原因分析

梁祚法;杨年忠

关键词:
摘要:沙门菌食物中毒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不洁饮食史和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至关重要[1],如不重视则易引起漏诊和误诊.2001年9月,本市一中学发生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未及时作出诊断,现对临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后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药物分布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后不同时间点(0.5,1.0,1.5,2.0,12h)的血清标本,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结果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投药时间呈动态变化,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TMAX约1.5h,高峰浓度CMAX(3.913±1.388)μg/ml,与健康人的血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一致;腹水中达药物高峰时间迟于血清,TMAX约6.0h,腹水药物高峰浓度CMAX(2.520±1.213)μg/ml,低于血清浓度.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至12h两者趋于稳定.结论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12h以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张迁;李成忠;薛建亚;张斌;陈志辉;陈姬秀;万谟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实验室及医院应用效果的观察

    目的对该空气消毒器进行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和在医院现场应用时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进行实验室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的杀灭试验;对医院室内空气自然菌进行现场消毒试验.结果在27m3气溶胶室内进行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的杀灭试验,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0和15 min的杀灭率分别为99.98%和100%;对空气中白色念珠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20和30min的杀灭率均达到100.00%.在36 m3医院换药室内进行无人条件下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开机15min,其消亡率即可达95%以上;开机15和60 min室内空气中细菌含量分别小于100、50和25CFU/m3.在38 m3的医院诊疗室内进行人员流动时的消毒试验,证明该消毒器能有效地控制室内空气中的含菌量.该消毒器无毒无害,无紫外线泄露.结论 ZKXQ-600A型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效果迅速、可靠,在实验条件和医院应用条件下有良好的空气消毒效果.

    作者:陈北川;薛广波;赵攀;顾春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COPD住院病人痰培养的细菌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细菌培养菌种及分布情况.方法对262例老年COPD住院病人首次细菌培养阳性的194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COPD住院病人首次细菌培养的菌种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混合菌和真菌感染为多见.结论因患者年老、体弱、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原因所致.

    作者:何龙文;朱书胜;窦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脑外伤169例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1年4月~9月入院的169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全面观察.结果 16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1例,医院感染率为12.4%;感染例次数29例,例次感染率为17.2%,高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平均水平;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住ICU、侵入性操作的实施关系密切(P<0.01),抗生素联合使用者感染率高于未联合使用者(P<0.01).结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住ICU、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应针对危险因素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防护.

    作者:刘冰;贾淑梅;张红英;高大宽;顾克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卒中28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对1996年1月~1997年12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8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1例,感染率为28.0%;感染例次数99例,例次感染率为34.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9.4%,其次为消化道占18.2%、泌尿道占13.2%.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天数、意识障碍及抗生素的使用有关.

    作者:张丽崧;邓雪莲;徐凤琴;张灿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临床病原菌601株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为临床提供细菌学资料和药敏监测分析,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12月的2072份细菌标本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分离检出致病菌601株,检出率为29.01%,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和真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是各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

    作者:陈少华;周晓春;范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酒泉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资料分析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资料分析,掌握我院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评价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医生报卡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共监测出院病人9015例,发生医院感染270例,医院感染率为3.00%,发生医院感染例次282例,例次感染率为3.13%.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是中心监护室(13.41%)、呼吸科(8.40%)和神经科(6.5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6.88%,其次是上呼吸道(15.96%)和泌尿道(14.18%).结论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作者:毛维轩;何建宏;吕洁英;刘守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

    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是否符合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院感染的控制.GB15982-1995卫生标准自1996年实施以来,我站连续7年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为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消毒管理办法>,探讨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监督监测的重点,以便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消毒加大监督力度,现将我县1996~2002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峰;曹举生;李招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经济损失调查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以2002年9月1日~10月31日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结果调查期间共出院患者1915人,发生医院感染57例,共61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97%,医院感染例次率为3.18%;57例医院感染患者总超额费用为47 577.78元,平均每例损失834.70元,医院感染平均住院日为6.28d.科室每例平均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内科为高,单部位感染经济损失以下呼吸道为高,多部位感染平均费用高于单部位.4例死亡患者均因合并肺部感染.结论医院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病床周转率,增加病死率.

