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谨
目的 分析应用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药物的使用奠定基础.方法 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了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80mg缬沙坦,每日一次,另一组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当血压逐渐趋于平稳且患者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将缬沙坦增加至160mg,患者用药期间的血压、心率均正常,观察两组患者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比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0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大剂量的缬沙坦减少了再次住院的次数,使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快速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检测cTnT、血清心肌酶.结果 cTnT检测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与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T联合心肌酶检测阳性率检出显著高于心电图检查(P<0.05). 结论 快速检测cTnT可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该方法具有准确度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联合心电图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17例冠心病患者和94例非冠心病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应用DMS动态心电分析软件离线测定其24h的DC、AC值及HRV时域分析指标 (SDNN、rMSSD), 并比较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 冠心病组的DC、SDNN、rMSSD降低,AC升高;DC值与平均心率之间呈负相关,与SDNN、rMSSD之间呈正相关;AC值与平均心率之间呈正相关,与SDNN、rMSSD之间呈负相关. 结论 DC、AC与HRV有相关性;DC值可以定量评估冠心病(CHD)患者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
作者:冯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AE)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 结果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变化不明显(P>0.05), 观察组患者的LF、HF以及LF/HF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 结论 TAE可相对提高迷走神经张力、阻滞交管神经活性,使冠状血管扩张,改善心肌缺氧情况,从而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张海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婴幼儿秋季腹泻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接收秋季腹泻婴幼儿中抽选(共100例),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即:常规组(基础护理)、干预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结束后评定疾病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儿预后疾病缓解率为96%、护理满意率为98%,和常规组相比较高,两者有区别(P<0.05). 结论 临床针对秋季腹泻婴幼儿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作用突出,可改善疾病症状,缩短病程持续时间,提高总体效果,值得学习.
作者:马赛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危象患者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护理体会. 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确诊且收治的高血压危象患者,共58例予以临床救治及护理. 结果 58例患者中,血压平稳下降的有20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38例住院治疗前血压水平降低18%-33%, 均得到合理且有效的救治. 结论 对于高血压危象患者而言,有效及时的院前救治与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分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协助评价冠心病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 术后左心室功能逆转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2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飞利浦IE33型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组受检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二维超声显示两组患者FS、sEF、LVE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前Tmsv16-SD%、Tmsv16-Dif%、LVEDV、LVESV较对照组更高,LVEF、PER/EDV及PFR/EDV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后7d和3个月LVEDV、LVESV、Tmsv16-SD%、Tmsv16-Dif%明显低于术前,LVEF、PER/EDV、PFR/EDV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可发生左心室重构,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实施PCI手术,可有效逆转心室重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反映出PCI术后左心室功能的逆转,对评价PCI术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熊思;罗长军;潘永寿;冯红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所选的这100例病例中心房颤动病人有45例,非心房颤动的病人有55例,正常对照组病例有20例.所选的这些病例全部都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将患者的静脉血液留置出来以供检验,采用免疫荧光快速测定方法测定血液血清中的BNP水平. 结果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NP水平,我们能够看到: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P<0.05),血浆BNP水平越高,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概率越大. 结论 血清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心房颤动会引起血清中BNP水平的升高, BNP水平升高,并发心房颤动概率增大,因此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是一种值得使用与推广的预测方法.
作者:袁诚;江玮;汪丽莎;许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主要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临床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胺碘酮急诊治疗. 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心率和心电图监测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应用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十分有效,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率等相关指标,还可以在降低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作者:陈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将中心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另一组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指标,比较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程度. 结果 试验组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低,护理满意率高,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栗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不同性别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单纯前降支(LAD)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入选的60例受试对象分为男性组(34例),女性组(26例),测量各组别颈动脉IMT并计算颈动脉Crouse积分及冠脉造影评估LAD狭窄程度,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随着Crouse积分的增加,LAD狭窄程度也呈增加趋势,(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单纯LAD病变的冠心病患者,LAD病变的程度与颈动脉IMT及Crouse积分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冠心病LAD病变的高危患者[1-2].
作者:李慧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社区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高血压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确诊患者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分析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高血压认知程度、血压水平变化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结果 患者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认知率、治疗依从性高于教育前,并且血压水平明显下降低于教育前,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血压水平明显下降,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永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进行合理用药分析,促进心血管内科的用药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420例患者中出现的用药问题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 结果 4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26例存在用药问题,占总人数的6.2%. 其中,配伍用药不合理9例,占总人数的2.1%;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6例,占总人数的1.4%;用法用量不合理5例,占总人数的1.3%;用药与诊断不对应3例,占总人数的0.7%;忽略用药禁忌症3例,占总人数的0.7%. 结论 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提出合理用药应对措施对促进心血管内科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费必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和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47例. 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对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观察患者的预后效果. 结果 年龄>60岁、住院时间>2周、侵入性操作、有抽烟史、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原菌以真菌为主(25.5%),其次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0%)、大肠埃希菌(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肺炎克雷伯菌(8.5%)、粪肠球菌(8.5%). 患者经对症治疗处理后,45例感染得到控制(95.7%),2例感染加重死亡(4.3%).结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治疗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较多.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和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为甲亢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他巴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他巴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作者:汪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将尿道前列腺微创汽化电切术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前来就诊的2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尿道前列腺微创汽化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导管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 结论 应用尿道前列腺微创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具有安全性可靠,能有效性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
作者:周敬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0名冠心病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结果 实验发现,经过长期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结论 可以临床大量培养具有综合护理技能的护士,或对在岗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以便综合护理在临床上可以大规模开展.
作者:蒋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5例单纯高血压老年患者、45例单纯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及45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组患者的血脂情况进行分析,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对血脂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C、LDL水平较高血压组及2型糖尿病组显著提高,HDL水平较高血压组及2型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0.05);与高血压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与2型糖尿病并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作者:徐安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中痊愈49例(43.4%),明显好转54例(47.8%),无改善6例(5.3%),死亡5例(4.4%).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白粘痰、肺部啰音、浮肿,在发病后常合并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肺性脑病,严重不能控制感染,呼吸衰竭. 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是慢性病理过程,在发病后常合并其他脏器功能改变,在治疗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的发展.
作者:段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不稳定型心绞痛运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360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每天给予10mg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组的1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每天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血脂变化以及心电图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有效率可达到93.3%, 而对照组为8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得出有效率达到91.1%,对照组为8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下降的更为显著,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运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转变心电图状态及血脂水平,是临床首选的治疗药物.
作者:李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