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振
目的 探讨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体会.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治疗的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的治疗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 在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改善,所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的护理干预.
作者:刘新豫;李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临床当中较为多发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病情会对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包括各种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关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增多,众多研究者针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展开了研究分析,本研究广泛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科室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其分成MRI组和CT组,每组组内均设置40例研究对象.MRI组患者行MRI扫描诊断,CT组患者行CT扫描诊断.结果 MRI组颞叶损伤、额叶损伤、额颞叶损伤、顶枕叶损伤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诊断相比,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且诊断敏感度更高,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淑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使用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有效率,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显著改善,而护理有效率显著提高,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前后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聪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率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心电图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40例,尿激酶组40例.住院24小时内通过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酶峰及临床症状,评估是否再通.24小时内测定B-型脑钠(BNP)水平,2周内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Killip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再通率高,BNP水平低,左室射血分数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检后再通率高,并影响左心功能.
作者:许仕明;安国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取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8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创新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88.0±4.5)分高于对照组(70.0±5.5)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88%(62/64)高于对照组78.13%(50/6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刘阿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皮肤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给予皮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Ⅰ期压疮发生率为10.0%,对照组的Ⅰ期压疮发生率为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6.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皮肤护理能有效预防压疮等疾病,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艳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罗伊适应模式在心绞痛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罗伊适应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SCL-90评价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抑郁、精神病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SDSS评分分别为(4.21±1.37)分和(1.62±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罗伊适应模式应用于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中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社会功能,值得推广应有.
作者:丁楠;古扎努尔·艾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护理对策进行阐述.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对感染因素进行总结.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统计分析可知,患者的性别、静脉选择、导管置入长度等和PICC感染无明显关联(P>0.05),而输液种类、导管留置时间等均与PICC感染的发生有明显关联(P<0.05).结论 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为了避免感染的发生,需要对输液种类、导管的留置时间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作者:任银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诊断为胰腺炎患者且作为观察组,另外40例为非胰腺炎患者且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清脂肪酶为(65.3±20.4) U/L;观察组患者血清脂肪酶为(450.2±11.6) U/L;且观察组患者血清脂肪酶升高38例,对照组血清脂肪酶升高1例.且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较晚,但持续时间长.结论 血清脂肪酶含量与胰腺炎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血清脂肪酶含量越高,则胰腺损伤程度越高,因此,通过对血清脂肪酶含量进行检测,能够为胰腺炎患者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作者:高平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探讨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64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吉训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治疗进程中阿托伐他汀剂量使用差异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结合120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60例)与40mg/d(对照组60例)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四项血脂检测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而剩余三项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3%)与对照组患者(26.7%)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40mg/d的阿托伐他汀剂量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有良好效果,但其相较于20mg/d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有所增加.
作者:杨瑞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对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WEI脑缺血组,其余44例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40例到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左侧、右侧厚度指标以及斑块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以及脑缺血组的颈动脉内膜左侧、右侧厚度均高于参照组,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38例(86.36%)显著高于脑缺血组和参照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能够清楚显示出颈动脉病变的程度,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老年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栋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基于岗位需求的心血管专科护士管理实践的重要性.方法 我科根据病人需求以及护理学的发展,设置心血科专科护士岗位,并进行考核.结果 实施以后,护理质量、病人的满意度以及医生认同度明显提高.结论 基于岗位需求的心血管专科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可以使专科护理人员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作者:薄利雪;邹燕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48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13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于入院前13天患者于晨起室内活动时出现胸痛闷、气短,伴心悸、周身乏力,经休息数分钟可逐渐减轻,入院前1天患者于晨起活动时再次出现胸闷、气短,并随之出现晕厥、小便失禁,5分钟后患者意识转清,仍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随即而入院.入院查体:BP:142/108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平卧位,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明显湿性罗音,叩诊心界无扩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P2>A2,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吕静;魏庆民;王志华;夏东晖;杜瑞娟;王记记;王林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探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应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病历号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和双号分别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依迭拉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ADL和CBF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改善患者的机体评分状况,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刁丽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HRCT在检出和显示肺内多发小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84例在肺内多发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2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CT和HRCT进行诊断,对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者检测效果进行分析,甲组检出人数30例,检出率为71.4%,乙组检出人数39例,检出率为92.8%,乙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内多发小结节患者采用HRCT进行诊断,其优势明显,检出率比较高,检出结果能作为后续治疗依据,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庆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情志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中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姚春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分析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0例胃溃疡患者,将其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75例患者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腹痛持续时间、腹痛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治疗组的IL-2、IL-6、CRP等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溃疡采用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许晓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36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炎,52例为支气管哮喘,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单一治疗方法,即予以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观察组44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得以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31例、好转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稳定病情、抗感染、缓解患者肺部纤维化,但是临床上必须合理控制用量.
作者:王友琼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