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姚斌

关键词:临床治疗,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冠心病慢性心衰病人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冠心病慢性心衰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采取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盐酸胺碘酮片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74.2%,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伴有室性心律失常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盐酸胺碘酮片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对于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支气管痉挛率、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等各项数据都要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拔管时间和CICU时间也要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病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该种麻醉方法使得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大量缩短,术后肺部感染率也出现了下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邓立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脑梗塞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120例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同老年脑梗塞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使用彩超进行测定,观察其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具有程度不同的颈动脉硬化,其中69%的比例为粥样斑块,患者的颈动脉分叉部位、颈总动脉以及颈内动脉部位是斑块的多发部位,且硬化程度高的为高龄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结论老年人出现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要将颈动脉检查作为老年人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

    总结2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护理重点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做好护理记录,加强卫生宣传,防止继发性感染,加强出院指导及出院随访。

    作者:姜杏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相关因素及临床分析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53例,对影响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相关因素和临床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检测到的24h尿微量白蛋白与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收缩压、病程以及甘油三酯等都有关,且呈现正相关的关系(P<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联系(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收缩压、腰臀比、病程以及甘油三酯等,因此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以以延缓老年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度,从而降低患者所承受的病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马继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讨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两组,观察组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取普通的一般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的心理情况、生活质量实施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冠心病患者护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金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阴道试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阴道试产的临床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6例疤痕子宫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2例产妇属于阴道试产的产妇,为观察组;而剩余64例产妇属于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均大于90%,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分娩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试产的分娩方式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中的使用,比剖宫产产妇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产妇能够及时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桂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血脂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血脂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分析仪器对200例不同浓度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对测量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进行分析。结果血清中甘油三酯<4.51mmol/L,两种测定方法测定的数值相差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51mmol/L时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浓度<6.21mmol/L时,测定结果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21时,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结果没有影响,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时,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保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准确性,帮助高血脂病人进行治疗。

    作者:黄家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及治疗后可能出现出血风险。总之,目前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

    作者:李晓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血管68例介入手术护理配合的体会

    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采取护理配合措施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采取心血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68例患者,以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区分,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护理配合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7.1%,对照组满意率为73.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血管介入手术采用针对性的护理配合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对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17例OSAHS患者按照按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随机选取35例无OSAHS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监测睡前及醒后血压,同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睡前及醒后血压水平在OSAHS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前及醒后血压相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OSAHS组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中度及重度OSAHS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OSAH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本身可以引起夜间血压的升高,且血压的变化随着OSAHS程度的加重而加大。OSAHS在睡眠时有较大的心率变异性,夜间可见明显的高频峰,心率变异夜间大于白天。

    作者:李雪;刘江峰;李瑾;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后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可有效减少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传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治疗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特点。方法选取于2011年09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两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58例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血浆黏度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毛红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脑出血采用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脑苷肌肽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治疗7d、14d、21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9.1±7.4)分、(16.3±6.4)分、(10.1±5.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达88.0%,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神经损伤。

    作者:陈昌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常见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结果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28.13%),高热40例(62.5%),消化道出血16例(25%),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10.94%),外伤性癫痫14例(21.88%),尿崩症8例(12.5%)。结论重度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主要有高热、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及时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伤残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边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原地区脑溢血病人医院感染及护理措施

    目的:探究高原地区脑溢血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急综科接诊的脑溢血病人27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研究276例脑溢血病人中有40例病人出现院内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4.49%;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此外还有胃肠道感染等;通过对易感因素分析可知包括手术打击、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以及长时间昏迷等。结论高原地区脑溢血病人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并且易感因素较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加强临床护理,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吴鸿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3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静脉注射3d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不给于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药物与观察组相同;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及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而言,均明显缩短,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4例患者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该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不仅疗效明确,而且有助于患儿症状的快速改善,这对提升该病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正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实践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011年6月-2013年6月列为本组研究对象,并对其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所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共130例,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为观察组130例,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86.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老年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抑郁、焦虑情况,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加强重视。

    作者:穆正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慢性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并发栓塞与哪些危险因素相关,并分析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房颤的患者60例,其中并发栓塞患者40例,然后记录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等病史,讨论慢性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以上相关的危险因素都与慢性房颤并发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尽量的消除或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其并发栓塞有重要意义。

    作者:康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114例行心脏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静脉麻醉,观察组总计57例在常规静脉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总计57例在常规静脉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与观察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将2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14例行心脏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注药后5min时MAP值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注药后10min、15min和30min时MAP值与基础值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在注药后5min的HR值比基础值明显增快(P<0.05);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并且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目前已经成为行心脏手术静脉麻醉患者的主要药物,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俊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冠心病慢性心衰病人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冠心病慢性心衰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采取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盐酸胺碘酮片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74.2%,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伴有室性心律失常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盐酸胺碘酮片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姚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