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蔡卢铭;毛鑫祥

关键词: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率失常, 诊断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因快速心律失常需要进行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患者296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96例心动过速患者中有263例在心悸发作时就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250例,经食管导联心电图示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者15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111例。所有296例心动过速患者中因为间断性心悸而就诊者有12例。结论采用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式,其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据不同阿托伐他汀服用剂量分为20mg组、40mg组和80mg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80mg组血脂指标、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20mg组和4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和炎症反应,减少了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随剂量增加该效果增强。

    作者:罗长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护理方案,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收治冠心病接受介入诊疗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总结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病原因,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满意度97.73%,对照组满意度79.5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5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91%,研究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进行综合护理,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柏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加入美托洛尔进行治疗,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美托洛尔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螺内酯,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50(31/40),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酐超过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河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脑梗死的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治疗的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个性化综合护理的护理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家属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0.83%。两组对照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与脑梗死患者个性化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菊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炎治疗方法)35例,研究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27例。观察小儿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测定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心肌酶变化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小儿心肌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及病理研究

    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剂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后循环缺血患者,利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阿司匹林口服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行联合用药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得数据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及血脂康胶囊的临床对比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TC指数(4.8±0.84)、TG指数(1.23±0.6)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HDL-C指数(2.84±0.7)则高于对照组,得出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芪丹通脉片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因此,采用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治疗高脂患者,有利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恢复正常及大幅度提升预后质量,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曹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

    目的: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4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HS-TNT、CK-MB、Mb值。结果观察组中HS-TNT阳性性率为67.4%,CK-MB阳性性率为46.7%,Mb阳性性率为32.6%,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中均未见HS-TNT、CK-MB、Mb;HS-TNT和CK-MB在胸痛后12-24h出现峰值, Mb的峰值在3~8h内先出现;入院72h后,Mb和CK-MB值均已降至正常范围,HS-TNT值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结论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判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从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义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护理应用。方法在我院从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该4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均有20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治疗的同时辅以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后,其各项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不论是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还是生活质量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董玉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析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县医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使用子宫内动脉上结扎术与宫腔填塞纱布条止血进行治疗,一组患者使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7.5%,对照组是3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7.5%,对照组是80%,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出血患者使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卢国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应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单纯应用氨氯地平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用药前后的血脂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高血压症状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肥胖型高血压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杨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纳络酮与杏丁注射液治疗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纳络酮以及杏丁注射液在用于治疗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方面的疗效以及观察。方法2014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重症肺心病与呼吸衰竭合并症患者的例数共计40例,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吸氧治疗、止咳平喘治疗、抗生素治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和杏丁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2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均要明显优于治疗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较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均﹤0.05)。结论在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症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络酮和杏丁注射液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动脉血气相关指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作者:张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人数70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人数75例;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人数49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人数56例,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电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孙枫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卡托普利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以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66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患儿在入院之后都进行吸氧、强心利尿、抗感染以及电解质平衡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31(93.94%)],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25(75.76%)],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对于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内科干预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脏病采取内科干预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管理患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一共有53例,对53例患者采取内科干预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在53例患者当中,其中有45例患者在妊娠早期和中期经过内科诊断与治疗,心功能大部分控制在Ⅰ-Ⅱ级,围生儿死亡0例,早产3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一共有3例,孕、产妇死亡0例。另外,8例患者在妊娠晚期采取内科干预治疗,心功能大部分控制在Ⅲ-Ⅳ级,早产一共有6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3例,0例孕产妇死亡,孕早期人工流产1例。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母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中高居第二位,位居非直接产科死因的首位。因此,要增强孕前咨询,孕期密切监测,根据心脏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以及产科原因,并早期采取内科治疗,以及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可以使母婴死亡率明显减少,进而使母婴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李石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垂体后叶素并口服凝血酶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0%,两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显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垂体后叶素并口服凝血酶治疗以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映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谭晓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