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的评估

李波

关键词:早期应用, 强心甙, 血管活性药物, 重症肺炎并心衰,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5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25例,主要进行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25例,主要在早期进行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后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分析,在患儿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儿后期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加入美托洛尔进行治疗,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美托洛尔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义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应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单纯应用氨氯地平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用药前后的血脂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高血压症状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肥胖型高血压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二甲双胍与氨氯地平联合对患有肥胖型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杨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接受血糖控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对照组加服依那普利。服药8周记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尿素氮,血肌酐,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机体指标,分析两种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了心率,血压,尿素氮,血肌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下降较多并明显降至正常范围内。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观察组显效34例,占56.67%,有效24例,占40.0%,无效2例,占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24例,占40.0%,有效28例,占46.67%,无效8例,占13.33%,总有效率86.67%。有总有效率可以看出观察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则临床效果显著于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淑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谭晓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尼可地尔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尼克地尔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进行简要探究。方法随机在我院从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患有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抽取44例。根据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各有22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尼克地尔;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尼克地尔,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有效的减轻了疼痛的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袁兆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奥美拉唑、奥曲肽单独与联合应用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

    目的:探析奥美拉唑、奥曲肽单独与联合应用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15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奥曲肽以及奥美拉唑﹢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94%,A组是86%,B组是64%,差异性显著(P﹤0.05)。C组患者的出血时间是(16.74±5.57)h,A组是(25.42±4.23)h,B组是(24.84±5.41)h,差异性显著(P﹤0.05)。C组患者的胃液PH值改善为显著,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奥美拉唑、奥曲肽的联合用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为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郭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螺内酯,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50(31/40),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酐超过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河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芪参胶囊对改善糖尿病性心脏病左室功能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芪参胶囊在改善糖尿病性心脏病左室功能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联合常规药物和芪参胶囊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以30例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左室功能上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LVEF、E/A、心排血量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和芪参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对患者左室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作者:程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剂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后循环缺血患者,利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阿司匹林口服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行联合用药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得数据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及血脂康胶囊的临床对比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TC指数(4.8±0.84)、TG指数(1.23±0.6)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HDL-C指数(2.84±0.7)则高于对照组,得出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芪丹通脉片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因此,采用复方中药芪丹通脉片治疗高脂患者,有利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恢复正常及大幅度提升预后质量,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曹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医补气活血法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治疗中补气活血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西医组(4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中医组(44例,应用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中医组患者24h ST段压低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西医组,HR、SBP及RPP改善情况均优于西医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菊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hs-CRP和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据不同阿托伐他汀服用剂量分为20mg组、40mg组和80mg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80mg组血脂指标、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20mg组和4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和炎症反应,减少了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随剂量增加该效果增强。

    作者:罗长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浅谈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80例患者于围手术期予以优质护理,设为观察组;另80例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3,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660,P﹤0.05)。结论加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也可以很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秀萍;赵新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舒适护理分析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依从性(96.67%)及死亡率(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6.6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关华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联合甲强龙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全身炎症反应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对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术后9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营养心肌细胞支持心功能,预防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地塞米松静注抗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改用乌司他丁联合甲强龙抗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中心静脉压、氧合指数、Lac、TNF-α、IL6、CRP、尿蛋白、尿NAG酶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体征指体温心率氧合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乳酸、TNF-α、IL6、CRP、等炎症指标及尿蛋白尿NAG酶肾损害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抗炎能明显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减少对心、肺、肾的损害。

    作者:潘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动脉压力升高的肺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本篇回顾了近五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重点探讨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冉莉;万令;覃和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钙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托伐他汀钙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和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伐他汀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赵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疏导

    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恢复缓慢、致残率高、并发症多[1],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往往部分或全部丧失,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抢救、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的心理直接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因此,我们对我院90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调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因素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分析并疏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李栗;吴张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20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成功抢救19例,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结论对于创伤性休克病人,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