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叶迎民

关键词:胺碘酮, 厄贝沙坦,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究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投掷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理想,安全性高,有效提高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行麻醉诱导患儿,将其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术中配合程度以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5、总配合率97.5%高于对照组77.5%、82.5%,同时在麻醉诱导前和术中10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麻醉诱导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值得推广.

    作者:姚绵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氟哌啶醇致心动过缓30例分析

    目的 分析氟哌啶醇致心动过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氟哌啶醇致心动过缓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全部单独服用药物,其中有5例患者搭配肌肉注射治疗.分析30例因氯哌啶醇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发现,30例患者后期逐渐停用氟哌啶醇药物,给予丹参片和肌苷片口服治疗,患者的脉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更换使用氯氮平治疗,但是治疗后2天复发心动过缓,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 为因氯哌啶醇导致心动过缓患者采取丹参片,肌苷片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王妮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瑞通立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瑞通立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72例.将72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瑞通立)与对照组(尿激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4.4%(34/36)、69.4%(25/36),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管开通时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36)、19.4%(7/36),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采用瑞通立治疗的效果理想,且能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0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收集107例女性健康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结果 化疗前升高者化疗后甘油三酯水平继续升高(P<0.05),胆固醇水平先下降(P<0.05),后升高至化疗前水平;化疗前水平正常者,化疗后81.0%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升高,17.7%的患者胆固醇升高.结论 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为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的不良因素之一,化疗可导致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升高,化疗期间及化疗后需注意控制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

    作者:丁芳;吴良华;钟家毅;陈艳;吴振添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SCP对老年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者血清hs-CRP、HCY、UA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SCP对老年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者血清hs-CRP、HCY、UA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的血清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1周(P<0.05).结论 SCP能够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者血清hs-CRP、HCY、UA水平.

    作者:龙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于2016年1月至12月时间段内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10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各50例患者.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前实施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前实施全身麻醉.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比全身麻醉组患者短,语言恢复时间明显比全身麻醉组患者短,以上均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的MMSE评分相当,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后6h、12h、24h、72h的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以上均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72h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以上均P<0.05.结论 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语言恢复时间,降低患者麻醉后各时间点的MMSE评分,从而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作者:俞红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探究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卢笑琼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口服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76.0%高,二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均相当,二者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以上各项动态心电图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效果,并对患者的室性早搏、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间等动态心电图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该疗法的临床可行性较高.

    作者:阙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并分析应用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均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和观察组(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接受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血压和血脂水平的调控有显著疗效,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吉训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质量的影响程度与护理干预

    目的 分析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质量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一年内来我科室分娩的产妇,共纳入100例产妇.产妇入选后按照国际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组内均包含50例产妇.两组产妇均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质量,并分析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值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组内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产妇的II-III级疼痛率为6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6.0%,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为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尿潴留、产褥感染、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产妇的心理状态会对其分娩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产妇心理状态,降低产妇疼痛程度、提高顺产率、缩短产程、降低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显著改产妇的分娩质量.

    作者:张秀珠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5年-2016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每年筛选4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2015年的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筛选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环磷腺苷葡胺,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包括LVESV、LVEDV、LVEF、心率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达到95.45%的有效率,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达到81.82%的有效率,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各项心脏指标改善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倪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D-D、CRP表达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研究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AD)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非AD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D-D、CRP、血尿酸(UA)、白细胞计数(WB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糖(GLU)等血清实验室指标,运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AD的高危因素,探讨D-D和CRP对诊断AD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D-D、CRP及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D(OR=1.451,P<0.05,95%CI:1.025-2.013)、CRP(OR=1.224,P<0.05,95%CI:1.079-4.176)为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结论 DD、CRP水平异常升高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对AD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万伟;蔡红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临床尿常规检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探讨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尿常规检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份至2016年6月份收治的需要进行临床尿常规检查的患者6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尿常规检查控制,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前或者检查时进行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在临床尿常规检查中标本不合格出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尿常规检查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是必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尿液检查结果的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他汀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门诊收治的28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入组,常规用药,研究期间有14例患者退出.对照组联合安慰剂,观察组联合他汀类药物,持续8周,对比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疗效指标、实验室指标、血压与心率指标.结果 观察组完成研究140例,对照组13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控制、血糖控制、症状遗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对比两组对象SBP、DBP、HR、BNP、ET水平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SBP、HR、BNP、ET低于对照组,组内对比两组脂联素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2例肝功能异常.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他汀类药可增进疗效,应制定分级用药标准,进一步扩大适应症.

    作者:朱碧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Tei指数评价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价值

    目的 探讨Tei指数在评价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测量89例ASD患者及62例健康人群的右心室Tei指数,ASD组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各测量一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D组术前右心室Tei指数(0.59±0.1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3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组介入术后各时间点右心室Tei指数逐渐下降,尤以术后半年降低明显(P<0.01);术后一周Tei指数(0.48±0.0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Tei指数(0.36±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作为一个定量反映整体心肌性能指标,不受心脏几何形状、心率、房室瓣反流的影响,可以简单、准确、全面的了解ASD患者的右心功能,可用于术后右心功能改善的综合评价.

    作者:杨燕淑;李云安;段峰;康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但许多患者发病隐匿,诊断不易,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已经较为棘手.因此该病的诊治同样重要.目前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仍然缺乏,冠状动脉造影使用过度,缺乏其它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尚需要改进现有检查方法,或者研究新的检查方法,如冠心病早期标志物等.而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治疗该病的药物多而复杂,适宜的药物选择十分重要,而手术以及介入治疗需要按照患者的医院,遵循严格的适应证,在详细评估后进行.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手段进行总结,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发展均十分有利.

    作者:黄燕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

    目的 对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片联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 收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联合疗法和普通疗法,观察患者相同治疗周期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下降幅度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压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5%、72.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水平、24h尿白蛋白和24h尿蛋白水平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防治原发性高血压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片联合治疗方案,效果好且药物安全性可靠.

    作者:吴华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及其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罗帕酮药物治疗,观察组口服胺碘酮药物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针对性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心律失常,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13日至2016年4月13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两组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结果 观察组ALT为(48.74±29.52)μ/L,ALP为(74.69±25.22)μ/L,TG为(1.39±0.22)g/L,AFP为(6.61±2.42)μmg/L,血小板计数为(270.69±10.96)×109/L,粒细胞计数为(8.65±1.78)×109/L,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随访一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而对照组ALT为(48.97±29.54)μ/L,ALP为(74.61±24.43)μ/L,TG为(1.32±0.62)g/L,AFP为(6.23±1.51)μmg/L,血小板计数为(270.18±10.43)×109/L,粒细胞计数为(8.41±1.33)×109/L,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随访一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两组对比各项指标均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疗效相当,均可提高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治疗安全性.

    作者:李菊兰;赵志斌;阙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近2015年1月-2016年12月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80例,按随机原则将80例患者分成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40例患者.微创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开颅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开颅组患者的80.0%,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肿量和周围水肿量比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血肿量和周围水肿量均明显少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ESS和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的NIESS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BI评分明显高于开颅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的20.0%,组间差异显著P<0.05;微创组患者的死亡率为2.5%,明显低于开颅组患者的1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利于早期清除血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整体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书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