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斐
目的:探讨小儿心血管病42例诊断与治疗,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01月期间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小儿心血管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42例小儿心血管病采用针对性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42例小儿心血管患者中,显效共13例,所占比例为30.95%;有效共28例,所占比例为66.67%,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均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率(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心血管患儿采取及时的诊断,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存治疗,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中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实施中医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发生并发症人数。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仅有74%,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4例发生过敏反应、出血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人数为5例,两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王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析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恢复率80%,对照组是75%,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20%)的致残率略高于对照组(10%),而对照组患者(22.5%)的致死率略高于观察组(7.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颅内压,清除患者血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
作者:郑本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该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冠心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20mg/d的剂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40mg/d的剂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结论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实施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给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临床上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丁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韶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两组: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31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非CHF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治疗期间死亡与存活的患者Hb和ALB水平及不同心衰基础疾病患者Hb和ALB水平的差异。结果死亡组H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和对照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AL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组ALB水平与存活组相比更低(P﹤0.05)。存活组及死亡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存活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无论哪种基础疾病均可见存活组Hb和ALB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Hb和ALB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CHF的预后指标,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慢心衰患者的预后初步预测指标。
作者:谢琼;罗健康;傅泽丰;刘中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降血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降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酰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血压下降显著(P﹤0.05),但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酰在用降压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抗高血压,不良反应少,并且可以改善糖脂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怀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衰的临床分析。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接收的30例老年CDPD合并心衰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结果所有COPD合并心衰患者的肺部均伴有干或湿啰音,均伴有呼吸困难。本研究中的总治愈率高达90%。结论当COPD患者存在呼吸困难且病情加重、并且伴有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作时,需仔细鉴别患者左心衰的临床病征及其表现,以此保证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为及时地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条件。
作者:张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临床上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胺碘酮治疗: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7.1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能显著降低患者心律,改善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永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社区于2011年9月-2014年10月接收高血压患者35例(医治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同时将所抽选3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医治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4.3%)、不良反应总率(11.4%)和对照组(好转率77.1%、不良反应率34.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借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使用。
作者:蒋学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慢病档案库中进行管理的100例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后的舒张压为(90.23±10.31)mmHg,收缩压为(138.64±15.41) mm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使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将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在临床中运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的3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单一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生化指标、治疗转归情况以及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施以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病房护理情况,旨在通过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找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提升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成功率和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30例,主要在对照组常规病房护理基础上进行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病房护理之后,在病房护理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只有不断进行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和有效护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后期病情恢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比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脑卒中(crytogenic ischemic stroke,CS)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发生率,探讨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83例中青年CS患者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的分析,以及经食道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是否存在PFO,对比两组间PFO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CS组和对照组的PFO发生率分别45.78%(38/83)和12%(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S组PFO的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PFO在中青年CS的发病中有较重要的作用,其直径较大时更易发生CS,因此PFO检测有利于中青年CS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作者:梅勇;周程;王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78例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长间歇﹥2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心悸待查2例,晕厥6例,心律失常8例,心肌病5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外伤各1例。7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诊断结果:窦性停搏28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窦房阻滞1例,房性早搏未下传14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交界性逸搏(逸搏心律)5例,室性逸搏(逸搏心律)1例,早搏的超长代偿间歇7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其独具的优势对心室长间歇及早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作者:廖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中风患者中医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脑中风患者80例,患者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分析护理效果。结果24例患者能够恢复部分工作,31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10例患者肢体活动基本恢复,7例患者恢复手功能,8例患者能够行走。结论在急性脑中风患者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李学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当中,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的药物应用效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有效的正常提高提供坚实依据。方法把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当做研究主体,把9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对照组组患者仅仅进行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研究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后期质量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很强的安全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荣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我院抗高血压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数量、销售金额、DDDs和DDC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种类较齐全,使用金额和用药频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医生在处方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经济性问题,优先选用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药品,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成本。
作者:周望春;邓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时间段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4例。结果在经过护理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其中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7.64%,观察组为100%。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方面的效果也比对照组更佳。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在经过心血管内科治疗和护理后,我们通过数据得出结论,患者通过整体护理能有效的改善焦虑、抑郁,同时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具有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培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对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不同,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两组患者均在PCI围术期中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判断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结果 U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明显较SA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围术期中,SA患者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明显较UA患者高。
作者:许璨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