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中医辩证施护

丁兆华

关键词:急性, 内科, 老年, 重症心力衰竭, 中医辩证, 施护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在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早期在我院接诊的57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89.69±5.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16±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8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4%,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03,P<0.05)。结论中医辨证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门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门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送入急诊科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尿激酶静脉溶栓静脉滴注等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急诊科抢救治疗,15例均抢救成功,顺利转入住院部,无死亡病例。同时,在15例患者中,溶栓成功11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3.3%(11/1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中,给予准确、及时、有效的门急诊救治,可取得满意的救治效果,提高救治率,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志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共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患者共有52例,另一组为治疗组,患者共有55例,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服用常规性药物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之上,再另加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药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61%。治疗组中的患者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疗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取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药物的方式对其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且,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作者:吴昌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征,为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枢性眩晕和60例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患病程度,分别采取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输注或碳酸氢钠注射液静滴,山莨菪碱注射液肌注的治疗方法,观察中枢性眩晕患和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初始临床体征,并进行用药后的疗效对比。结果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在眩晕程度、眩晕类型、前庭特征、耳部症状、意识状态、眼震、持续时间、头位影响、前庭神经症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依据,经药物治疗后,中枢性眩晕组和周围性眩晕组的总有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91.7%v s 90.0%),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药物治疗对两者的疗效相近。结论两者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鉴别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应用

    目的:分析并探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之后使用静脉溶栓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共计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我院就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5例。护理人员按照常规对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加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等治疗后,对其加用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丁顺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就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56例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8),给予对照组患者拜新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应用于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学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莉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脑梗塞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临床治疗和循证护理,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全部30例脑梗塞观察对象中,10例患者治疗和护理2d后能够独立行走,2例患者7d后能独立行走,20例患者14d后能独立行走,16例患者30d后能独立行走,2例患者60d后,仅能够独立坐起,无法独立行走。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尤东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静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总结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显效的患者共有105例,有效共53例,无效共2例,无一例死亡。本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5%。患者治疗后共出现2例皮肤瘀斑,1例皮肤黏膜出血,无一例消化道出血、牙齿出血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7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潘焱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观察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C1组)。同期选择妊娠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C2组)。针对所有患者于24h心电监护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且合理对患者进行手术,终止妊娠。结果 C1组与C2组患者在不同阶段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C1组120例患者中,合并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临床抢救后,患者终死亡。患者Apgar评分情况为:0分-15分的患者30例,4分-7分的患者36例,超过7分的患者54例。结论对患者心电图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对患者疾病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判断,对患者心衰症状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利用手术针对患者实施终止妊娠,终将母婴围产期死亡率有效降低。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老年人群主动脉根部内径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主动脉根部内径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对其主动脉根部内径和室间隔、左心室质量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进行测量,并分析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关系。结果观察患者的AAD及MRD较之对照组均明显增宽,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在AVD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内径与心血管疾病一部分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莫江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健康教育用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用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临床效果,并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48例。予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通过治疗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控制孕妇病情,提高孕妇生活质量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临床价值较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志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联合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就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7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心肌功能,并且减少了血容量,降低了患者的心脏负荷,值得临床医学应用和推广。

    作者:刁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治疗以及用药情况,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笔者单位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跟踪式调查;并就治疗效果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在社区医院临床医师的治疗、指导之下,患者血压、血糖均得以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78例患者未发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予以不同的降压和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及维持性用药,既可以有效地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的血压和血糖,还可以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为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和实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设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导管溶栓患者90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以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总结并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建立和推广应用。

    作者:高雪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中医辩证施护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在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早期在我院接诊的57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89.69±5.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16±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8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4%,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03,P<0.05)。结论中医辨证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丁兆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多发房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目的:探讨成人多发房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月2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通过经食管超声和经胸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发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其具体病情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并通过心电图、经胸超声和经食管超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没有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在患者治疗后的3d、3个月和6个月,通过经食管超声、经胸超声对患者封堵器情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封堵器的结构形态与位置情况良好,封堵器没有发生变形和移位现象。有1例患者的小缺损孔有微量残余分流,通过X线平片提示,患者的肺血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右室、右房也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缩小,且经胸超声检查没有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结论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成人多发房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全部患者封堵成功且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侯春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监测cTnI、CK-MB、Mb浓度对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4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受检人员静脉血液后,对血清进行cTnI、CK-MB、Mb指标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平行比较。结果观察组cTnI、CK-MB、M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TnI、CK-MB在发病后24h浓度高,Mb在发病后6h后浓度高,且cTnI、CK-MB监测的阳性率、准确性明显高于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健康人群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TnI、CK-MB、Mb浓度明显增加,且cTnI、CK-MB监测准确率更高。因此进行指标监测,对于患者的病情诊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华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联合降压优化方案对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价值

    目的:评价分析氨氯地平联合不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ECI)的联合降压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9例,A组患者实施氨氯地平+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方案,B组患者实施氨氯地平+培哚普利联合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压的合格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变化情况。结果两种方案降低SBP和DBP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血压总体达标率为59.32%,两种方案血压总体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A的UACR由(13.6±2.8)mg/mmol降至(6.5±1.9)mg/mmol,方案B的UACR由(13.9±2.9)mg/mmol降至(7.8±2.2)mg/mmo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和培哚普利两种不同AECI药物,降压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出入液量的对比观察与护理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对术后护理工作做出总结。方法分析比较52例OPCAB与25例CCABG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并记录比较术中及术后的出入液量。结果术后当日OPCAB组的出液量明显比CCABG组要少,术后1-3日两组引流量无明显区别,对两组进行出血量的比较, OPCAB组的出血量比CCABG组要少。两组入液量比较,术中OPCAB组少,然而术后第一日入液量增多,之后又下降。两组尿量的比较,术中及术后当日OPCAB的出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而术后1-3日两组患者的出液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OPCAB比CCABG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出入量的控制要求较低,术后的液量控制较为简单。

    作者:程娟;白美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并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早期发现以及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30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30例正常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新生儿窒息、早产、围生儿死亡以及孕产妇死亡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患有心肌炎、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几率较大。结论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是导致孕产妇以及胃肠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强化产前检查并着重强调围生期保健,及时终止妊娠以及剖宫产等是提高妊娠合并心力衰竭产妇生存几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马平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把我院收治的3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3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除了进行常规治疗之外还进行尿激酶早期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结果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和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睡眠状况和焦虑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焦虑程度变化不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栓,可以及时规避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观察,可以看出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改善,并且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孔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