    作者:常洪美;余晓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999~2002年医院感染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的基本情况.方法对本院1999~2002年全部出院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2.41%,内外科之间无明显差别;冬春季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37.99%)、上呼吸道(18.63%)、消化道(12.05%)、泌尿道(10.78%)感染为主;老年患者占的比重较大;检出致病菌406株,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结论老年人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真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控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宣传教育,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浩军;朱玲;刘惠萱;张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人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性.方法对61例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纸片法检测克雷伯菌属对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试验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61例患者有基础疾病37例,占93.4%,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胸部X线以含有空气支气管征的大叶肺实变(26.2%)、小叶浸润(59.9%)和肺脓肿(14.8%)的形成为主要病变,有10例(16.4%)叶间隙成弧形下坠形成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特有的X线征象.61例患者中,产ESBLs菌19株,占31.1%,对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对亚胺培南和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敏感.结论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者多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原菌检测并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治疗应根据药敏测定,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产ESBLs克雷伯菌属引起肺部感染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或者选用药敏测定显示敏感的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和减轻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金崇武;何亚明;沈爱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分级法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工作

    目的建立和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的管理,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感染的发生.方法应用分级法管理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质控管理.结论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消毒隔离的分级法管理,科学地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工作纳入了总院,进行同步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工作向规范化、正规化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吴峻;潘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的监测

    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医院感染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问题得到医院监控部门的重视[2].为了解我院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情况,感控科对1999~2002年各科室所用氧气湿化液进行了随机抽样监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谭飘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梅毒21例临床观察

    先天性梅毒也叫胎传梅毒,是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从母体受感染所致.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传播蔓延,先天性梅毒也不断增加,我院自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先天性梅毒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道红;宋超帮;黄辉文;邝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神经外科1 217例医院感染综合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一诊断标准对我院神经外科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 217例住院病人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病率7.31%,感染例次发病率9.7%,下呼吸道、泌尿道、伤口及颅内感染发病率分别占50.0%、16.1%、8.5%、4.2%;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及脑瘤感染发病率分别占77.5%,16.9%、5.6%;急诊手术感染发病率占56.2%.院内感染以沙雷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为主,占69.7%.结论神经外科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预防控制相结合消除易感因素,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吕巧云;张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落实军队《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加强部队医院感染管理

    本文探讨了通过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精神,遵照其要求,加大了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力度,完善了医院感染网络系统,健全了管理制度,并采取了积极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监控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医院监测项目的合格率不断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作者:朱会英;曹洪涛;文其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餐饮业公用餐具HBsAg污染调查和控制措施的研究

    目的调查临沂市内餐饮业公用餐具HBsAg污染情况,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各类餐饮单位公用餐具,用PBS棉拭子涂抹采样,离心后取上清液待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采取强化消毒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结果采样605份,HBsAg阳性36份,阳性检出率为5.95%.小型单位和摊点较大中型单位餐具HBsAg检出率高;与口接触机会多的饭碗、筷子、小饭匙HBsAg检出率较其他餐具高.采取强化消毒措施后,HBsAg检出率降为1.91%.结论采取强化消毒控制措施、加强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指导,是降低HBsAg污染的有效方法,对阻断乙肝传播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作者:孙隆富;王景美;张慧民;马宗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癌手术84例医院感染调查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我院胃癌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2年3月84例因胃癌手术而发生医院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老年患者45例,占53.5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常见的病原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认真做好卫生宣教,提高病房环境质量,规范基础护理和坚持消毒隔离制度,重视营养疗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杨松珍;李和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探讨

    改进和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能从多方面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已证明手术前一天进行手术区皮肤剃毛的传统方法是术前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手术开始前即时剃毛或在毛发稀疏部位不剃毛能明显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曹月敏;王兰辉;田彦玲;赵晓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系统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系统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外科系统住院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其发生感染的部位,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外科系统发生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表浅切口、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医院感染病原体前五位为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数细菌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外科系统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手术部位的感染仍应注意控制,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覃金爱;陈龙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

主管:中华国际医学协会

主办:全国医院感染监控数据培训基地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