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陈边强

关键词:重度颅脑外伤, 常见并发症, 治疗方法, 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常见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结果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28.13%),高热40例(62.5%),消化道出血16例(25%),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10.94%),外伤性癫痫14例(21.88%),尿崩症8例(12.5%)。结论重度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主要有高热、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及时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伤残率的重要手段。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2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6例。实验组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维拉帕米治疗,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王锦;李倩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疗效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125例于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行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观察组7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行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行内科常规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前血压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和血糖异常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和护理后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行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

    作者:吴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3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静脉注射3d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不给于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药物与观察组相同;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及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而言,均明显缩短,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4例患者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该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儿采取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不仅疗效明确,而且有助于患儿症状的快速改善,这对提升该病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正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高血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妊娠合并高血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部分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2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0例妊娠期间高血压孕妇作为观察组,110例为正常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妊娠期间以及围生儿结局。结果相对于对照组的正常产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胎盘早剥、胎儿窒息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母婴关系密切,且并发症严重,由于发病隐蔽,早期预防困难,如经检查为妊娠期高血压应予以警惕。

    作者:陈薇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联合抢救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抢救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重度有机磷中毒的老年病人8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对病人实施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救治,可以取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沈长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依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治疗,药物治疗选择口服硝普钠联合胺碘酮;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选择口服胺碘酮,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治疗达标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出现率,观察组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据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治疗,临床效果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罗庆昌;罗映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5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伴中重度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功血伴中重度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4例围绝经期功血伴中重度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组口服米非司酮。结果3个月后治疗组27例患者血红蛋白均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率为100%。对照组血红蛋白回升超过110g的只占据了48.1%(P<0.05)。结论非米司酮在绝经过渡期功血伴中重度贫血贫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安全可靠,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史庆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中期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在手术前服用80mg的阿托伐他汀,在手术后继续按照每日40mg的剂量继续服用,手术后一个月改为每日服用20mg;B组患者在手术前并未服用阿托伐他汀,而在手术后每日服用40mg,手术后一个月改为每日服用20mg;C组患者在手术前并未服用阿托伐他汀,而在手术后每日服用20mg,对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笔者抽取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在入院时存在的差异不大,在手术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炎症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能够对患者的心脏心室的收缩进行完善,有效降低了MACE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亭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常见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结果6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28.13%),高热40例(62.5%),消化道出血16例(25%),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10.94%),外伤性癫痫14例(21.88%),尿崩症8例(12.5%)。结论重度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主要有高热、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及时了解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伤残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边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114例行心脏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静脉麻醉,观察组总计57例在常规静脉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总计57例在常规静脉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与观察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将2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14例行心脏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注药后5min时MAP值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注药后10min、15min和30min时MAP值与基础值相比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在注药后5min的HR值比基础值明显增快(P<0.05);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心脏手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并且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目前已经成为行心脏手术静脉麻醉患者的主要药物,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俊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

    总结2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护理重点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做好护理记录,加强卫生宣传,防止继发性感染,加强出院指导及出院随访。

    作者:姜杏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科白内障临床手术诊治

    目的:探讨和分析眼科白内障临床手术的有效诊治手段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眼科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治疗患者386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均采取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该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86例患者采取上述手术进行治疗后,其中358例患者完全脱盲,占总人数92.75%;349例患者脱残,占总人数90.41%;9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膜破裂、导人工晶体失败等,占2.33%;另外术后出现短暂性前房积血或高眼压、角膜水肿、陈旧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高度近视、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等并发症患者人数依次为11例(2.85%)、4例(1.04%)、6例(1.55%)、6例(1.55%)和4例(1.04%),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3%。结论对于因白内障导致眼部失明患者,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进行治疗,不仅疗效好,值得肯定,且脱盲率高,手术可行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吴德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护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封堵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中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护理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有效率,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陈晖;陈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探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主要病因为围产期窒息,其中意识状态、惊厥以及肌张力变化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不仅对新生儿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也是新生儿后病残儿当中为常见的病因之一。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在发病机制上不同,同时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当前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只对足月儿适用,基于此对早产儿HIE的诊断标准进行探讨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早产儿的发病机制出发,简单综述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作者:季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目的: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的防范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水平)、患者自身(期望过大)及环境因素(规章制度、住院环境)等。结论采取完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患者和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住院或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件。

    作者:申时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诊MRI快速评价指导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评价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MRI快速评价指导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皆低于12小时)261例先采用CT平扫,将有明显低密度梗死病灶的患者排除后,再采取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具体包括DWI(弥散加权成像)、T2W1(T2加权成像)、3D-TOF-MRA(时飞法三维血管成像),终筛选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总结治疗与预后效果。结果经急诊MRI快速评价指导后,2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筛选出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5例,百分比为51.72%,皆采取静脉溶栓治疗。135例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有10例出现非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死亡,其余患者皆康复出院。三个月后对存活134例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其中良好123例,百分比为91.11%。结论急诊MRI快速评价指导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不仅安全有效,同时能为治疗提供正确、可靠的参考,值得借鉴。

    作者:王玎玲;陈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护理方法与效果。结果24例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经过术中积极的配合与护理后,存活24例,百分比100%。结论针对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术中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护理,能提高患儿存活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竹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主要是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检测,收住CCU病房,采取吸氧、绝对卧床、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抗心律失常、镇静止痛、PCI介入治疗等治疗措施。结果42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广泛前壁梗塞7例,前壁梗塞23例,下壁梗塞8例,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4例。经治疗,38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90.4%,终有37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8.0%,5例死亡,1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为11.9%。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主要是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检测综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PCI、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治疗方法,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作者:张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100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100例患者中,穿透性主动脉溃疡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83例,胸主动脉瘤破裂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磁共振成像显示阳性90.9%;行外科手术75例,存活率为62%;保守治疗25例,病死率为12%。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夹层,另外还包括穿透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壁内血肿以及胸主动脉瘤破裂,在临床特征上,后三者与主动脉夹层类似,磁共振成像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强,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作者:耿正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探析

    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14例患者治疗显效,7例患者治疗有效,4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18例患者治疗显效,6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血压恢复正常,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德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