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人群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徐美玲

关键词:乙型肝炎, 五项定量检测, 乙肝表面抗体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人群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分析.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为到本院体检的孕产妇、公务员及学龄前儿童,时间范围为2015年8月-2016年8月,共纳入研究对象8480名.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8480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实施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HBsAg阳性率为2.4%(206/8480):孕妇122例,公务员84例,学龄前儿童0例;20-35岁抗体阳性率、低免疫应答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且50岁以上老年人低.20-35岁乙肝表面抗体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上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疾病防护知识宣传,发挥定量检测优势,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单脐动脉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单脐动脉对妊娠造成的影响以及产前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我院随机选择例中期或晚期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声对其中存在的胎儿单脐动脉问题进行诊断,并获得相应的诊断结果与胎儿单脐动脉的声像图.结果 在所选取的60例SUA中,包括左脐动脉缺失比例为48.33%,而右脐动脉缺失比例为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UA患者占据51.67%,出现合并结构畸形的为48.33%.结论 利用产前超声诊断,能够高效发现胎儿单脐动脉问题,并详细了解病情,对于产前诊断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岑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彩超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的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进行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6年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0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53例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7例患者未发现颈动脉斑块.按斑块稳定性分析,53例患者其中11例考虑稳定性斑块,42例考虑非稳定性斑块;按血管狭窄率分析,53例患者狭窄率>70%的合计9例,狭窄率低于70%的患者合计44例.结论 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引发的脑卒中,较斑块管腔狭窄引发的脑卒中更多.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非稳定性斑块并作出评估,对于干预患者的发病以及预后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覃哲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及评估

    目的 评估补肾养心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70例)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补肾养心活血法联合西药)和对照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心悸、口干、心烦、胸闷、盗汗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且比较差异大不,P>0.05.结论 补肾养心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作者:凌建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多严重并发症、较高发病率与死亡率,通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心脏负担的逐渐加重,对患者死亡进程具有加速作用.因此,临床上加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积极预防,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关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作者:邓卓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方法

    目的 研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综合治疗期间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收录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眼科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对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治疗全过程进行护理观察,对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于7d后回访调查,对比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差异,按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4个标准,对患者护理康复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本次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眼痛、视力下降、同侧偏头痛、恶心、呕吐等;经过针对性护理与观察,本次60例均有效,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家属评估护理满意度高.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期间,实时采取护理措施意义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罗勤;陈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脑出血患者,通过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以来,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预后效果关系.结果 在8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7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丘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不同治疗时期的影像学特征也不同,患者脑出血在脑干区的死亡率比较高,并且死亡率与脑出血量正相关.结论 CT检测对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CT检测能够确定患者脑出血的部位,以及脑出血的时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付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析老年患者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心房功能恢复的特点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心房功能恢复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老年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2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比两组患者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24h、72h左心房收缩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房直径为(4.23±0.41)cm,左房容积为(70.42±11.87)ml;对照组左房直径为(3.75±0.22)cm,左房容积为(46.11±4.65)ml.研究组患者二尖瓣A峰流速在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24h均值为(56.52±12.32)cm/s,72h均值为(65.02±10.21)cm/s,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内径与左房容积会显著增加,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尽管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改善,但是相较于正常的老年患者,其二尖瓣A峰流速仍然相对较低.临床治疗中可以基于彩超检查的结果进行科学治疗.

    作者:周德书;杨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胺碘酮治疗,观察组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及生存质量三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75%)高(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7.5%)与对照组发生率(5%)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后,可以使治疗效果明显增高,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苏银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疗效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疾病时取得的实际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他们均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疾病.而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平均有6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使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卡维地洛与尼可地尔,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及左室舒张功能情况,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结束之后,所有患者在检查心电图及左室舒张功能时,ST段的压低次数及持续时间都有所减少,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更为突出,且间隔舒张等治疗指标也都有所改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方面,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使用.

    作者:丛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认知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不良情绪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目的 分析和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不良情绪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认知护理干预.对两组不良情绪、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CD3+、CD4+、CD8+含量均显著变化,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患者行认知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丽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肿瘤患者门诊化疗的健康教育需求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门诊化疗的健康教育需求及护理方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肿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健康需求调查表行调查,统计患者健康需求.结果 化疗前,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了解率为93.7%,对化疗药物的了解率为91.7%,与医护人员交谈意愿较高者为89.6%;化疗后,护理人员继续提供健康指导者占比为95.8%.结论 了解肿瘤患者门诊化疗的健康需求,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并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对于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梁杏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进行超声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 在我院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各60例,分为原发组与病毒组,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腹腔琳巴结肿大、肝内细颗粒状回声以及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都大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而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结节状增生以及肝脏呈现缩小的征状的发生率小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超声诊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作为临床上的鉴别依据.

    作者:李红友;孙霞霞;孙彩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床路径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本研究探讨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期间到心内科进行培训的45名实习护士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到心内科进行培训的45名实习护士设为试验组,对照组应用心内科传统带教方法,试验组应用临床路径带教法,比较两组实习护士各方面情况.结果 试验组理论平均成绩(90.4分)、操作平均成绩(94.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2.8分)、(81.9分),两组实习护士考核成比较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实习护士对带教满意度(97.8%)、患者对实习护士满意(93.3%)显著优于对照组(82.5%)、(74.2%),两组实习护士满意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可使实习护士的学习更加全面性、系统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实习护士综合能力,终达到护理带教预期目标.

    作者:张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研究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为了探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本文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缬沙坦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比较两个组别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相关指标.结果 通过观察两个组别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SBP、DBP、24hPro的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数值,且观察组患者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UAER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显示观察组患者下降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UN、SCr、K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朱治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诊断临床价值

    目的 总结分析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诊断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笔者收集整理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诊断,对照组患者进行单一彩超或者经颅多普勒检查,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 在血管、血流参数、血流速度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阳性检出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过程中,经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诊断相对于单一诊断方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特异性高以及灵敏性高的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阮晓玲;涂荧花;杨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舒适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及观察舒适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冠心病心绞痛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舒适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然后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即刻和1周时观察组的BCS舒适度评估结果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多方面的总满意率也均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舒适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因此本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江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降黏胶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 对降黏胶囊的制备方法与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高黏血症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95.0%,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降黏胶囊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对高黏血症的治疗效果良好,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苟正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偏瘫患者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偏瘫患者行综合性神经康复疗法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中抽选90例,根据入院编号单双数分成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44例对照组行神经科的基础疗法,46例研究组行综合性神经康复疗法,统计治疗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评分和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有区别.结论 临床给予偏瘫患者综合性神经康复疗法效果突出,可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神经功能,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作者:冯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析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

    目的 分析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方式与急救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控制组与常规组(n=35).常规组实施常规创伤治疗方式,控制组实施损伤控制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的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控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14%,常规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8.5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控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1.4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临床急救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实施分阶段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优良率,降低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陆廷永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于发病后1d测量41例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根据患者脑组织梗死面积将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非大面积梗死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于41例患者发病后1d、1周、2周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根据发病后2周的检测结果将41例患者分为高水平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组(P<0.05).41例患者发病后1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发病后1d和发病后2周(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黄翠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