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峰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异位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前壁和小弯较多见,内镜下大致可见四种表现,弥漫小结节样增生1例,散在颗粒样增生2例,局部隆起型1例,息肉样增生1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作者:杨媚;王化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住院部收治的58例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中药排石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总不良反应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临床使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均较高。
作者:何毅;李映川;袁方;张利民;李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他汀类药物与结直肠肿瘤相关的文献,筛选高质量文献,分别计算RR或OR值以及95%CI等,分析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的作用,运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研究对象2417713例。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癌的森林图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RR=0.87,95%CI:0.77-0.99,P=0.03),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腺瘤的森林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1,95%CI:0.31-1.22,P=0.16),漏斗图分析各项研究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结直肠癌可能起到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而对结直肠腺瘤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羽;吴礼浩;马伟钦;何兴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隐痛,给予头孢曲松钠及奥硝唑联合抗炎治疗,埃索美拉唑抑酸、血凝酶止血、并使用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及补液支持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仍有少许腹痛,无胸闷,无发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血淀粉酶935 U/L;肝功能基本正常。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发热,体温高39℃,行上腹部、胸部C T示:十二指肠术后,腹腔少许渗出病变;腹腔少量积液,膈下少许积气;右肾小结石。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两下肺部分不张。
作者:黄神安;付唆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在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从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以我院消化内科近两年的患者用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不合理用药总共有100例,分析发现用药不合理主要是重复用药、抑酸类的药物过量使用、联合用药不当以及药物拮抗等等。结论提高责任心和药物专业知识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关键。合理使用各种药物,不但能有效治疗疾病,还直接影响患者的切身利益。
作者:张雪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一般资料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2133例,其中5例并发肠梗阻,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8~45岁,基本资料如下:5例患者均存在轻至中度双下肢指凹性水肿,2例伴腹腔积液,尿蛋白均3+,血白蛋白13.6~26.0 g/L (正常为35~55 g/L),血总胆固醇7.42~13.89 mmol/L (正常为2.33~5.69 mmol/L);病理诊断分别为肾微小病变3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便及排气减少或消失,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情况,2例出现发热;X线检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肠胀气,胀气程度大致相同,可见气液平面,3例为完全性肠梗阻,2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作者:杨再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同时其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因而表格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采用。如果表格用得合适,设计合理,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清楚、明白,还可收到美化、节省版面的效果。一、表格的位置表格的编排一般应随文列出,出现在“见表×”或(见表×)文字后的自然段落之下,即要先见文字后见表格。二、表格的精选文章中较简单的内容,用少量文字即可表达清楚的不宜列表。相同的内容不宜同时使用文字、表格和插图重复表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表达形式。选择的原则是:①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②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引出表格的文字只需对表格内数据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复表述表格内的数据);③如果强调事物的形貌或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腹胀半年”收住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并呈进行性加重,当时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给予螺内酯、双氢克尿噻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腹膨隆,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壁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无触痛,活动度差。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321 U/mL、CA19-956.30 U/mL、CA724153.50 U/mL,余血尿便常规、生化、血沉、血凝四项、血清术前八项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卢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对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类癌中,1例为胃类癌,直径为1.0 cm,表面略有糜烂,边界清楚。1例为阑尾内口旁类癌。直径约1.2 cm,表面发黄。其余18例为直肠类癌。直径在0.3~1.0 cm之内;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性肿物,表面光滑,色泽微黄,质地较硬,边界清晰。活检钳触之活动度好;以上20例患者均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或经超声内镜证实为类癌。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结合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是确诊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而内镜黏膜切除微创治疗是早期治疗消化道类癌的首选。
作者:张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序贯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的浅表型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H. pylori (+)浅表性胃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H. pylori根除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对照组1例因不良反应严重退出试验,其余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缓解,依从性良好。结论序贯疗法对于H. pylori(+)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适应性良好。
