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瑛
目的:对尼克地尔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进行简要探究。方法随机在我院从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患有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抽取44例。根据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各有22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尼克地尔;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尼克地尔,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有效的减轻了疼痛的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袁兆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当中,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和应用有效情况,为提高冠心病治疗有效率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肠炎患者100例,把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通过服用适量阿奇霉素来治疗,对照组患者50例,通过服用适量培氟沙星来治疗,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结果经过观察研究,在患者自身退烧时间以及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上,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果,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差距是比较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为患者服用适量的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其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且还能大大改善患者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后期生活情况,帮助患者退烧,治疗效果比较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垂体后叶素并口服凝血酶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0%,两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显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垂体后叶素并口服凝血酶治疗以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映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探讨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心肌缺血患者共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心肌缺血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和心肌缺血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给予蝮蛇抗栓酶静滴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和50.0%,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45.2%,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是十分良好的抗凝制剂,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溶栓后造成的血液高凝态,并且能促进血管内皮素的降低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改善血管痉挛,促进心肌供血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英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护理应用。方法在我院从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该4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均有20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治疗的同时辅以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后,其各项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不论是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还是生活质量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董玉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症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9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均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于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毛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义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其中一组采用炎琥宁治疗,另一组采用喜炎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共计34例,占总数的94.4%;对照组共计27例,占总数的75.0%。患者退热、止咳、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泻、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上共计发生2例,占总数的5.6%,低于对照组的8例,占总数的22.2%。对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药物剂量后自行缓解。结论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具有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恢复时间短的特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绍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在对脑梗死患者施以护理时,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对其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2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病3天及5天后的活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3天及5天后下床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采用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王大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以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66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患儿在入院之后都进行吸氧、强心利尿、抗感染以及电解质平衡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31(93.94%)],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25(75.76%)],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对于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差异性。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86例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同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老年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不同类型心肌缺血患者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ST段降低幅度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向芝青;安俊华;田君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在小儿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炎治疗方法)35例,研究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27例。观察小儿心肌炎患者的心功能测定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心肌酶变化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小儿心肌炎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临床特点,预后不佳风险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早期筛查脑萎缩,按照常规脑出血处理,重点关注再出血、血肿扩大,采用保守治疗、侧脑室外引流术、椎颅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方法治疗。结果死亡31例、重度残疾3例、其它24例;观察组高血压、弥漫性脑萎缩、混合型出血、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移位比重、血肿扩大比重,年龄、出血量、MEWS评分、血肿量增加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形成、系统与器官衰竭、再出血与梗死、肺炎等并发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死亡原因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老年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与普通脑出血程序并无显著差异,均以抑制脑疝形成、脑保护、抑制并发为主要目标;老年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多较差,急性期死亡与脑疝、再出血与梗死、严重并发症有关,不同阶段应调整治疗侧重点;康复期,多数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既往脑萎缩症状表现较轻、局限性脑萎缩、急性期疗效较好者,有康复希望,可酌情开展康复治疗。
作者:李相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在心血管内科应用时的临床护理。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500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250)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250)患者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9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8.4%,明显高于对照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5,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使用硝普钠时,根据患者体重控制药品用量,对患者增加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有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绍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浓度监测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4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HS-TNT、CK-MB、Mb值。结果观察组中HS-TNT阳性性率为67.4%,CK-MB阳性性率为46.7%,Mb阳性性率为32.6%,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中均未见HS-TNT、CK-MB、Mb;HS-TNT和CK-MB在胸痛后12-24h出现峰值, Mb的峰值在3~8h内先出现;入院72h后,Mb和CK-MB值均已降至正常范围,HS-TNT值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结论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是判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从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的临床表现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相近,比较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多普勒彩超的普及给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现将我院利用多普勒彩超诊断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李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在2014年2月-2014年11月对128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川芎嗪加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为实验组,使用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为对照组。对治疗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使用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总有效率为94.76%,使用维生素C治疗小儿心肌炎的总有效率为72.35%,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实验组小儿心肌炎消失时间、心肌酶和心肌恢复正常的时间比对照组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在X线、心电图方面,川芎嗪并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维生素C联合,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应该广泛应用,对于治疗小儿心肌炎的远期疗效还要进行随诊观察。
作者:孙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纳络酮以及杏丁注射液在用于治疗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方面的疗效以及观察。方法2014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重症肺心病与呼吸衰竭合并症患者的例数共计40例,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吸氧治疗、止咳平喘治疗、抗生素治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和杏丁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2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均要明显优于治疗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较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均﹤0.05)。结论在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症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络酮和杏丁注射液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动脉血气相关指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作者:张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5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25例,主要进行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25例,主要在早期进行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后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分析,在患儿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儿后期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作者:李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