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有明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就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给予对照组患者替米沙坦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学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之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接受血糖控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对照组加服依那普利。服药8周记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尿素氮,血肌酐,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机体指标,分析两种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了心率,血压,尿素氮,血肌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下降较多并明显降至正常范围内。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观察组显效34例,占56.67%,有效24例,占40.0%,无效2例,占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24例,占40.0%,有效28例,占46.67%,无效8例,占13.33%,总有效率86.67%。有总有效率可以看出观察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则临床效果显著于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淑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义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肩难产助产操作技巧。方法本次选取12例肩难产产妇,均为我院产科2007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回顾临床助产技巧。结果本次选择的肩难产12例,致轻度新生儿窒息6例,无新生儿死亡,无重度窒息,会阴Ⅱ°裂伤2例。结论针对肩难产特点,制定助产方案,并把握操作技巧,可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产科分娩质量,对保障母婴健康意义重大。
作者:赵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比较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人数70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人数75例;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人数49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人数56例,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电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孙枫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采用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因快速心律失常需要进行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患者296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96例心动过速患者中有263例在心悸发作时就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250例,经食管导联心电图示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者15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111例。所有296例心动过速患者中因为间断性心悸而就诊者有12例。结论采用侵入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是目前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式,其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卢铭;毛鑫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0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其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等治疗,给予对照组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厄贝沙坦治疗,对比其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与VA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m/s)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主动脉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左房径、左室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多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小时平均心率(90.2±2.3)BPM、24小时单发室性早搏次数(680.2±16.5)个、成对室性早搏次数(17.2±4.3)对、室速(6.3±2.1)阵均少于对照组(98.2±6.5)BPM、(882.3±23.5)个、(22.3±2.8)对、室速(9.8±2.5)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室性心率失常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晓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合并心脏病采取内科干预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管理患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一共有53例,对53例患者采取内科干预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在53例患者当中,其中有45例患者在妊娠早期和中期经过内科诊断与治疗,心功能大部分控制在Ⅰ-Ⅱ级,围生儿死亡0例,早产3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一共有3例,孕、产妇死亡0例。另外,8例患者在妊娠晚期采取内科干预治疗,心功能大部分控制在Ⅲ-Ⅳ级,早产一共有6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3例,0例孕产妇死亡,孕早期人工流产1例。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母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中高居第二位,位居非直接产科死因的首位。因此,要增强孕前咨询,孕期密切监测,根据心脏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以及产科原因,并早期采取内科治疗,以及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可以使母婴死亡率明显减少,进而使母婴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李石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治疗中补气活血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西医组(4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中医组(44例,应用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中医组患者24h ST段压低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西医组,HR、SBP及RPP改善情况均优于西医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菊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螺内酯,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50(31/40),组间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钾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肌酐超过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和血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河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患者150例高血压患者,且将这些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150例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进行C14-HP呼气试验,分析两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经回归分析,研究组高血压患者C14呼气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高血压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增加血脂浓度,临床中做好预防措施,降低高血压危险性。
作者:刘菲菲;苏俊;龚海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本次研究利用胸痹合剂对糖尿病冠心病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寻求对糖尿病冠心病有效的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胸痹合剂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六个月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5%,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痹合剂对糖尿病冠心病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作者:王少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探讨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心肌缺血患者共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心肌缺血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和心肌缺血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给予蝮蛇抗栓酶静滴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和50.0%,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45.2%,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是十分良好的抗凝制剂,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溶栓后造成的血液高凝态,并且能促进血管内皮素的降低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改善血管痉挛,促进心肌供血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英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30例无狭窄的实验者作比,分别对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大,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
作者:周泽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恢复缓慢、致残率高、并发症多[1],患者工作、生活能力往往部分或全部丧失,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抢救、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的心理直接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因此,我们对我院90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调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因素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分析并疏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李栗;吴张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在心血管内科应用时的临床护理。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500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250)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250)患者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9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8.4%,明显高于对照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5,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使用硝普钠时,根据患者体重控制药品用量,对患者增加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有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绍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其中一组采用炎琥宁治疗,另一组采用喜炎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共计34例,占总数的94.4%;对照组共计27例,占总数的75.0%。患者退热、止咳、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泻、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上共计发生2例,占总数的5.6%,低于对照组的8例,占总数的22.2%。对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药物剂量后自行缓解。结论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具有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恢复时间短的特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绍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动脉压力升高的肺血管疾病,预后不良。本篇回顾了近五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重点探讨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冉莉;万令;覃和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在对脑梗死患者施以护理时,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对其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2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病3天及5天后的活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3天及5天后下床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采用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王大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后循环缺血患者,利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阿司匹林口服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行联合用药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得数据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