作者:戚红霞;杨占凤;张李娜;孙奕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文内所列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且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私人通信和未发表(含待发表)的著作及论文,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还应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文内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肝硬化(HC)患者作为对照1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AFP、VEGF、p53抗体测定,其中AFP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VEGF、p53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①病例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对照1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 CI,0.738~0.905)、0.827(95% CI,0.731~0.899)、0.634(95% CI,0.515~0.756),AFP-AUC 与VEGF-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AUC显著低于AFP-AUC与VEGF-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ROC曲线可知,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佳cut-off值分别为197μg/L、233 ng/L、0.63 kU/L,由此得知这3个指标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87.59%,82.28%、89.78%,65.82%、86.13%。结论血清AFP与VEGF诊断HCC的临床性能相当,而p53抗体诊断HCC的灵敏度较低。
作者:徐新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在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由我院门诊部或住院部收治的180例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 A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氢溴酸山莨菪碱。监测患者术前和术中各时间段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手术中胃蠕动次数,追加其他药物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中各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且术中患者的胃蠕动平均次数和追加芬太尼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相对A组用时较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方案相比,在胃镜检查、治疗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胃蠕动更弱,术者操控性好,手术时间亦缩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宝;张爱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全麻状态下行食管病变内镜黏膜剥离术术中灌注二氧化碳对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接受食管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成二氧化碳观察组和空气对照组。记录每个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的发生例数以及气肿消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二氧化碳组和空气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85±52)min和(87±55)min(P>0.05),纵膈气肿(CT提示)或皮下气肿的发生率分别是31%和33%(P>0.05)。二氧化碳组中发生气肿的患者术后气肿消退时间少于空气组,分别是(4.82±1.54)d和(5.83±1.8)d (P<0.05)。二氧化碳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少于空气组,分别是(6.1±1.3)d和(7.0±1.8)d (P<0.05)。结论食管病变的内镜黏膜剥离术中灌注二氧化碳气体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术后恢复的质量。
作者:郝苗;孙思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行EUS-FNA的患者,根据穿刺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患者中,超声内镜检查26例均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规则病灶,其中24例经病理和细胞学诊断为胰腺癌后经手术证实诊断,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并囊腺瘤。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EUS-FNA是病理学诊断胰腺肿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作为首选。
作者:刘倩怡;单宏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消化道出血病人行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评价其疗效。方法4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行胃镜或肠镜检查,经用药治疗无效后在出血活动期行血管造影、栓塞、灌药介入治疗,术后一周复查内镜,通过其术后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评估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介入治疗后47例出血停止,1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7例复发出血,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内镜均显示程度不等的点片状糜烂灶,无肠坏死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虽有一定创伤性并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术前做好手术评估,导管技术娴熟,严重并发症多可避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柴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我院经胃镜明确诊断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并出血的26例患者的症状、胃镜下特点,并对内镜下止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6例Dieulafoy病患者均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病灶位于胃小弯距贲门6cm以内占73.1%(19/26),早期止血成功率为100%,治疗前后的出血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胃镜下金属钛夹置放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常见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聂军;袁晓梅;吴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多层螺旋CT扫描(MSCT)检查对结直肠癌(CRC)术前TNM分期判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CRC患者共39例,以术后病理TNM分期作为金标准,评价EUS、MSCT及两者联合对CRC患者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EUS对CRC的T分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5.0%~83.3%,N分期为50.0%~80.0%;MSCT对CRCR的N分期判断准确率为60.0%~83.3%,EUS、MSCT对于N0、N1的判断的准确率接近,而对于N2的判断,两者联合较EUS优势明显(91.7%vs 50.0%,P<0.05)。结论 EUS对CRC术前T分期及N0、N1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MSCT对N2、M分期的准确性较高,两者联合检查,可获得更精准的术前TNM分期。
作者:李丙生;许岸高;甘爱华;余中贵;黄文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黄鹤;梁晓燕;伦伟健;刘浏;王泽伟;孔结慧;贾柳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