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剂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评价

马丽

关键词: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钠, 后循环缺血,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后循环缺血患者,利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阿司匹林口服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行联合用药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得数据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心衰患者,通过微粒子发热法(MEIA)对患者血浆中BNP浓度进行检测,患者左室结构与功能的测定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开展的。结果不同NYHA心功能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分级患者相比较后发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血浆BNP水平和LVEDD之间存在正相关(r=0.567,P=0)。血浆BNP水平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7,P=0)。治疗后,患者血浆BNP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20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是2.5%,死亡率是2%。结论 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心衰病情,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病死率。

    作者:李培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就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给予对照组患者替米沙坦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学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之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脑梗死的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治疗的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个性化综合护理的护理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家属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0.83%。两组对照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与脑梗死患者个性化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菊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谭晓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抗病毒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与研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活动中应用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46例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病例患儿所选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并且将这些患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然后对观察组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分别给予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单纯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背景下的观察组患儿,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而在单纯抗病毒治疗方案背景下的对照组患儿,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活动中,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实施与推广。

    作者:刘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隆林县苗族高血压流行特征与防控对策的研究

    目的:研究隆林县苗族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隆林县苗族成年人1000例,调查性别、年龄、民族、病史、饮食、饮酒及吸烟;检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脂、血糖和尿酸。结果①高血压患病率35.1%,男性39.2%,女性29.7%。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者控制率分别为20.8%、14.7%、3.1%和11.8%。③高血压组高盐膳食、高脂膳食、高钾膳食、高钙膳食、饮酒及吸烟比率分别为80.3%、81.2%、27.6%、25.1%、66.1%和69.2%,正常血压组者为70.0%、66.6%、60.2%、61.9%、40.2%和4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及尿酸异常率分别为16.0%、33.4%、18.5%、17.7%、28.5%和41.3%,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BMI“超重及肥胖”率、腹型肥胖率分别为27.1%、32.8%,亦高于正常血压组(P﹤0.001)。④年龄、高盐及高脂膳食、饮酒、吸烟、腰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钾及高钙膳食、高密度脂蛋白胆醇是保护因素。结论苗族高血压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很低;膳食不合理,饮酒率、吸烟率、血脂及尿酸异常率高于全国水平,血糖异常率、超重和肥胖率低于全国水平。

    作者:陶国高;陆海平;黄胜立;黄宇;刘桂岚;黄金念;岑绍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以实施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及心功能情况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血脂水平变化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安全,改善患者心功能,有效控制血脂及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春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据不同阿托伐他汀服用剂量分为20mg组、40mg组和80mg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80mg组血脂指标、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20mg组和4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和炎症反应,减少了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随剂量增加该效果增强。

    作者:罗长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炎治疗方法)35例,研究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27例。观察小儿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测定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心肌酶变化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小儿心肌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差异性剖析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差异性。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86例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同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老年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不同类型心肌缺血患者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ST段降低幅度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向芝青;安俊华;田君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螺内酯,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50(31/40),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酐超过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河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脑出血患者60例,按临床自愿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性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护理结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好转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临床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好转率、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间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组(44例,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优质护理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45%(42/44)、97.73%(43/44),对照组分别为79.55%(35/44)、81.82%(36/44),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惬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两种胰淀粉酶检测试剂盒的对比研究及偏倚评估

    目的:通过使用两种胰淀粉酶(P-AMY)试剂(Diasys和宁波美康)进行血清样本P-AMY测定,进行偏倚分析和结果比较。方法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EP9-A2文件,每天取临床样本8份,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样本P-AMY,共测定5天,记录检验结果,通过方差分析、F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对两种试剂进行偏倚估计。结果在进行患者新鲜血清样本P-AMY测定时,两种试剂测定结果的预期相对偏倚在方法的线性范围内可以被接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宁波美康公司和Diasys公司两种P-AMY试剂在测定临床血清样本时,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普有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疏导

    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恢复缓慢、致残率高、并发症多[1],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往往部分或全部丧失,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抢救、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的心理直接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因此,我们对我院90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调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因素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分析并疏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李栗;吴张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心肌缺血患者共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心肌缺血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和心肌缺血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给予蝮蛇抗栓酶静滴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和50.0%,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45.2%,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是十分良好的抗凝制剂,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溶栓后造成的血液高凝态,并且能促进血管内皮素的降低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改善血管痉挛,促进心肌供血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英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在2014年2月-2014年11月对128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川芎嗪加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为实验组,使用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为对照组。对治疗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使用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总有效率为94.76%,使用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总有效率为72.35%,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实验组小儿心肌炎消失时间、心肌酶和心肌恢复正常的时间比对照组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在X线、心电图方面,川芎嗪并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应该广泛应用,对于治疗小儿心肌炎的远期疗效还要进行随诊观察。

    作者:孙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护理方案,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收治冠心病接受介入诊疗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总结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病原因,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满意度97.73%,对照组满意度79.5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5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91%,研究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进行综合护理,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柏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义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

    目的: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4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HS-TNT、CK-MB、Mb值。结果观察组中HS-TNT阳性性率为67.4%,CK-MB阳性性率为46.7%,Mb阳性性率为32.6%,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中均未见HS-TNT、CK-MB、Mb;HS-TNT和CK-MB在胸痛后12-24h出现峰值, Mb的峰值在3~8h内先出现;入院72h后,Mb和CK-MB值均已降至正常范围,HS-TNT值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结论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判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从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